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生产力标准,就必须把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历史进步作为我们党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要保持和实现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先进性,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的:“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
(三)“三个有利于”标准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检验党的先进性的价值标准
从哲学的理论形态上看,实践标准属于认识标准,最主要的是解决人们主观认识的客观真理性问题。生产力标准作为实践标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最根本表现,解决的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问题,是对人类实践和行为进行历史性的判断。但任何实践都不是盲目的,有着一定的价值标准,生产力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价值取向,有着确定的价值标准。那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改革开放的实践到底为了什么?回答这一问题的根本判断标准就是“三个有利于”。
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深入理解“三个有利于”这个根本判断标准,我们可以看出,它首先解决了为什么人的问题,揭示出党的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价值取向,把党的全部实践目的最终定位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脚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上。其次,“三个有利于”标准,又是对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深化,赋予了生产力标准以更为具体的内容和科学价值取向,辩证地揭示出发展生产力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对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深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是确立“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基本前提。“三个有利于”标准应用于检验社会实践和党的先进性,最科学的适用范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必须明确这一点,因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采取的一些方式方法、措施政策、体制制度,都带有生产力不够发达的痕迹,比如存在适当的收入差距、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壮大和发展等等,用“三个有利于”来判断分析这些现象,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中国最大的实际。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核心内容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是由党的宗旨决定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都是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服务的。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最高地位,反映了“三个有利于”之间依次递进逻辑关系的归宿和终极目标,也是在党的执政实践中能否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能否保持和实现先进性的试金石。
(四)“三个代表”标准立足于党的执政和建设实践,是检验党的先进性的具体标准
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充分体现了从唯物史观到社会发展动力再到基本价值取向这样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总体上说,这是一个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但这一系统仍有继续发展的巨大空间,特别是具体到如何评价党的自身建设状况,如何评价党的执政和领导实践,仍然缺少一个具体、完备而又富有科学针对性的标准。这就需要把这些科学的标准应用于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实践,与党的先进性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回答什么样的政党才是先进的党,在执政和领导活动中怎样才能体现出党的先进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理论上科学回答了这一历史性课题,成为检验党的建设实践和领导实践的科学标准。
“三个代表”标准,把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运用到党的自身建设和领导实践中,使之更具体、更丰富。它准确、全面地揭示了构成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三个基本要素,从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利益三个方面,对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进行了有机的概括和升华,进一步从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为检验党的自身建设成效及领导活动得失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标准。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先进性教育党的先进性判断标准的演绎轨迹(2)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