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信息化时代的错别字现象(2)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xuecool-com或QQ:
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二、一分为二的看待信息化时代的错别字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错别字一直是大家的“公敌”,是公众一致排斥的对象。尽管如此,错别字还是照常“横行”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在这样一个千变万化的信息时代,我们如何看待错别字现象,如何给予它一个合理的评价?
错别字出现,不是人们的主观意愿随时随地都可以决定得了的,它是受特殊环境的制约(当然,一些可以避免而没有避免的错别字,我们不能归于此类)。如在一些市贸集市上,许多能够把“鸡蛋”写成“鸡旦”的人,一可能是这个人想图方便,另外一个原因可能就是他知识水平确实不够用。电脑出错,很多时候都是受技术水平的影响,特别是在电脑刚刚引进中国市场的时候,很多输入法还不是很健全,难以满足电脑操作者的需要,因此,电脑偶尔犯错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然而,也有一部分人,在使用电脑的时候,马虎大意,不注意选词,经常漏字、打错词。我们对待任何事物,不能求全责备,对错别字现象也应一分为二,不能因为曾经用词有误而全盘否定一个人的能力,而错别字的出现并不是“一日之功”,文化人犯错,多为不良习惯的恶果。如,一些人片面追求快节奏,文字修饰缺乏严谨性,给许多错别字制造了可乘之机。还有一些初学者,在组织文字时带有浮躁情绪,学习时也缺乏思考,从而造成了错别字在他们的文章中泛滥。还有一些人更为“先进”,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搞明白各种新词汇的真实意思就将其投入使用。大部分人是受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习惯的影响。西方有句格言,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好的习惯可以要人终身受用;一个坏的习惯,也可以让人终身受累。要消灭错别字,必须从培养良好的用字习惯开始。
(一)对初学来说,要从小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对于初学者来说,写错别字较为普遍,特别是识字不多的中小学生,而在中小学阶段又是学文识字的最佳时期,因此,笔者建议,从踏入校门的第一天开始,初学者就应该从小到每个字,多到每句话,从点滴做起,养成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避开错别字的干扰。第一,培养合乎规范的书写技能。我们在做作业的时候,总是边书写,边思考。有些同学由于在小学没有得到严格的书写训练,到了中学后还没能够掌握流利、快速、半自动化书写的技能。因此,在做作业的时候,迟钝、缓慢的书写活动始终赶不上瞬息万变的思维活动,在书写速度与思维活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不配合性和不相容性。这样,在边书写边思考时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重书写活动(如思考某个字或词如何写)而拖了思维的后腿;另一种是重思维活动而往往把字词写错。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书写过程的半自动化是提高读写水平以及全面地掌握知识的极为重要条件。”明自了这个逆理,初学者就要下苦工夫、花大力气练习,使自己掌握流利、快速和半自动化书写的技能。另外,平时注意对复习已学过的字词和短语,最好能频繁使用,加深理解。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在进行条件反射实验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在每分钟节拍器敲30下的同时给小狗吃肉饼.这样反复儿次之后,即30响的节拍器产生条件反射,而对每分钟40响的节拍器不再发生条件反射了。巴甫洛夫把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分化”。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原来,我们做作业的过程,从条件反射理论的角度看,也是个复杂的连锁条件的反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对容易混淆的形近字、同音字掌握不牢固,则在书写中就难免出现泛化现象;想写“自己”,结果写成“自已”;想写“如火如荼”,却写成了“如火如茶”,甚至把“宽大’,写成“宽太”等等。为了防止条件反射的泛化,即赶走错别字,就要对容易混淆的字、词强化训练,多种形式的练习,使每个字的音、形、义二者在人脑皮层上形成的联系达到非常牢固的程度,这样,音、形、义二者之间的联系就自动化了,在书写时就可以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而不会张冠李戴、阴错阳差了。此外,还要提高认识,加强防范意识,注意总结,出现错误的时候,要及时纠正,不可得过且过。只有这样,初学者才会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工学类探析信息化时代的错别字现象(2)在线全文阅读。
探析信息化时代的错别字现象(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