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首先来自丰富而曲折的实践。让华西农民富起来,可以说是吴仁宝当书记以来一直没有动摇过的坚定信心。当年学大寨、发展农业是这个目的,冒着风险办起小五金厂是这个目的,三中全会后不分土地,同样是为了这个目的。尽管这样做有风险、有责难,但吴仁宝盯住这个目的不动摇,最终的实践证明了他的正确。
吴仁宝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是党的十大、十一大代表,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在这些耀眼的光环中,同样折射着吴仁宝艰难曲折的人生。艰难曲折的人生,不断磨炼他实事求是的意志和风范。
50年代,吴仁宝经历了第一次从上而下的变动———从乡官变成村官。1954年,吴仁宝当上了乡财粮委员,成了人们羡慕的国家干部。但1957年国家精简干部,他主动回到村里,担任高级社第一任党支部书记。60年代,他成了“小走资派”,被拉上台批斗,还“靠边站”五个月之久。70年代,有人告状告到中纪委,说华西大队是假典型,由江苏省委和苏州地委组成的调查组进驻调查,一时间舆论纷起,大有吴仁宝非倒不可的架势。1980年5月,作为江阴县委书记的吴仁宝,居然在县直机关党代会代表选举中落选。他谢绝了组织上的另行安排,坚决回到华西村。90年代,在改革开放中功成名就,连续当选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吴仁宝,在选举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时以71票之差落选,一时间,各种说法都有。经历人生多次挫折的吴仁宝,心平如镜,一如既往地带着华西人,埋头干自己的事业。
面对挫折,吴仁宝一直保持着实事求是的开朗态度。当年回村任职是实事求是作出的选择,后来在县里被罢官是因为环境不允许他实事求是地干,他对自己全国人大代表的落选虽然感到意外,但却没有动摇自己实事求是的信念。他有时因为实事求是而受挫折,但成功最终还是选择了他。
几十年来,吴仁宝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晨,认真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每天晚上,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又是他的必修课。平时稍有空隙,就要拿起报刊杂志仔细推敲和研究。用他的话说,叫“吃透中央精神”。1998年4月20日,在华西金塔上,吴仁宝向总书记说:我作为一个基层干部,要做到两手抓、同两头保持一致———一手抓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一手抓同人民群众保持一致。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对他人他事做到实事求是并不难,难的是对自己也是这么清醒、这么睿智,这是一种超越了自我的实事求是。
找到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把集体利益和农民自身利益和谐结合的有效途径
华西村无疑是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成功典型。吴仁宝说,共同富先要集体富,共同富必致家家富。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吴仁宝处理集体利益和农民自身利益的基本准则。
吴仁宝发展集体经济的思想不动摇,但他没有把集体经济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遵守,而总是在不同的政治环境下,从华西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灵活地走出了一条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子。当不少人对股份合作制这种新事物议论纷纷,把它看作是对集体经济的冲击时,吴仁宝已经在华西村实行了多年的股份合作制了。华西村在分配上既不搞“大锅饭”,又不搞“独吃饭”,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按劳分配、多劳多得。集团总公司与各下属公司、企业实行承包经营,经济效益超额部分,实行“二八开、一三三三”制办法兑现,即企业的超额利润,20%上缴集团公司,80%留给企业;留给企业的部分,其中10%奖给承包者,30%奖给其他管理技术人员,30%奖给职工,还有30%留给本企业作为公共积累。华西村另外还规定,叫做“少分配、多积累、少分现金、多记帐入股”,对奖励特别是承包者的奖金,只兑现20%现金,80%长期记帐入股享受分红。这样既充分调动个人积极性,也保证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写作素材新中国十大劳模:吴仁宝(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