浅谈初高中政治教学的衔接问题(3)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xuecool-com或QQ:
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进步,所以研究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和学法,有助于促进教学在各方面的“衔接”。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初中: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高中:结合相关内容,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来看,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两种学习方式不可或缺。今天强调“探究性学习”,而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应当看到,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所长。“探究性学习”在积累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而“接受性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传递系统的学科知识方面,其效率之高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方式转变是指由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即通过积极实践与深入研究更好地去认识各种学习方式的优点与局限性,从而能根据特定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适当地加以应用。
<五>、教师应研究评价,实现“衔接”
评价是引导教学的重要手段。对初、高中学生在同一学科学习过程的评价应注意其连续性和整体性,从而体现学科的特点及科学性。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对评价的共同要求:注重考查学生的行为,特别关注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1.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终结性评价应建立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保证评价的真实、准确、全面。
2.强调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3.采取多种学习评价方式,如考试、谈话、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学生自评互评个人成长记录等。
<六>、教师应研究课程资源,挖掘资源“衔接”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初、高中教学目标、内容的联系性,为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1.教师资源。初、高中教师各具教学所要求的素质,应相互交流,探讨教学的层次要求和衔接问题,寻找富有共性的教学方法,实现初高中教师资源互补。2.实践活动资源。广义的实践活动既包括课堂讨论、辩论、演示等,也包括课堂外的参观、调查、访谈等。这些活动资源在初高中都具有,相比较而言,高中在课堂上的活动资源运用较为薄弱,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初中的活动资源。因此初高中应共同开发教学资源,根据不同阶段选取相关资源,既能避免同一资源在同一个内容中的重复使用,又能实现阶段性与过程性的统一。
总之,初高中政治教学的衔接是一个系统问题,初高中政治课教学衔接是一个值得探讨与研究的新课题,需要学校的高度重视,如学校安排老师进行初高中跨年段上课,初高中老师互相听课、交流、了解初高中教材教法的变化等。更需要政治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积极主动的去实践,初中老师多去了解高中政治教材,高中老师更应该主动去学习、了解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初高中政治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师生都应适应这个变化。政治教师更应在这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并在教学上做适当调整,使学生能更快适应高中政治的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成绩,从而较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只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去探索,一点一滴去积累,我们一定能摸索出一条既符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又能与高中政治教育教学相衔接的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育类浅谈初高中政治教学的衔接问题(3)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