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
?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主要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发展和改革的历程,掌握社会保障的含义、特点及其四个组成层次,
即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 ? 社会救助:最低层次 ? 社会保险:核心 ? 社会福利:最高层次
? 社会优抚:针对特定人群:军人及其亲属
? 第一章:绪论(3) ? 第二章:发展沿革(2) ? 第三章:立法与管理(1) ? 第四章:社会救助(6) ? 第五章:社保基金(4) ? 第六章:社会福利(2) ? 第七章:社会优抚与安置(2) ? 第八章:养老保险(4) ? 第九章:医疗保险(4)
? 第十章:其他社会保险(8)(工伤,生育、失业) ? 第十一章:补充保障(3)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社保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的产生及不同界定 1、社保制度萌芽
*产生于17世纪初
*英 伊丽莎白女王 《济贫法》 2、社会保障概念的出现
*美 罗斯福 “新政” 《社会保障法》 *首先提出了“社会保障”的概念 3、(1)美国
? 最早提出社会保障概念 ? “社会安全网” (2)德国
? 最早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 ? 基于市场经济的理论
? 目的:使之重新获得参与竞争的机会 (3)英国
? 西方福利国家的代表
? 英国牛津大学 《贝弗里奇报告》 ? 以国家为主体的公共福利计划 (4)联合国
? 《世界人权宣言》 (5)定义 社会保障是
? 为保障民生以及促进社会进步, ? 由国家和社会 以立法为依据出面举办, ? 由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 组织实施,
? 对因各种经济和社会风险事故 而陷入困境的人群 以及有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全体公民提供的 ? 福利性的物质援助 和专业服务的 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基本含义:
? 社保目的:保障民生和促进社会进步 ? 社保的依据:国家立法 ? 社保的责任主体:国家和社会 ? 社保的获益主体:全体公民
? 社保的内容: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 二、社保的特征
社会性 福利性 互济性 强制性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功能和体系
一、社会保障的功能 (一)社会保障的经济功能
维持劳动力再生产 促进资金市场发展 (二)社会保障的社会功能
体现社会公平 保持社会稳定 二、社会保障的体系 (一)美国社会保障体系
就业和失业保障 老年福利保障 健康医疗福利保障 教育福利保障 住房福利保障 妇女幼儿福利保障 残疾人福利保障 退伍军人安置保障 (二)英国社会保障体系
* 收入性福利 : 国民保险—社会保险、非缴费性福利—社会救助 *实物性福利 : 医疗、住房、教育等 (三)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1、社会救助
*对象:社会中最困难的群体 *来源:国家财政或社会捐赠
*内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农村“五保”救济制度 农村贫困地区扶贫开发项目 自然灾害救济活动 2、社会保险
*对象:整个社会成员中最重要的部分—劳动者群体 *来源: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筹集
*内容:养老保险(职工、公务员、农村) 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 工伤保险 生育保险 3、社会福利
*狭义:是指国家对鳏寡孤独病残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的福利性质的服务与保障措施。 *广义: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所举办的福利项目 4、优抚安置 (1)优抚:
? 保障伤残军人的生活 ? 抚恤烈士家属 ? 优待军人家属
(2)安置:复员退伍军人的生活和工作安排
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发展
第一节 概述
一、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 社保制度产生的标志: ★ one:1601 英国《济贫法》 ★ another:德国 1883 《社会保险法》
“ 遣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艰厄;门关之委积,以养老孤;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 ---《周礼·地官·司徒》 一、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 划分标志:
? 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关键性因素 ? 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求 --社会基础 ? 政府介入的程度
? 社会保障实践的出发点与基本目标 ? 一定时期内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内容 阶段划分:
1、以政府介入的程度或制度化为依据
慈善事业时代 济贫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现代社会保障阶段 2、以社会保障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实践内容 社会救助型 社会保险型 社会福利型 二、影响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因素
1、经济因素: --重要影响因素 2、社会因素: --基础性影响因素 3、道德伦理因素: 4、政治因素:
第二节 慈善事业与济贫制度
一、慈善事业时代
构成慈善事业时代的三大支柱:
1、宗教慈善事业 2、官办慈善事业 3、民办慈善事业 1、宗教慈善事业 宗教教义:行善
教会组织开展的各种救灾、济贫、施医活动。
2、官办慈善事业:由官方组织却未制度化的救济活动。 中国:仓储后备、以工代赈
仓储后备:平时建立谷物积蓄,以备灾荒并及贫民的古老的社会保障措施。 西方:6世纪末的罗马城邦社会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 --《礼记·王制》
“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 --《礼记·月令》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 3、民办慈善事业:由民间人士自发举办
? 范仲淹、朱熹、刘宰、熊希龄
? 美国:苏格兰人慈善协会(1657,波士顿) ? 德国:“基尔特”(手工业者互助基金会) ? 英国:“友谊会” ? 香港东华三院 二、济贫制度的出现与发展
1、《济贫法》的颁布与济贫制度的确立
特定时代背景:社会动荡、教权衰落、民族国家与王权兴起 2、济贫制度的发展
? 1834,《济贫法修正案》(新济贫法) ? 1763、1871,瑞典 ? 1854 ,荷兰
三、对早期社会保障发展的简要评论
? 性质:居高临下的施舍型。 ? 根本目的:防止被统治者反抗。 ? 保障项目:极端有限型。 ? 保障水平:极端低下型。 ? 保障效果:不良型。
第三节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
? 在性质上:全民普遍性福利
? 根本目的: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 保障项目:走向完备化 ? 实施过程:进一步社会化 二、社会保障发展的国际经验
? 尊重本国的国情
? 追求长期稳定、协调、和谐发展 ? 健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 努力追求社会化
? 对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日益重视 三、社会保障发展的国际教训
? 国家包办社会保障事务和福利的高速膨胀,将带来严重的社会保障财政危机。 ? 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会助长国民惰性,影响国家竞争力。
? 社会保障体系的残缺不全或水平过低会使有关社会问题进一步恶化。
第三章 社会保障立法与管理
第一节 社会保障立法
一、基本概念
(一)主体:1、政府 2、社会 3、公民 (二) 社会保障关系
1、政府与公民之间:给付与被给付。 2、政府与社保实施机构:管理与被管理。 3、社保实施机构与公民:服务与被服务。 4、不同社保实施机构之间 :分工协作。
5、政府和社保实施机构与用人单位之间:保障基金的收缴。 (三)社会保障法 1、必要性
? 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双重属性。 ? 一种不同主体间的连带责任关系。 ? 权利和义务具有非对等性。 2、社会保障法的特征
? 广泛的社会性 ? 明显的强制性 ? 严格的专用性 ? 特定的技术性
? 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统一性 3、社会保障法制系统的层次
? 最高层:宪法层次。
? 第二层次: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
? 第三层次:由国家行政机关颁行的行政法规 ? 第四层次:地方立法机关或地方行政机关 二、中国社保法规体系建设 (一)已出台
? 195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 1952年 《实行公费医疗预防措施的指示》 ? 1954年 《关于女工作人员生育假期的规定》 ? 1955年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 ? 1980年 《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 ? 198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1988年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
? 199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护法》
? 199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 199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 1992年 《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 ? 199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 1996年 《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 ? 1997年 《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
? 1997年 《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 ? 1998年 《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 1999年 《失业保险条例》 (二)当前中国社会保障立法存在的问题
? 社保立法严重滞后。
? 社会保障现行法律的立法层次偏低。 ? 社会保障立法不统一。
? 社会保障法规的实施和监督机制相对薄弱。
第二节 社会保障管理
一、基本概念 (一)内容
1、社会保障行政管理
? 拟定社保发展规划和计划。 ? 制定社保法律法规和政策
? 贯彻组织实施各项法律法规政策,并监督,检查。 ? 受理社保方面的申诉、调解和仲裁。 ? 建立和完善社保信息化、社会化服务体系。 2、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 筹集:①通过国家的财政拨付 ②单位和个人按一定比例缴纳社保费 ③接受社会和个人的捐助 ? 管理运营 :基金的日常财务和个人帐户管理以及基金的投资运营。 ? 支付:给付受保人社保待遇 3、社会保障对象管理 (二)管理机构
? 中央管理机构--领导和决策层次 ? 地方管理机构--辅助和传递层次 ? 基层管理层次—执行和经办层次 (三)管理模式 1、集中管理模式
利:①统一预算、实施、监督避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导致的冲突。 ②集中管理,调剂使用,可真正发挥社保的互济功能。 ③降低管理成本,控制管理费用。 ④增强透明度,加强监督。
弊:①一些社保项目的管理与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往往难以协调, ②以国家行政管理为主,受行政干预较多。 英国、新加坡是这种模式。 2、分散管理模式
利:①各管理机构有较大自主性,能根据自己管理的社保项目特点制定详细,周全的管理法规。 ②管理的独立性强,能根据客观实际,灵活的适应社会需要。 弊:①管理机构多,管理成本高。
②因机构庞杂和相互独立可能导致一些工作的重复。 德国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3、集散结合管理模式
美国和日本等国采用此种管理模式。 二、社保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育范文社会保障笔记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