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产量结构是实现超高产的先决条件[4],周瑞庆等[5,6]研究认为在一定范围内,水稻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超过一定范围后产量和部分产量构成因素则下降,即施氮量与产量呈单峰曲线,试验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由于2009年气候因素影响,水稻产量偏低,但可以反映出高氮量会造成某些产量构成因子处于劣势地位,只有合理的施氮量才能够最佳协调各产量构成因素,从而提高产量。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氮处理水稻的茎蘖数变化表现出品种特性,高氮量使沈农265、吉粳88提前进入茎蘖临界期,而龙粳14出现延迟现象;沈农265在施氮量为207.0kg/hm2时表现较好,通过提高成穗率、每穗实粒数和颖花数来提高产量,但可以适当降低施氮量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可能获得更高产量;吉粳88在施氮量为150.5kg/hm2取得较好效果,通过提高每穗实粒数和协调各产量因子促进产量的提高,但可以适当增加施氮量来提高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可能获得更高产量;龙粳14在施氮量为207.0kg/hm2取得较好效果,通过提高有效穗数、颖花数和千粒重提高产量,但可以适当降低施氮量来提高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可能获得更高产量;3个超级稻品种沈农265、吉粳88和龙粳14的最适施氮量都应该在150.5~207.0kg/hm2,现阶段农民惯用施氮量为207.0kg/hm2,可以适当降低施氮量以优化产量结构,从而提高产量,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益。
4参考文献
[1] 冯惟珠,狳茂,季春梅.施氮肥时期对土壤供氮、稻株吸氮及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研究,2000,21(3):16-21.
[2] 傅文义.水稻需肥规律及施肥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1997(4):26.
[3] 凌启鸿.作物群体质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 陈温福,徐正进,张文忠,等.水稻新株型创造与超高产育种[J].作物学报,2001,27(5):665-672.
[5] 周瑞庆,萧光玉,汪大明,等.施肥量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作物研究,1992,6(S1):21-26.
[6] 周瑞庆,邹应斌,刘海河,等.水稻群体结构与施氮量的关系[J].作物研究,1991(S1):16-20.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理学类氮肥对北方超级稻茎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3)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