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加强新农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一项重要措施。长期以来,我们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投入严重不足,造成城市和农村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尤其是以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最为落后,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同时,农村税费改革后,过去搞公益性事业靠收取农民的统筹提留款取消了,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资金物质的投入问题,是当前基层干部面临的严峻课题。我们开展新农村建设,就是要转变党的执政理念,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把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这条短腿拉长;就是要转变党的执政方式,把基层政府的工作重点转向抓计划生育、抓社会稳定、提供公共服务上来,转向运用招商引资和市场的手段筹措资金,加大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投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加强新农村建设,是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一种检验。
当前,我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面临着许多有利的条件和难得的机遇。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1年以来,太华镇的财政、综治、工业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工作都保持在全县前二、三名,先后被评为县级创建文明乡镇活动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被评为市级拥军优属工作先进单位,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乡镇”称号,万湖村、汤泉村、黄沙村等12个村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村” 称号。200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完成6.008亿元,比上年增加1.35亿元,增长28.89%,其中:工业总产值完成4.29亿元,增加1.18亿元,比增37.9%;农业总产值完成1.72亿元,增加1670万元,比增10.77%。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7.12亿元,增加1.39亿元,比增24.26%;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2.17亿元,增加7665万元,比增54.6%;规模工业投资总额达5790万元,增加2794万元,比增93.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7.3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422元,比增9.84%。在2005年全县各项工作考评中,镇获得乡镇综合考评三等奖,财政工作三等奖,规模以上工业经济三等奖,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二等奖,项目工作三等奖,创建精神文明工作二等奖,被评为省级文明乡镇,殡葬改革工作三等奖,党建工作第三名,“平安太华”。这些都为我县建设新农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县加大了对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村交通、信息通讯、教育卫生等各项条件大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大为改观。特别是农村交通条件日益完善,几年来共完成农村公路建设 63公里,我镇的区位交通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三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中央和省、市委先后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对新农村建设进行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文件,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政策环境更加优化。几年来,我们谋划发展、改革创新、维护稳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平安太华”建设扎实推进,文化品位大幅提升,群众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同时,我镇广大农民对建设富民宜居、平安和谐新农村的热情和对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的渴望,更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内生动力。可以说,全社会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氛围已经形成。我们要充分认识和紧紧抓住这些机遇,加大推进力度,务必使我镇新农村建设在今年有一个良好的开局,在“十一五”期间有一个较大的进展。
二、科学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关系全局的战略举措,是一项需要长期奋斗的历史任务。在实践中,必须正确把握五条原则:一是村级主体,农民参与。要积极引导,整合资源,创造条件,动员农民自愿参与,发挥积极作用。二是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建设目标切合实际,办法措施切实可行,各项投入量力而行,分步实施,打好基础。三是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坚持快规划、稳实施、先试点,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四是建章立制,规范操作。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形成制度和规范,建立长效机制。五是整体推进,务求实效。要准确理解新农村"五个新"的科学内涵,统筹协调,科学安排,力求实效。今后一个时期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与推进小康村建设相结合,与推进农村集中居住相结合,与农民增收工作相结合,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领导讲话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