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两级要结合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类农民培训、巾帼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广大青年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定期不定期地组织跨县、市、省际的劳务经济发展培训和讲座,引进、吸收前沿和最新的劳务经济发展理念,并经常性地邀请劳务经济发达地区和省份相关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和现场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要切实加强阵地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政府投资兴办的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培训基地、职业教育阵地等各方面的培训场地、师资力量、教学手段、培训教材等资源,形成与劳务输转和劳务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劳务培训阵地和体系,并不断地进行调整、投入和完善。要加强劳务培训评价体系建设,规范农民职业技能、农民工外出务工、“绿色证书”培训等方面的培训和认定工作,大力推行外出务工和就业、再就业准入制度,引导城乡富余劳动力和外出务工青年先自觉参加培训并获得相关资格和证书,然后再外出务工或再就业。
三、积极打造特色劳务品牌。
当前,劳务经济已进入品牌发展时期,菲律宾女佣、英式管家已享誉全球,定西的保安、天水的保姆也已在国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人民勤劳朴实,富有创造精神,**作为西部最具人气的名城,极富品牌包装资源。历史和经验说明,只有对劳务输出和劳务经济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全面包装,才能有效地带动地方劳务经济的发展。为此,要组织专门力量,对**劳务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中长期发展规划,纳入**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布局进行实施。要充分利用**独有的品牌优势和资源,结合劳务培训进行包装,如:“**”技工(包括车工、钳工、焊工等各方面专业技术岗位)、“**”驾驶员、“**”服务员等,力争形成劳务品牌。要加强各级政府对劳务输出的组织和领导,使劳务经济逐渐由自发的靠亲友“滚雪球”似的输出转变为由政府有组织的向外输出,并力争形成一定的规模。要积极与劳务输入大省和大市建立相应的劳务输转和劳务经济发展协作关系,力争在外建立相应的培训机构和基地,长期开展“订单式”的劳务培训和输转。
四、大力发展中介组织机构。
要研究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办法,在市县两级大力发展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劳务输转中介机构和组织,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鼓励其发展壮大。要尽可能地在全市培育起以劳动保障部门为主体,其它社会组织和个人为补充的城乡劳务输转中介机构体系,形成既有劳动保障部门设立的中介机构,又有社团组织和法人以及公民个人开办的各种中介组织的劳动力市场格局,条件成熟的还可以申请开办劳务经济公司。要不断规范劳务市场和信息市场,出台相关的准入制度和市场行为规范,尽可能地保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高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和劳务输出的组织性、保障性。
五、建立劳务输转长效机制。
一是投入机制。要不断加大对劳务经济发展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尤其要加大劳务市场体系建设,实现政府有组织输转和市场的运作相结合的劳务输转机制,确保劳务经济的健康发展。二是保障机制。要切实加强对劳务输出的监察和监督,不断规范劳务市场行为,严厉打击以谋财为目的的虚假招工行为,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劳务输转和创业环境。三是激励机制。要层层签订劳务输转和劳务经济发展责任书,明确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责任,对成绩突出的部门、个人、单位应给予重奖,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劳务输转,重视和支持劳务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三农问题对劳务输出和劳务经济发展的思考(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