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已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
关键词:新课程 基础教育 教师角色 工作方式 角色转变
一、教师面临的挑战——教师角色转变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然而,“改变是一个痛苦的过程。[1]”因为,改变意味着对自己过去的批判,对自己经验的重新认识。传统教育下形成的观念、教学模式是根深蒂固的,即使有意识地去改变,在教学中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回到“固有的模式”中去。尤其是对于一些颇有建树的教师来说更是艰难。他们不仅要改变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甚至一定程度上要改变一些“成功经验”,这对教师来说会是痛苦的。而且在实践中,还会有失误,就像惯用两个指头打字的人在尝试用全指法打字时一样,也由于他一开始的缓慢和出错而感到灰心丧气。但只要在改革的信念支撑下坚持下去,就会发现我们的错误和学生的错误一样有价值,我们在一起成长。这样的教学对所有参与教学改革探索的人来讲,实在是一个生动活泼,令人激动的过程。
(—)、 教师角色
角色,可理解为一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的身份以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行为规范。教师是在学校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角色,这个角色的特殊身份以及与其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要求教师在其角色行为上表现出与其他职业不同的特点。
(二)、课程理论的变化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帮助教师认识教师角色形成的深层因素,将有助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理解。不同的教师角色可能促进不同的教育目标的实现。但是不同时代,都有着代表性的根本角色,教师角色的转换,指就是这种改革意义上的变化。
不同时代的课程理论,其价值趋向是不同的。因此,也影响并决定着教师的角色与行为。考察课程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帮助我们对目前以建构主义课程理论为价值趋向的教师角色有较深的理解。
表1—教师角色的理论模型
理论基础 |
行为主义 |
信息加工理论 |
认知建构主义 |
对知识的认识 |
知识存在并独立于人们之外 |
知识是普遍的、客观外在的,但是受先前经验的影响 |
知识是个体建构的,取决于个体认知者的先前经验 |
教师活动目的 |
向学生传授前人的知识技能体系 |
帮助学生对现实进行加工 |
帮助学生对新的信息重组改造,生成新的意义 |
学生角色 |
接收者 |
有选择性能的计算机 |
科学探索者,知识的自组织者 |
教师的角色 |
知识的传授者 |
知识的管理者 |
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
教师角色的表现 |
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地、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让学生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记课堂笔记 |
向学生示范知识分类的策略,鼓励学生运用概念图建立联系,帮助学生掌握控制思维过程的技巧,促进元认知 |
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监测他们发现后的反思。教师应引发并适应学生的观念,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教师的角色产生了重要影响。因为不仅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个知识的建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协助者、促进者。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育类浅议新课程的教师角色蜕变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