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湖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参观“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重温红军过境汝城时“军爱民、民拥军”的感人故事。“半条被子”故事蕴含的深刻含义历久而弥新,以一个有形的实物为我们留下了无穷无形的精神财富,我们要认真领悟这“半条被子”背后承载着的初心、蕴藏着的使命,牢记中国共产党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的红色历史,汲取与民同苦、为民而战的奋进力量,在大战大考中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往无前!
回望过去的历史、回顾一切大战大考,人民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根基所在、血脉所在,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半条被子的温暖”彰显中国共产党人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的红色基因及为民本色,如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总攻号令生动书写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头、始终同人民奋斗在一起,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必须传承好、坚持好、发扬好!
与民同苦,坚持民生为大,时刻以人民为中心
“半条被子”的故事讲述了共产党人在生死攸关的战争年代宁可自己受苦也不愿让群众受苦的坚定信念,也生动阐释了严酷悲壮的革命征程中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当下我们刚经历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也正在经受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大考,风雨兼程,我们始终保持着与民同苦之初心,这在“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中得以体现,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句暖心的话背后正是以民为本的工作理念所在。大战大考中,老百姓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就是共产党人要时刻关注的重要事情,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要在疫情防控、防汛抗洪、脱贫攻坚等等工作中着眼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把更多精力放到民生事业上,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紧紧围绕群众最需要、最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推进民生事业,以初心换民心,切实增进人民福祉,让人民群众真真正正地感受到幸福!
为民而战,坚守初心如磐,牢记一切为了人民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使命,过去,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前赴后继、英勇奋战,为了人民利益敢于奋斗、敢于担当,在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中,中国共产党成为中流砥柱,深入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始终坚持为民而战。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脱贫攻坚战场上,无数扶贫干部不惧困难、扎根一线,用忠诚和汗水书写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战疫大考中,共产党人闻令而动、冲锋在前,将党旗牢牢插在战疫最前线。来势汹汹的疫情、汛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共产党人就是要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在大战大考中践行初心使命,为民而战书写奉献担当,为人民群众构筑起坚固的安全防线。大战大考中,中国共产党人交出了一份经得起历史考验、经得起人民检验的合格答卷,在为人民谋幸福的无穷征程上,还需继续坚守初心如磐,把为民情怀写进共产党人的心底,为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贡献共产党人应有的力量!
“半条被子”是一堂生动的红色课程,“半条被子”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真实写照,重温“半条被子的温暖”,汲取与民同苦、为民而战的奋进力量,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用“半条被子”精神砥砺初心使命,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9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调研时勉励青年学子要珍惜时光好好学习,掌握知识本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聪明才智。总书记的讲话既是鼓励也是期许,对于青年干部来说,当以此为遵循,着力做好立志、积学、育德、实干四件大事,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立青云之志,做“胸怀抱负”的青年干部。志存高远方能行稳致远。理想信念是支撑一个人坚定事业信心的精神支柱,是引领一个政党永葆先进性的不朽旗帜,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心聚力的思想基础。人生有理想,就有动力和方向;青年有理想,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青春之志,激励着周恩来同志毕生致力于共产主义事业,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勋。新时代青年干部在青春韶华赶上了民族复兴的大好时代,更应坚定理想信念、勇立时代潮头,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中去,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努力奋斗、矢志不渝。
积精要之学,做“腹有诗书”的青年干部。立身以立学为先,不学无以广才。青年正处于人生“抽枝发芽”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青年习近平到延安插队后,就以此为座右铭,勤思善学、手不释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时代青年干部拥有更好的学习条件和工作环境,更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既广泛涉猎、拓宽眼界,又突出主干、择其精要,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
育厚重之德,做“心向阳光”的青年干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为人之本,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德之形成不是与生俱来、一朝而成,而需久久为功、潜心修炼。青年干部作为党和国家未来事业的接班人和掌舵手,更应崇德修身、律己向善,努力提高自身修养。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和远离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自觉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筑牢道德根基,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重务实之干,做“肩负使命”的青年干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首先就要脚踏实地干,没有“干”,一切都是空谈。青年是人一生中体力和智力的巅峰期,也是干事创业最宝贵的黄金期,此时不干,更待何时?当下,正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广大青年干部既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要发扬奋斗精神、勇担职责使命,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干劲,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把工作做到极致、把职业当做事业,以勤奋指数换取社会的发展指数、用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的幸福指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想敢干、善作善成。
岁月倥偬,韶华易逝。广大青年干部当趁着大好时光奋楫扬帆、开拓前行,在新时代绽放青春色彩,为新征程贡献青春力量。
“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服务中心考察时的一番话,指明了基层公共服务为了谁、怎么干。服务好不好,关键看实效。
抓落实、求实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以贯之的理念与行动。作为涉及政策、项目、人才的基层公共服务末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也是检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渠道。抓好基层公共服务,要树立“全盘棋”思想,用活手中“棋子”,答好人民至上“必答题”,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提供坚强组织保证,让践行初心使命举措处处“走心”。
布好基层公共服务“政策棋”。“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公共服务能否让人民群众满意、干有实效,关键在于能否确立切实有效的政策载体,并在吃透政策中探索出直抵人心的办事方式方法,让政策“天线”更加贴近群众、更有味道,能与“地气”相连。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治理按部就班已不合时宜。作为基层公共服务者,尤其是领导干部应做那一帘“好雨”,一方面要明确基层服务内容和方向。公共服务要及时精准地“知时节”,以合理的功能、结构、布局贴合人民合理需求,让人民群众感受“政策菜单”上的春天,带动整体公共服务层次的提升。另一方面要激活基层公共服务政策受众热度。好的政策能否落地见实效,“暖心”政策更需在民情民意中“真心”落实,要在认识上下功夫,让执行者重视、受益者入心,以提升民生福祉为依托,切记“上热下冷”,才能把“好政策”变成为民“好效果”。
盘活基层公共服务项目“投入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基层公共服务只争朝夕、未有穷期,永远在奋进的路上。面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日渐呈现出差异化、多样化趋势,“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作为改善民生与公共服务的主要目标和基本方向,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抓手。构建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要坚持“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整合民政、残联、卫健等部门的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打破当前一定程度的“供需错位”,实现基层公共服务的“精准供给”,并在硬件配置上加大投入,力求在为民服务上便捷高效的同时,解决好提升使用效率的问题。此外,基层干部还需有“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毅力决心,以“而今迈步从头越”的笃实干劲,去俯下身子、扎下步子探寻民意所向、群众支持中汲取前行的力量,防止利益驱动下公共服务投入的“一阵风来,一阵风去”“这热那冷”,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更多人。
夯实基层公共服务“保障棋”。完善现代基层公共服务体系,离不开大量专业技术、管理等各方面人才。而面对基层“任务重、压力大、出路窄”的考题,“5+2”“白加黑”“连轴转”的工作现状,人才的留与流的天平砝码已经不再平衡,留住基层公共服务人员,尤其是忠诚担当干净的高素质业务人才,更是题中之义。要在选人用人上做文章,坚持注重实干实绩,听民声民愿,看关键时刻的担当和表现,助力突破“天花板效应”,大力提拔启用“狮子型”“老黄牛型”干部。也要力促政策改革层面“下猛药”,切实为基层干部留人和引智,在待遇上更到位,在工作生活上减负降压,污名化面前敢正名而轻装上阵,避免被“边缘化”。基层干部也要围绕履职所需、发展所需、群众所需,用工匠精神立起新时代标杆,主动对标学习城市管理、民生保障、政务服务等业务技能知识,对症下药精准滴灌,使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服务需求节拍,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大抓落实、狠抓落实”氛围蔚然成风。
基层公共服务中,每一名党员干部既是一名“卒子”,更是一面“旗帜”,只有不断增强为民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在精准抓实效中敢于担当、建功立业,一名过河“卒子”也可汇聚成“千军万马”,真正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齐心协力下好下好基层公共服务“全盘棋”。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服务中心时指出,基层公共服务关键看实效。而提高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实效是基层工作者为民服务的应有之义。“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是我们党执政大厦的根基,基层干部就是“地基中的钢筋”。不妨用“加减乘除”法锻造“地基中的钢筋”,提升公共服务实效,确保我们党执政大厦的根基坚如磐石。
“加”强培训,增强基层干部为民服务意识和能力。基层干部是各项政策的执行者和落实者,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提高基层干部的各项综合素质,对于更好地发挥他们服务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意义重大。要在培训内容上注重针对性。基层干部是一个特殊群体,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必须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满足需要。考虑基层干部文化水平和接受程度,需坚持理论与能力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农村政策培训和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增强为民服务意识、提高岗位任职能力,切实解决“不想干”和“不会干”的问题。在培训方式上注重灵活性。坚持“适用、实用、有用”的培训形式,既进行集中授课,又组织“面对面”交流、现场参观学习,调动基层干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减”少负担,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基层事物繁多,基层干部任务重、工作量多、压力大,面对诸多会议、报表、台账、检查等存在形式主义“水分”的工作时,纷纷叫苦不迭,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为基层减负,为实干加码,需要切实把基层负担减下来,让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桎梏、“套路”中解脱出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为老百姓办实事上来。要精简“文山”,整治“会海”。尽量精简公文的数量和篇幅,用朴实生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避免“浓浓的官味”;从严控制会议数量,优化会议形式,提高开会效率,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把时间充分利用在走村入户、为民服务中。要优化检查,避免“过度留痕”。把干工作让群众满意作为最终目标,改变以往过度重视文字材料的检查方式,多听群众说、多到现场看,以切实减轻基层工作者的工作压力。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演讲稿大全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研讨材料(共17篇)(考察内蒙古心得体会)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