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结束语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中最具艺术代表性的一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它所揭示的主题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文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依旧觉得震撼人心。
哈姆雷特的“复仇”不仅是个人的复仇,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复仇。王子的“忧郁”,一直是人们争论和关注的焦点。他的这种“忧郁”,一直被看作是一个极高的美学境界。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心目中理想的英雄形象。哈姆雷特的复仇,不仅仅是遵照父命去杀死国王克劳狄斯的肉体,而是要消灭克劳狄斯所代表的黑暗社会:黑白颠倒,是非混淆,到处充满着专制腐败、阴谋诡计、阿谀奉承以及“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微贱者费尽辛勤所换来的鄙视。”(朱生豪,141)他的人文主义思想使他对这个时代不满意,要以一己之力“重整乾坤”。“生存还是毁灭”,这个经久不绝的痛苦的声音,就在他的灵魂深处奏响了。迷惘、焦虑、惶惶不安的情绪和心态,笼罩在哈姆莱特复仇的过程中,也就有了他行动上的犹豫和延宕,使他成了“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哈姆莱特的犹豫不只是找不到复仇方法时产生的矛盾的心理,而且是他感悟到人的渺小、人的不完美、人生的虚无时那迷惘与忧虑心态的外现。从开始的孤苦,焦虑中幻想自杀,后来的“生存还是毁灭”,最终毅然地走向毁灭,或许只有死亡才能沉寂心灵的延宕,他的死成全了他的信念,最后成为他在人们心中永远存活的希望。
参考书目
[1] 梁工. 莎士比亚与圣经(下)[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2] 吴非. 浅析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形象[J]. 经济研究导刊, 2008, 38.
[3] 杨春艳. 超越者的悲哀—也谈哈姆雷特的"延宕"[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8, 17(3).
[4] 尹迪. 诗化与自毁—哈姆雷特悲剧探源[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31(3).
[5] 珏慧. 《哈姆雷特》永远的艺术魅力[J]. 观察与思考. 2008, 20.
[6] 朱生豪 莎士比亚悲剧集[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5.5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英语论文我评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孤独的具有人文思想的献祭者(3)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