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次改革,她得到一个深刻印象:一个好教师,不是自己教得有多好,而是如何能让学生进入一个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学习状态。不是你教给他什么,而是他自己琢磨出了什么。学生在琢磨,他才能去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迸发出强大的学习力。
新追求:给予学生“影响一生的素养”
“扦插的枝条”不是高考内容,但是王老师却坚持带着学生做这样的实验。这个实验周期长,在三周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学生必须坚持观察和护理。
王春易却这样认为,“生物是一门实验学科,很多概念、原理都是从实验获得的。生物教学的规律之一,就是把实验本身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新时代教师要尊重规律,要保护学生探索、发现和好奇的天性,把原本属于学生的快乐还给他们。
学习细胞的结构,就让学生动手做细胞结构的三维模型。结果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有用橡皮泥做的,有用纸做的,有用水果做的,形态多样的细胞结构一个个呈现了出来。
讲细胞的多样性,她准备了大量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当堂观察。杆状的大肠杆菌、圆形的酵母菌、墙砖一样的洋葱表皮细胞……形态各异,颜色多彩,美妙的微观世界,吸引着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相继提出来,学生们精细观察,独立判断,从一个微小的地方看到了一个奇妙、宏大的生物世界,别提有多高兴了!
王老师说,“教育的终极目标,永远都不是学生的成绩,而是他们快乐的成长,全面的发展!”
新境界:不能只凭知识来教书,要用整个的“人”去当老师
由于学生疏于护理,一个小组的扦插枝条实验失败了。一向温柔的王春易,破天荒地生了气,“它们也是由一个个细胞组成的,也是一个个的生命。但是,你们却让它活活的枯干死掉,太残忍!”“这次实验与考试无关,与分数无关。你们就可以忽略它们吗?多么功利!有了知识又怎么样呢?”
“浮躁的心态,让学生缺失了一种对生命的拥抱,对人性的热爱,对梦想的向往以及对一切未知不屈不挠的激情。”她说,正因为此,做老师,就不能只凭知识来教书,而要用整个的“人”去当老师。
“教育的本质,就是将学生内心深处的向美、爱善、求真等最美好的因子激发出来,加以培养和升华。”王春易的理想是,让学生如坐春风,如沾化雨,不知不觉受到熏陶,从少年时起,就和优美、善意融为一体。
这就是王春易,一个既让学生爱戴又让同行赞赏的生物老师。她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锐意改革,不畏艰难,不怕挫折,挑战自己,超越自己,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探索出一种全新的高中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使课堂成了学生探究的场所,学习的乐园。
初一:嘚嘞嘞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初一作文2024北京市人民教师奖提名:王春易老师主要事迹(2)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