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为核心,优化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针对我国农业生产地区结构雷同的问题,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发挥区域农业发展优势,确立发展重点和支柱产业,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逐步打破“小而全”的生产布局,使主要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促进农业区域分工的形成。按照这一思路,东部沿海地区、大中城市郊区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高科技农业和高附加值农业,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产地;中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进一步发挥粮食生产优势,加强商品粮、加工专用粮和饲料粮生产基地建设,实现由一般粮食品种向优质专用品种转变,由单纯注重产量向提高效益转变。在稳定粮食总量的同时,实现由单一粮食生产向发展多种经营转变,加快畜牧业和食品加工业发展,增强粮食转化增值能力,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西部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在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同时,加快畜牧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节水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4.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为核心,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新阶段产业链条的构建和完善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产业发展不再是简单的农产品生产,而是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等多个环节;农产品竞争不仅仅是产品层次的竞争,而是更多地取决于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既离不开生产这个环节,更需要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水平来实现。针对这一情况,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始终强调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培育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领域的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通过发展“订单农业”、联合建设生产基地和加强企业服务农户组织建设等方式,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的带动作用,使农业分享工业和商业利润,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二是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培育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由初级加工为主向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为主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加工企业和名牌产品。三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坚持农民自愿的前提下,鼓励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在生产、服务、营销等环节的联合与合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市场应对能力。四是加快乡镇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加强对乡镇企业的引导和扶持,促进乡镇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乡镇企业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
5.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核心,逐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在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收入来源渠道。重点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通过推进体制创新和技术进步,实现乡镇企业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吸纳更多的农民就业;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条件;加快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吸引农民向小城镇转移。
(三)推进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
为了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各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对结构调整的指导。为了推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农业部于2003年制定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规划突出了三个理念:一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即“在最适宜的地方,生产最适宜的产品”。规划选择了11种资源优势明显、生产条件较好、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农产品,确定了这11类产品的优势生产区域,提出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二是坚持产业整体开发。以产品为纽带,推动产业发展,将生产、加工、流通有机地结合起来,围绕产品构建产业,通过产业提升效益。三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为了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各地坚持按照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一方面大力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另一方面着力提高分级、包装、储藏、保鲜和加工水平,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检验和监督体系。各级农业部门在农业部确定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基础上,制定了本地区的建设规划。目前,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已现雏形。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三农问题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重点和措施(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