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机车车辆制造企业。次年,制造的我国第一台蒸汽机车“龙号机车”震撼了沉寂的中华大地。建于1897年的邮传部卢保铁路卢沟桥机厂是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的发祥地,一个多世纪以来,“二七精神”薪火相传。建于1906年的南口机械厂是我国铁路事业的先驱詹天佑创建的第一个国有化铁路工厂,开创了我国自主设计铁路的先河。可以说北车的发展史代表了我国机车车辆工业的发展史,火车发展与变迁的年轮映射着中国百年崛起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北车历史沿革大致可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985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机车车辆行业由修配转向全面发展,开始自主研制产品,生产客车和货车。1952年,铁道部机车车辆制造局和机车车辆修理局成立,共辖20家工厂。1953年开始设计制造21型客车。同年,由齐齐哈尔铁路工厂自行设计制造的P1型30吨全钢棚车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向世界展示了新中国铁路工业的风采。1956年自行设计制造成功和平型中国第一台干线蒸汽机车。1958年自行设计制造成功巨龙型中国第一台内燃机车。标志着我国机车车辆行业开始走上了自主研发之路。1958年,铁道部机车车辆制造局和机车车辆修理局合并,成立铁道部机车车辆工业总局,下辖27家工厂。1964年研制成功东风型中等功率内燃机车;1967年,制造出我国第一
辆地铁客车。1969年研制成功东风4型大功率内燃机车。从这时起,我国能够生产制造机、客、货三大系列的铁路机车车辆产品。从铁道部厂务局、到机车车辆制造局、修理局,之后又经几次调整,1975—1985年为铁道部工业总局,行使政企合一职能,对所属工厂和研究所实行统一领导和全面管理。这一阶段,根据国民经济的需要,先后对所属工厂进行了组织结构、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并先后进行了老厂改造和新厂建设。不仅大大地提高了机车车辆工业的生产能力,使这些厂中的大多数都成为机车车辆工业的骨干企业,而且为机车车辆工业形成机、客、货造修并举,内部协调配套的生产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对老厂进行改造和扩建的同时,“七五”期间,国家还分三批进行了新厂建设,添补了机车车辆工业的空白,标志着机车车辆工业已经形成了一个能力较强、布局合理、系统配套、修造并举、专业定点、生产科研结合、协作较为稳定、具备中国铁路特点的比较完整的行业体系。
第二阶段(1986年—1995年)1986年2月,铁道部党组颁发了《关于成立铁道部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的决定》,把同时具有工业总公司名称和职能的工业总局改为企业化管理的总公司。1989年9月,根据国家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的《铁道部“三定”方案》,将铁道部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更名为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铁道部并做出规定,
总公司为铁道部领导下的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法人资格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对下属的35个机车车辆、机械、电机工厂和4个机车车辆研究所等单位实行统一领导和全面管理。随后,总公司根据国家编制委的规定,将所属工厂的厂名前面的铁道部冠头名词取消。总公司进一步转变职能,弱化行政管理,增强对企业的宏观调控、组织协调、政策指导和信息服务。十年间,坚持“三上、两提、一服务”的方针,打响了机车车辆工业的翻身仗。同时,通过技贸结合、技术合作、合作生产等方式,从欧美国家和日本引进技术和设备,使机车车辆的生产能力大大增长,产品质量也有显著提高。1988年,研制生产了C64型敞车。1988年12月,机车车辆工业系统唯一生产的大功率货运蒸汽机车的大同机车厂停止蒸汽机车制造,转产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标志着中国机车制造进入了内燃、电力的新时期,铁路牵引动力改革出现了一次重大飞跃。1989年,研制开发了4000马力微机控制的东风6型货运内燃机车。1993年,制造了25Z型准高速客车。机车、货车、客车不断推出新品种,初步行成系列化。
第三阶段(1996年—2000年9月)1996年5月,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组为控股(集团)公司,简称中车公司,进行资产经营。此后,在完善控股公司规范化运作的同时,对所属企业进行结构调整、资产
重组和组织重构。1998年底,按照铁道部《关于五大公司结构性调整的实施意见》,中车公司与铁道部所属的其它五大公司,初步实现与铁路运输系统的结构性分离。铁道部对中车公司的生产经营不再进行直接管理,中车公司真正成为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竟争主体。1998年,中车公司所属企业有2个集团公司、33个厂、4个研究所、4个办事处(国外2个)、4个经营销售中心和3个培训部以及2所中专学校、17所技工学校。全公司有23.7万多人。固定资产原值169.1亿元,主产品年生产能力为电力机车350台、内燃机车700台、客车2900辆、货车40000辆,各种配件300万件(套)。中车公司按照铁道部的要求,及时把发展机车车辆工业的指导思想由上能力转到上质量和上品种上来,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着力进行提速机车、提速客车、重载货车的研究开发。1996年,为“提速”开发出4000马力东风4D和东风10F型客运内燃机车。同年,研制的第一台采用变频变压调速交直交传动的AC4000型原型电力机车,开创了我国机车采用交流传动技术的新纪元。1997年研制成25K型快速空调客车。1998年研制成双层内燃动车组和D38型32轴380吨钳夹车。围绕1997年4月1日和1998年10月1日铁路旅客列车两次达提速,公司所属企业依靠多年来的产品和技术储备,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提速生产任务,保证了铁路运输结构调整的急需。
第四阶段(2000年9月—现在)与铁道部脱钩重组,分立为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划归国务院国资委领导和监管。至此,我国的铁路机车车辆行业确立了全面市场化竞争的格局。中国北车集团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81.6亿元,成员单位包括14个全资企业、9个控股企业和4个参股企业,职工10万余人。集团公司拥有年新造电力机车370台、内燃机车460台、铁路客车和动车组2300辆、城市轨道车辆1100辆、各型货车26000辆,年修理电力机车260台、内燃机车600台、客车2500辆、各型货车32000辆的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配件配套生产能力。中国北车集团传承机车车辆工业百年积淀,瞄准世界铁路装备发展方向,致力于打造中华品牌。铁路机车车辆和城市轨道车辆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并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坚持自主创新,全面接轨世界先进技术,中国北车研制开发的系列高端产品,支撑起中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中国北车拥有电力机车、客车、货车、电气等6个国家级技术中心,两个专业化机车和车辆研究所,轨道客车和牵引电机两个博士后工作站,并正在筹建海外研发机构。拥有近百名国家和省部级技术专家,2400多名高级工程师,12000余名工程技术人员。形成了以研发中心、研究所和企业技术中心三位一体的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代表着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研发的最高水平。中国北车拥有一大批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育范文中国北车企业文化手册理念文化(MI)分(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