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我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局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力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确保农民增收,农村老人晚年幸福。
一、农村养老保险稳步发展,农村老人晚年生活无忧
1、基本情况: *县是苏北地区农业大县,现有总人口105万人,农业人口60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8%,全县下辖19个乡镇。*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从1992年4月份开始起步,截止2005年底,全县参加养老保险人数13.7万人,基金积累1800万元,到2006年5月份,全县开始领取养老金的农民总人数689人,全部实行社会化发放,投保对象普遍比较满意。预计在以后十年,我县农村老人将陆续进入保险领取高峰期,领取人数可望突破1.1万人。
2、存在问题: 一是在传统的“家庭养老”背景下的老人生活太艰难。一方面是“养儿防老”的旧观念根深地固,而且儿女越多的老人生活越难保证,在老人供养方面相互推诿,而且带有普遍性;另一方面是儿女对自身子女的建房、婚嫁、教育等方面投入过大,负担过重,无力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相当一部分农村老人生活非常困难,老百姓打心底期盼国家能有一种好的制度,来解决农民在晚年失去劳动能力时能够依法享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二是投保标准问题,我们的建议是,上级部门在制订相关政策标准时,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应该有所区别。就我们*县而言,按照目前农民的生活水平,如果6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人,平均每人每月有50-70元养老金,由儿女提供口粮,自己种点菜,生活上基本就没有什么大问题,如果我们把规定的投保年龄(20-60周岁)每月平均养老金按100元,平均投保年龄确定在30周岁,按照现行的投保缴费标准,月均缴费额只有20元左右,如果集体给予10-20%的补助,国家在基金增值方面再给予一定扶持,实际个人承担只有15元左右,有了政府投入再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政策和措施,农保工作会很快进入快速的发展渠道。
3、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是根据省委省政府[2006]1号文件精神,加快“以农民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二是积极探索在欠发达地区对暂时无力进“城堡”的乡镇企业职工和社会上各类自由择业者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新路子。三是与公安、国土、财政与部门积极协作,努力作好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
二、劳务输出形势喜人,成为农民增收主要来源
1、基本情况:一是坚持市场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劳动力资源上的基础作用,主动和长三角劳动力市场对接,充分利用“南北挂钩劳动力交流专场招聘会”平台,签约近8000人。二是坚持科技化发展战略,输出附加值高的技术人才,培训科技含量高的数控机床、电子电工、计算机操作等紧俏工种。整合县内培训资源,以县就业训练中心和教育中心为龙头,挖掘培训潜力,年培训技术工种400多人。三是坚持规模化发展战略,注重输出规模,重点发展成建制输出,在劳务输出地成立党组织,提供劳务信息、培训职业技能、维护合法权利,使劳务输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双达到最大化。四是坚持特色化发展战略,重点擦亮“*月嫂”、“*电子电工”“*纺织”等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特别是“*月嫂”以优质的服务质量、人性化服务意识走俏上海滩,已经成为大上海家政服务业的亮丽风景线。五是坚持二元化发展战略,坚持向外输出和县内转移并重,抓住县城开发区、临港开发区、和旅游风景区强劲发展的机遇,为进区企业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目前已有6000余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离土不离乡。六是坚持产业化发展战略,把劳务输出当成产业来做,当成项目来抓,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硬件投入,投入20万元。职业介绍中心在确保达到“三星级”的基础上,力争达到“四星级”。农村劳务输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协调配合,为劳务输出产业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和谐社会劳动保障部门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