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用于滴定分析的化学反应必须满足哪些条件
(1)反应必须按一定的方向定量完成,所谓“定量”即指反应的完全程度达99.9%以上。
(2)反应速度快,或有简便方法(如加热、催化剂)使之加快.。 (3)有合适的确定终点的方法,例如有合适的指示剂。
(4)试液中的共存物不干扰测定,或虽有干扰但有消除干扰的方法。 17.电化学分析法(electrochemical analysis),是建立在物质在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基础上的一类仪器分析方法,是由德国化学家C.温克勒尔在19世纪首先引入分析领域的,仪器分析法始于1922年捷克化学家 J.海洛夫斯基建立极谱法。通常将试液作为化学电池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该电池的某种电参数(如电阻、电导、电位、电流、电量或电流-电压曲线等)与被测物质的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而进行测定的方法。 18.什么是四大滴定法 配位滴定法
它是以配位反应为基础的一种滴定分析法。可用于对金属离子进行测定。若采用EDTA(乙二胺四乙酸二钠)作配位剂测定金属原子,其反应可表示为Mn++Y4-===MYn-4,式中Mn+表示金属离子,Y4-表示EDTA的阴离子。 氧化还原指示剂
指示剂可分为三类,其一是被滴定物或被滴定溶液本身有足够深的颜色,在滴定过程中, 本身颜色消退,这样其本身就可作为指示剂,称 为自身指示剂,如高锰酸钾。
其二是指示剂本身不具有氧化还原性,但能和氧化性物质或还原性物结合而产生特殊的颜色,称为显色指示剂,例如可溶性淀粉与碘反应,生成蓝紫色的化合物,当碘被还原为碘离子时,颜色消失。
其三是指示剂在氧化态或还原态时呈现不同的颜色,例如,二苯胺磺酸钠在还原性物质溶液中几乎无色,而在氧化性质溶液中呈紫色,这 类指示剂还有邻二氮菲-亚铁等;有些指示剂 的颜色变化是可逆的;也有些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是不可逆的。
19.影响沉淀类型的因素有哪些
沉淀法中要求沉淀完全程度大于99.9 %.而沉淀完全与否是根据反应达平衡后,沉淀的溶解度来判断。影响沉淀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种: (1)同离子效应:当沉淀达平衡后,若向溶液中加入组成沉淀的构晶离子试剂或溶液,使沉淀溶解度降低的现象。沉淀剂用量:一般——过量50%~100%为宜,非挥发性——过量20%~30%。
(2)异离子效应(盐效应) :溶液中存在大量强电解质使沉淀溶解度增大的现象。
(3)酸效应:溶液酸度对沉淀溶解度的影响称为酸效应。
如:弱酸盐沉淀的溶解度受溶液的pH值影响很大,溶液[H+]大,沉淀溶解度增大。
(4)配位效应:配位剂与构晶离子形成配位体,使沉淀的溶解度增大的现象。
分析化学发展史
分析化学始于一些分析检验的实践活动。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分析检验工作。 16世纪,化学反应广泛地应用于湿法分析。18世纪中叶,重量分析法使分析化学由单纯的定性分析迈入了定量分析的时代。到了19世纪,定性分析趋于完善,定量分析的各种方法也相继出现并不断发展。
分析化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20世纪初,被称之为经典分析化学。20世纪以来,在经典化学不断充实、完善的同时,仪器分析也迅猛发展,并且在分析化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化学分析;仪器分析
在化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中世纪,甚至古代,人们已开始从事分析检验的实践活动。这一实践活动来源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如为了冶炼各种金属,需要鉴别有关的矿石;采取天然矿物做药物治病,需要识别它们。这些鉴别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古人首先注意和掌握的当然是它们的外部特征。如水银又名“流珠”,“其状如水似银”,硫化汞名为“朱砂”、
“丹砂”等都是抓住它们的外部特征。人们初步对不同物质进行概念上的区别,用感官对各种客观实体的现象和本质加以鉴别,就是原始的分析化学。
在制陶、冶炼和制药、炼丹的实践活动中,人们对矿物的认识便逐步深化,于是便能进一 步通过它们的一些其他物理特性和化学变化作为鉴别的依据。如中国曾利用“丹砂烧之成水银”来鉴定硫汞矿石。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很自然地就会产生控制、检验产品的质量和纯度的需求,于是产生了早期的商品检验工作。在古代主要是用简单的比重法来确定一些溶液的浓度,可用比重法衡量酒、醋、牛奶、蜂蜜和食油的质量。
到了6世纪已经有了和我们现在所用的基本相同的比重计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又促进了货币的流通,高值的货币是贵金属的制品,于是出现了货币的检验,也就是金属的检验。古代的金属检验,最重要的是试金技术。在我国古代,关于金的成色就有“七青八黄九紫十赤”的谚语。在古罗马帝国则利用试金石,根据黄金在其上划痕颜色和深度来判断金的成色。
16世纪初,在欧洲又有检验黄金的所谓“金针系列试验法”,这是简易的划痕试验法的进一步发展。16世纪,化学的发展进入所谓的“医药化学时期”。关于各地各类矿泉水药理性能的研究是当时医药化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种研究促进了水溶液分析的兴起和发展。1685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兼化学家R·波义耳(Boyle,1627-1691)编写了一本关于矿泉水的专著《矿泉的博物学考察》,相当全面地概括总结了当时已知的关于水溶液的各种检验方法和检定反应。波义耳在定性分析中的一项重要贡献是用多种动、植物浸液来检验水的酸碱性。波义耳还提出了“定性检出极限”这一重要概念。这一时期分析检验法的多样性、可靠性和灵敏性,并为近代分析化学的产生做了准备。
18世纪以后,由于冶金、机械工业的巨大发展,要求提供数量更大、品种更多的矿石,促进了分析化学的发展。这一时期,分析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以矿物、岩石和金属为主,而且这种研究从定性检验逐步发展到较高级的定量分析。其中干法的吹管分析法曾起过重要作用。此法是把要化验的金属矿样放在一块木炭的小孔中,然后以吹管将火焰吹到它上面,一些金属氧化物便熔化并会被还原为金属单质。但这种方法能够还原出的金属种类并不多。到了18世纪中叶,重量分析法使分析化学迈入了定量分析的时代。当时著名的瑞典化学家和矿物学家贝格曼(Torbern Bergman,1735-1784)在《实用化学》一书中指出:“为了测定金属的含量,并不需要把这些金属转变为它们的单质状态,只要把他们以沉淀化合物的形式分离出来,如果我们事先测定沉淀的组成,就可以进行换算了。”
时间到了19世纪,新元素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加之矿物组成复杂,湿法检验若没有丰富的经验和周密的检验方案,想得到确切的检验结果显然是非常困难的。德国化学家汉立希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成教大学奥鹏兰州大学2024下半年《分析化学》课程问题答疑资料(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