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项目 BIM技术应用策划书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L27 L28 L29 L30 L31 L32 L33 L34 L35 L36 L37 L38 L39 L40 L41 L42 L43 L44 L45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2016.5.16 2016.5.19 2016.5.22 2016.5.25 2016.5.28 2016.5.31 2016.6.3 2016.6.6 2016.6.9 2016.6.12 2016.6.15 2016.6.18 2016.6.21 2016.6.24 2016.6.27 2016.6.30 2016.7.3 2016.7.6 2016.7.9 2016.5.18 2016.5.21 2016.5.24 2016.5.27 2016.5.30 2016.6.2 2016.6.5 2016.6.8 2016.6.11 2016.6.14 2016.6.17 2016.6.20 2016.6.23 2016.6.26 2016.6.29 2016.7.2 2016.7.5 2016.7.8 2016.7.11 6. BIM实施标准及资源整合
6.1 BIM实施标准
本工程施工参与单位的BIM模型的建立、管理和应用应符合以下标准:
1、各专业BIM模型应根据项目基准高程,按实际高度创建;坐标(0,0,0)相对坐标原点,各专业统一布置,建筑、结构、机电采用一个轴网文件,保证模型整合时能够对齐、对正。
2、项目中所有模型均使用同一单位与度量制,项目单位统一用“毫米mm”,注释族用“米m”小数点后两位计算。
3、各专业BIM模型应根据图纸和基础模型进行深化,深化后的模型应真实反映施工结果。
- 15 -
XXX项目 BIM技术应用策划书 4、BIM模型颜色配置方案根据具体专业要求进行设置,但各专业须提供自己的配色方案,并应用于本专业的所有BIM模型中。
5、项目模型文件命名包括项目简写、单体名称、专业、楼层或区域,模型构件命名应包括,构件类别(族类别)、构件名称(族类型)、构件尺寸,构件名称应与设计或实际工程名称一致。
6、问题报告以统一表格形式记录核查的问题类型、位置描述、影响的图纸编码、涉及的专业、优化建议以及建模所使用的图纸版次,问题描述应配以二维CAD 图纸(截图)、三维模型(截图),进行必要的对照、标记与说明。
7、各专业应提供施工的计划进度和实际进度,并在模型中添加相应的参数作为标识,总包单位负责模型的整合和施工进度的管理。
8、有特殊工艺要求的部分,相关专业应提供施工方案的模拟(提交NWC格式的文件),以便于其它专业间的施工协调工作。
9、各专业应充分应用BIM模型优化实际施工方案,提高施工质量。
12、经专业协调发现的问题,各专业应对模型进行修改更新并与施工现场相符,最终提交模型深度应达到LOD400标准
6.2 各专业模型建立
建模分工:项目总包单位完成建筑、结构BIM模型,各专业负责本专业BIM模型的建立,最终将模型转换成标准文件形式提交,由总包进行整合,单专业内部建模可根据本专业具体情况进行控制。
6.3 各专业成果提交要求
专业 BIM成果 建筑、结构深化BIM模型 场地平面布置可视化 项目整体进度计划模拟 项目实时进度模拟 建筑、结构竣工模型 项目整体竣工模型 机电深化模型 机电 机电设备运输、施工工序模拟 成果要求 模型深度满足施工要求,并能辅助施工阶段的应用。 应能正确反应施工场地 平面布置 结合项目进度计划模拟整体项目的进度情况 应能正确反应施工现场进度 根据施工中变更信息更新模型,模型应与实体基本保持一致 模型中应包括建筑、结构、机电、钢构、幕墙、精装子模型,并能准确整合 模型能满足施工安装要求,并对碰撞、空间、管线布置合理分析,指导项目施工 通过BIM模型分析出设备运输路线和施工安装工序安排 - 16 -
文件格式 RVT/NWD/DWF/DOC RVT/NWD/JPG AVI/JPG RVT/NWD/DWF/JPG RVT/NWD/DWF RVT/NWD/DWF RVT/NWD/DWF AVI 土建
XXX项目 BIM技术应用策划书 机电材料清单 施工进度模拟 模型信息集成 综合管线、剖面、预留洞图 机电竣工模型 钢构深化模型 钢构工程量清单 钢构件吊装施工模拟 钢构 钢结构施工管理分析 模型信息集成 钢构施工进度模拟 钢构竣工模型 幕墙深化模型 幕墙工程量清单 幕墙施工管理分析 幕墙 模型信息集成 幕墙施工工序模拟 幕墙竣工模型 精装深化模型 精装材料统计 精装 模型信息集成 效果图展示 精装竣工模型 基于模型输出设备管线材料清单 结合施工进度计划,准确展示施工进度情况 根据业主要求添加设备相关参数为后续运维应用 基于BIM模型输出,并能准确表示出管道类型、尺寸、标高、位置 根据施工中变更信息更新模型,使之与实体保持一致 模型深度和钢构设计图纸一致,并能准确指导施工 基于模型输出,准确反应各构件钢材用量 利用BIM模型分析钢构吊装方案 能正确反应钢构施工进度、加工情况、材料应用情况的施工模拟动画 根据业主要求添加设备相关参数为后续运维应用 结合施工进度计划,准确展示施工进度情况 根据施工中变更信息更新模型,使之与实体保持一致 模型深度和幕墙设计图纸一致,并能准确指导施工 基于模型输出,准确反应各幕墙构件 正确反应幕墙施工进度、加工情况、材料应用的施工动画模拟 根据业主要求添加设备相关参数为后续运维应用 结合施工进度计划,准确展示施工进度情况 根据施工中变更信息更新模型,使之与实体保持一致 模型深度包括设计内容,并能准确指导施工 基于BIM模型,统计各装修材料用量 根据业主要求添加设备相关参数为后续运维应用 基于BIM模型,渲染三维效果图 根据施工中变更信息更新模型,使之与实体保持一致 XLS AVI RVT/NWD/DWF CAD/PDF RVT/NWD/DWF RVT/NWD/DWF XLS AVI AVI RVT/NWD/DWF AVI RVT/NWD/DWF RVT/NWD/DWF XLS AVI RVT/NWD/DWF AVI RVT/NWD/DWF RVT/NWD/DWF XLS RVT/NWD/DWF JPG RVT/NWD/DWF 6.4 各专业模型文件命名规则 6.4.1 专业缩写 建筑:ARCH;结构:STR;
机电:暖通 MECH;给排水 PD;消防 FS;电气 EL
- 17 -
XXX项目 BIM技术应用策划书 6.4.2 项目模型文件命名规则
项目模型的名称应包括专业、楼层或区域,地下室楼层统一命名为B2层、B1层及B1M层,以“1层建筑模型”为例,命名示例如下:
6.5 各专业文件交互方式
本项目各专业数据交互拟采用360云盘作为储存平台,各专业将模型等数据按照指定的格式、路径上传到云盘,供其他专业下载,共享,登录账号:XX(小写),登录密码:XX(小写),各专业上传模型必须为准确,最新的模型,并根据设计变更及时修改、上传最新模型,各单位依据自身情况建立文档架构。
6.6 各单位资源整合
在进场后我们将联系钢结构安装单位、机电安装单位、幕墙单位等分包单位,将他们的BIM人员纳入到总包的BIM团队里来,按照我们制定的BIM实施标准,对BIM模型进行统一管理。要求分包单位上报本单位BIM开展工作计划,总包单位定期对分包单位BIM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专业模型提出整改方案,并充分发挥BIM技术在施工中的指导作用,应用BIM模型对各专业施工进行检查和指导,保证施工进度和质量。
7. BIM模型核查与更新维护
7.1 模型检查
在模型建立完成后,我们对照各专业的cad图纸,并请项目总工审查该模型的正确性,再对各专业模型进行整合,进行碰撞检查和净高控制检查,确保模型准确无误,指导现场施工。
7.2 设计变更模型更新
BIM工作小组要与设计院保持密切联系,第一时间将收到的设计变更在BIM模型中及时更新,并与其它专业模型再次进行协调检查,确保无误后应用于现场施工。对于变更较大或需各专业统一协调修改的部位,可进行三维模型的变更交底,相关专业需配合参加。
- 18 -
XXX项目 BIM技术应用策划书 分包专业的变更需急时对模型做出修改,并先进行自我核对确保本身专业无误后通知总包BIM小组人员修改部位,总包将模型再次进行专业之间的核查。
7.3 模型维护
各专业模型应在本地备份,同时更新到服务器,由总包单位统一再进行备份,并对模型版本进行管理,将不同版本的模型进行分类管理。
可预测性。实时漫游功能和校审工具集能够共同提高项目团队之间的协作效率。
8. BIM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应用
8.1 辅助深化设计
1、BIM系统三维深化设计协调
按照制定好的BIM系统工作流程和BIM标准,进行施工图深化,在三维深化设计协调中,除了建筑和结构两大专业之间的协调外,还负责解决电梯井布置与其他设计布置及净空要求之协调,人防与其他设计布置的协调、地下排水布置与其他设计布置之协调等工作,做到全方位三维设计检测、协调。
2、BIM系统检查设计合理性
通过BIM模型,再结合我们的施工经验,在施工图深化的过程中,对设计的合理性进行一个模拟检查,对设计变更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模拟和判定,尽可能的保证我们的施工在面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变化因素时,不盲目、不反复,做到有的放矢。
3、墙、梁、柱的尺寸与定位
在BIM模型中直观的看到墙、梁、柱的尺寸、标高和定位是否不合理,可以准确的表达建筑和结构完成后的空间关系外,还要为后期机电各专业的深化设计、各专业的管线综合做好充足的准备,保证BIM模型的准确性和延续性。
4、墙体预留洞口定位
通过BIM技术,整合水、电、暖通模型和结构模型,判断预留洞口的位置,通过详细报告,让施工人员提前预知预留位置,防止后期凿洞,破坏结构。
5、钢结构与土建协调深化
通过土建与钢结构模型的整合,检查钢构件的预留预埋,翼缘板的位置、斜撑位置、钢柱钢梁尺寸等是否能与土建协调,存在矛盾,可急时调整,避免钢构件加工错误。
5、高大支模位置定位
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净高检测,直接找出需要高大支膜的位置。
- 19 -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育范文XX项目BIM技术实施策划书 - 图文(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