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中分层次教学的几点做法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xuecool-com或QQ:
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决定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素质。学校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既有扎实基础知识,又有开拓能力。创造能力的为祖国建设所需的合格人才。因此怎样改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每个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下面就高一年级的化学课堂教学谈一些做法和感受。
一、了解学生情况,认真钻研备课
学生情况如何,教师必须全面了解。了解哪些学生学得好,哪些学生学的差,差在什么地方,他们的心理特点怎样,有无心理障碍,投入时间的多少,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如何,学习方法得当吗?等等,然后按学习情况把学生分为几类。从基础知识,认识能力等实际出发,按大纲、考纲、教材深入研究,认真备课,针对不同类的同学对课时目标、重点、难点、实验安排,习题选编,要精心设计周密到位。
二、注重学生能动性,以期全面提高
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对提高教育的质量作用很大,但学生的能动性差异很大,部分学生习惯于教师的讲述,而自己懒于思考,缺乏一定独立判断能力。比如,讲碱金属钠时,一上课我就先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下列问题:(1)钠为什么浮在水面上?(2)钠遇水发生什么现象?(3)钠为什么在水面上变为不球并迅速向各个方向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4)钠与水反应后滴入酚酞溶液,水为什么变红?(5)反应后放出的什么气体?并加以证明。学生观察实验注意力十分集中,实验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先以基础较差类学生回答,再让中等学生回答,剩余问题让较好一类同学解决,然后教师小结。让各类学生各抒已见,教与学产生了共鸣效应,效果很好,课堂教学中,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解决回答,使它们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学生的能动性显然能充分激发出来,既培养了能力,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对于知识衔接,切不可忽视。
大家看到新教材第一册以《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开场,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对搞好知识的衔接,留给教师很大的教学空间。要求学生循序渐进,切忌一步到位,切忌用高考试题来考查学生,尤其对基础较差类学生,应从基本反应类型,什么是氧化剂,什么是还原剂等最基本知识着手,给他们一个知识的台阶,鼓励他们能行,能处理好这些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又如对摩尔教学,又是一个关键,摩尔的计算在中学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但对于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摩尔这个概念太陌生,太抽象,容易使学生产生分化,这部分内容若采用分层次“阶梯”式,注重知识衔接进行教学,将知识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抽象到具体,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时,举这样一个例子,买火柴时说“买了300根火柴”学生很自然地回答“不合适”,应讲买一盒火柴,以根作为单位太小,应以“盒“作单位合适,由此可讲到物质的量的单位应以”摩尔“作其单位合适,这样把日常知识衔接到教学中,使大家对这里的知识能学好了。
四、化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尤为重要。
一部分学生对某章或某节的内容掌握得较好,但对所学的知识归纳、规律的总结、知识精华的提炼还肯定有欠缺,另类学生,基础知识模糊不清,概念混淆不清,知识简化,系统化有严重问题,这时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他们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方法。如讲到化学键时,应用分类的方法帮部分学生进行总结:,化学键很多,经分类只有两种类型,这就做到化繁为简,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帮助一部分差生进行转化。再如元素化合物这部分知识与化学理论部分相比,内容繁琐,头绪多,推理少。学生学后易忘。教师如引导较差类学生总结出知识主线,归纳出知识的规律化,让这部分学生易学易记。如高一化学中非金属元素的知识主线:气态 氢化物 ←单质→氧化物→氧化物 对应水化物→相应含氧酸盐 ,如氧族元素以硫元素为代表,其主线:H2S←S→SO2 SO3→H2SO3 H2SO4→Na2SO3 Na2SO4金属元素和知识主线: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相应盐,如碱金属以纳为代表,Na→Na2O Na2O2 →NaOH→Na2CO3 NaHCO3 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触类旁通,更让部分后进生赶快跟上,不再掉队。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育类浅谈新课改中分层次教学的几点做法在线全文阅读。
浅谈新课改中分层次教学的几点做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