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南京破城时,建文帝见大势已去,正欲自尽,“少临王钺进曰:昔高帝(朱元璋)升遐时,有遗箧,曰:临大难,当发。谨收藏奉先殿之左。群臣齐言:‘急出之!’俄而舁一红箧至,四周俱固以铁,二锁亦灌铁。帝见而大恸,命急举火焚大内??程济碎箧,得度牒三张:一名应文,一名应能,一名应贤。驾裟、帽鞋,剃度刀俱备,白金十锭。”并称到鬼门有神乐观道士乘舟来接。于是建文帝急忙穿上驾裟,程济为他祝发后,君臣一行由地道而出,至鬼门,“而一舟舣岸,为神乐观道士王升。见帝,叩头称万岁曰:‘臣固知陛下之来也,畴者高皇帝见梦,令臣至此耳!”“自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往来迹。”踪迹来去,凡数千里。并经数百年的争论和当代史家的考证,以为上述故事经不住推敲,为后人编造,然窃以为,建文帝如何出亡已不重要,当紧的是,建文帝的确已出亡为僧,流落西南,而且的确到过贵州,隐居在今百花湖畔的中十村。
清释圆鼎《滇释记》云:“应文大师,俗谓文和尚,明太祖长孙??历游吴、楚、黔、粤、入滇居永昌白龙山。”《建文年谱》也说,建文帝出亡为僧后,“大抵以滇南为堂奥,以黔蜀为门庭。”又据今学者王路平所著《贵州佛教史》说:“建文帝削发为僧,由南京逃至黔中,至黑羊箐(今贵阳)过太子桥(桥因建文帝而名)。游至白云山居住,复入滇中昆明永宁寺,后至广西全州。”《明史记事本末》·《建文逊国》记载,明初建文帝遁迹黔中,“至贵州金竺(今贵阳)长官司罗永庵堂题诗壁间”二首。诗一:“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诗二:“阅罢楞严磬懒敲,笑看黄屋寄团瓢。南来瘴冷千层回,北望天门万里遥。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百官此时知何处?唯有群鸟早晚期。”诗中慨叹着他的流亡生活,满是凄凉和无奈。又据贵州地方志记载,今贵州长顺之白云山,平坝之高峰山,安顺之飞虹山,清镇之凉伞洞、玩易堂、云峰山、百花湖之灵永寺等,均有建文帝居住过的遗迹。这种种史料和考证足以表明,建文帝入黔为僧应是可以肯定的。就如今学者王路平在《贵州佛教史》中断言:“建文帝确实削发为僧,流亡西南诸省。其间曾在黔中开山建寺,其离黔后,所建所住之山寺,皆多成为黔中佛教名山大刹??”王君所言极是,即令是蒙难的落魄天子,百姓仍视他为上尊,他踪迹所留之地,便有芸芸众生趋之若骛,建庙立碑,这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那么灵永寺,便是为纪念建文帝“避难此间”于明初建于中十村的。寺庙座落在山腰,占地约二百平方米,“此间”原先峰峦叠障,森林茂密,寺前流一湾清溪,又少有人迹,确是个隐居躲避的所在。然窃以为,建文帝出亡为僧流落西南,在贵州时选了清镇一带避难隐居,恐怕还有一个至关紧要的原因。山高水险路遥道艰,朱棣追兵不易到此自不必说,更主要的是,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派傅友德、沐英平定了云南东川、茫部等地叛乱的同时,也解决了贵州的问题。朱元璋为巩固对云南的统治,使贵州到云南的驿道畅通,提防水西叛乱,明洪武二十三年 (139Q年),便设贵州宣慰司地置威清卫 (今清镇城关镇),指挥使司,令平云南叛乱屡建战功的焦琴任威清指挥。而焦琴曾是朱元璋的警卫,洪武十九年封为武德将军,次年又授明威将军,是朱元璋的心腹之臣,其卫抚职位又系世袭,可世代相传。传闻朱元璋苦心设卫并亲自安排心腹之臣世代镇守,就是为了以后朱家有落难的子孙有个容身的去处。建文元年(1399年)十月,焦琴病逝后,其子焦桐继任其职。因受宠于朱元璋和建文帝,其忠诚可以想见。事实也是如此,为了护驾,焦桐遂辞官出家,1407年在当地茅坡寺出家成了当地有名的铁梅和尚。而且,留守在这里的军队,均对朱棣篡位十分愤慨。那么,建文帝隐居在中十村,即令被发现,也不致受到非难,相对就安全了许多,便可以在此修身养性。事实也是如此。中十原是明朝在此屯田戍边军队的番号,有军队屯垦,建文帝在此不但安然无恙,又顺利从这里走出到达云南,还留下很多他在中十村灵永寺隐居避难时的故事来,让人津津有味去流传。至今,在百花湖周边地带,还流传着“老道洞中讲学忙,李姓门额福字扬;五显庙里香火旺,中七朝拜观音堂。茅棚寺庙铁梅藏,儒佛两教德宣扬;中九屯粮
有主帅,建文隐居中十寨。”的民谣。铁梅所书的石碑,上书:前有高山,后有峻岭;旷宇天开,良田万顷。百花湖畔现今尚存明清间修建的回龙寺、茅坡寺、洪武庙、黑神庙、观音庙、灵永寺等古寺庙,及古营盘、古塔、古桥和摩岩石刻,虽经岁月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已破败不堪面目全非,但人们依然可以从这些古建筑遗址及残碑,去探寻历史,追记当年昌盛景象。
传说今百花湖畔一个叫茶饭寨的寨名,便是建文帝当年所赐。又说,原先猫跳河上有桥,一日建文帝到得河边欲过河,但桥已断许久,无法到对岸。情急之下,便在河边捡了一把鹅卵石向河中抛去,瞬间,抛入河中的卵石便变成一块块磴石连接对岸,建文帝这才得以从跳磴过得对岸。的确,在未建百花湖电站时,猫跳河此河段上确有跳磴,只是现今已淹入湖底。同时被淹的还有一条古驿道,是朱昌堡连接中七等屯堡至清镇的唯一通道。于是便传出猪场所以改名朱昌,也与建文帝有关。说原先猪场并不富裕,因建文帝流亡时是走这驿道到中十的,猪场才昌盛起来,于是便改猪场为朱昌。甚至还说,灵永寺因建文帝在此避难,连蚊虫也不叮咬其尊贵之身,故灵永寺连蚊虫也没有??
诸如此类建文帝在灵永寺避难时的传说,自然远不止这些,听起来确也有趣,又无不流露出对建文帝的敬仰和同情。尽管他已出亡为僧,是躲避在此,但人们佑然视他为至尊至上的帝王。那么,中国的百姓是太善良了,疾恶如仇同情弱者的纠朴民风在这些故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若建文帝在天有灵,定会感激涕零的。然毕竟六百年过去,人已是昨日黄鹤,飞进历史的深处。今天若乘舟在碧波荡漾的百花湖上向中十村望去,破败落的灵永寺早已隐没在鳞次栉比的农舍之中,然而那深刻在残碑上的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依然让读它的人唏嘘不已。也许正因为如此,景色迷人的百花湖又凭添了一份神秘去让人向往了。
云峰山·云峰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辖区清镇市青龙街道办事处石关村境内。与红枫湖相伴。原名“耸翠山,尖山庙”。建文皇帝曾留住于此。改名为“云峰山”,题名为“云峰寺”。 云峰山地理环境特别。四周无数山峰面迎面朝此山。站在山顶往外观看,低矮山峰一层比一层高,群山环绕。中央凸出一座美丽俊秀的山峰,像似观音大士乘坐的莲花台。又如风水学家称赞为“照天蜡烛”。云峰寺居于群山之中。一峰独秀,高耸入云端。四周山峰环绕拥抱,风景如画卷。前面活龙展现,后面狮子形态,建文皇帝叹为:“好一座青龙禅院”。 清镇还有3处关于建文帝的遗址。一是在旧时清镇八景之一的华盖洞。华盖洞位于城西三里,据《清镇县志稿》载:“相传建文帝蒙尘时曾住此??”。洞内有众多石刻题咏,且多是以建文帝流落此地为题材的。如“避难君臣今不在,晴溪芳草自年年”、“密诏追来几万封,曾于华盖避孤踪”等。二是在威清卫城(即清镇城区)内一处叫“玩易堂”的地方。《黔记》载:“建文帝尝住宿威清卫,为刘氏书‘玩易堂’,御墨犹存。”由于历史变迁,“玩易堂”究竟在清镇城区何处如今已无法考证。三是在位于贵黄公路旁边的红枫湖镇石关村云峰山。《嘉庆重修一统志》载:“??相传明建文帝行循时,曾寄宿于此。”现在,山上的寺和记述建文帝寄宿情形的石碑已经被毁。
茶饭寨建文赐名留佳话
岛屿众多的贵阳百花湖北湖景区东侧,有一个三面环水的村寨,名曰茶饭。乍听寨名,便让人觉得蹊跷。大凡村寨,总有人家居住,有了人家,自然要烧饭煮茶,会升起袅袅炊烟,何故唯独百花湖畔这村寨,会冠以“茶饭”这一绝无诗意的寨名呢?
一般的情形总是这样:大凡以一个特定物件作村名的,皆因该物是这村寨的标志或特产。一如翠竹葱茏的寨子,会叫作竹林寨;而有一泓清泉的村落,便叫了龙泉村。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其名也雅。如此推测,这茶饭寨人家的茶饭,必定有与众不同的特色。如真是这样,寨里定然会有诸多酒家饭庄或者山村小店,是可以让游客在寨里小憩,享用独具特色的茶饭的。然后呢,又登舟
在湖中荡漾,这也不失为百花游的一大乐趣。
倘若游客想一饱口福而弃舟进寨,必定会大失所望的,以为这村寨无论称作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叫茶饭寨。因为这寨子里并无为游客提供美味佳肴的酒家饭庄,甚至山野小店也没有一爿。就连村民家中的茶饭,也和周边村寨大同小异是极平常的农家粗茶淡饭,并无特色可言是建在村寨临水一孤峰上的古营盘,称得上是这村寨的标志。
茶饭寨古营盘的建造,是为了把守朱昌堡。因朱昌是个富庶之地,当地早就流传“干鸡(鸡场缺水)瘦狗(狗场贫穷)肥猪场(猪场富裕)”的说法。朱昌便是猪场,二者音同,朱昌却雅了许多。朱昌不仅富裕,而且它北可上清镇,南可下贵阳,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因之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明崇祯十一年,朝廷便在朱昌古镇建堡。茶饭寨现今的地形,是三面环水的百花湖的一个半岛,而当年寨前则是波涛汹涌的猫跳河,又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的茶饭寨,是把守朱昌古堡的理想前沿阵地。因而清光绪年间,朝廷便在茶饭寨一孤峰上,建造了营盘并派兵驻扎守卫。营盘占地3000多平方米,有用岩石筑成的内堡和外堡。外堡墙高3米,拱形堡门宽1.3米,高约1.6米,堡墙上有垛口和射击口若干。与外堡相距3米的内堡略低一些,沿墙有营房十余处。面向百花湖的内堡城墙上,有一座高5米,宽4米,长8米的指挥台。虽然岁月流逝,当年驻兵把守的景致不再,营盘内已是杂草丛生,但营盘却较完整的保留下来,成为茶饭寨的景观,甚至在草丛中,仍可见当年驻军用过的石磨土灶等日常生活用具,向世人展现着当年的情景。因其保留较完整,又有久远的历史,现已是市级文化保护单位。由此可见,这有着古营盘的村寨理当叫作营盘才更妥当些,却为何又偏偏叫茶饭寨?
这的确是个谜。只是这谜底太出人意料了,谁也不会想到,这小小村寨的茶饭寨名,据说是明朝的落魄皇帝建文帝所赐,而且还流传出一则感人的故事让后人津津乐道—— 这位落魄的建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是明朝的第二个皇帝。按中国封建帝制,先王驾崩,当由儿子继位,但朱元璋却选定了孙子朱允(炆)为皇位的法定继承人,这自然引起了众皇儿的强烈不满。因而建文帝继位只做了4年的皇帝,就被他的叔叔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赶下了皇位。为躲避朱棣追捕,他出亡为僧流落西南诸省,在贵州时选了清镇一带隐居避难,相传今百花湖畔中十村的灵永寺,便是他避难的居所。为遮人耳目,建文帝出行时常要化装的。一日,他化装成平民由清镇去朱昌,晌午时分走到一小村寨口时,已是饥肠辘辘,便坐在一大树下歇息。不一会儿,有一农妇手提内有茶饭的竹篮从寨里走出,去给在地里劳作的丈夫送饭。来到大树前,见有一疲惫不堪的路人靠着树干休息,便动了怜悯之心,对建文帝说:“看来,你是饿得走不动了,我的提篮里有些茶饭,你拿去先用吧。只要留下些给我丈夫就行,他还在地里做活。” 建文帝急忙推辞:“不可不可,这如何使得。”
农妇笑道:“不当紧的,你尽可先用,吃饱了才有气力赶路。丈夫那里若不够,我可再返家中取来送去。”
见农妇如此宽厚大度,自己又确实饿得不行,建文帝连声道谢后,便顾不得斯文了,接过竹篮取出茶饭狼吞虎咽用去一半,余下的,农妇就提了到地里送与丈夫。少顷,他忽听不远处有呵斥声传来,举首循声望去,见是农妇的丈夫正在训斥其妻,心想不好,这农夫一定是因其妻将茶饭送予他人用了不悦在责怪妻子。建文帝心里很是过意不去,便匆匆前去向农夫赔礼道:“请不要责怪你有仁爱之心的妻子,这都是我的无礼,只顾了自己……”
没料想,听了建文帝的话,农夫便笑了,对一脸歉疚的建文帝说:“先生误会了。我是责怪她不懂事理,你是远道而来的客人,理当请到家中好好款待才合情理。可她却怠慢了先生,竟在户外随意拿些粗茶淡饭与你,且还不让你用足,实在是无礼得让人羞恼……”
听罢农夫所言,建文帝是为山野村民的宽厚和纯朴民风感动不已了,真不知如何答谢才能表达感激之情。良久,才想起应问明农夫所居村落为何名,这样日后他好去家中感谢。
这时农夫便又笑了,说:“怠慢了先生,理应我们向你赔礼才是,怎敢让先生谢呢?再则因为所居村子极小,人家不多,还尚无村名,无从告之……”说到这里,农夫突然想起什么,话锋一转,央求
建文帝道:“看先生读书人模样,就请为小村取个名称如何?也好让小村有个名份。”
那么,这不高的要求,建文帝自然是不能推辞的,而有了村名,他日后才好到农夫家中感谢赐饭之恩么。于是思量片刻,建文帝便对农夫道:“今日在此,你们赐茶饭与我果腹,让我恢复了体力,又因茶饭听了你一席感人至深的做人道理,令我刻骨铭心。不如,这村寨就叫茶饭寨吧! ” 农夫听罢,连声叫好,谢建文帝道:“只一些茶饭,不足挂齿,先生言重了。然?茶饭?作小村名称,极好。我一介农夫,终日辛勤劳作就图五谷丰登,四季不缺茶饭。”回村后,农夫又将“茶饭”名称说与其他人家,皆称好名,既说出“民以食为天”道理,又叫得响亮。
从此,百花湖畔的这个村寨,就叫了茶饭寨。这故事是否可信并无人去查实,但建文帝六百年前出亡为僧流落西南,并到过贵州隐居清镇中十村一带,是经史家考证的。至今,在百花湖周边地带,还流传着“茅棚寺庙铁梅藏,儒佛两教德宣扬中九屯粮有主帅,建文隐居中十寨”的民谣。于是,流传出茶饭寨建文帝赐名的故事,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游百花湖,湖畔茶饭寨是一定要去的。这里虽无美味佳肴供人享用,却向今人展示古营盘面貌,让人重温历史。而听寨里老人重复寨名来由这个流传了近六百年的故事,也正好让人去感受山村纯朴民风,去陶冶性情,纯净心灵。
家史梗概
我族始源于安徽直属凤阳府怀远县,前胡李扒头下,寄居万户有余人氏。 元朝顺帝至正在位28年,乙未(1355)至正15年,古历五月,始祖被调征南,至今六百三十三年,琼至其字辈共二十六代人,平均年龄二十六点二七岁,据不完全统计,约十五个点,祖居清镇、分居平坝、安顺、织金、大方、岐山、遵义、广西、云南、郎岱等地。 现约有人数:8428人 户数:936户
根据各个不同朝代时期情况,曾经多次平迁坟墓,记载不全,根据难查,虽然祖居清镇,但墓群于卫城。
我族在六百多年中,人口、文化、经济有较大发展,但是在祖基地有点团结现象,有穷富之分,官民之别。
于乙卯(1975)年12月14日,为了农业建设需要,遂将祖先墓群,迁落于红枫湖畔,在清平两县,秉、德、明、扬等五代人共同努力下,不怕天寒地冻,在半月之中,终于完成了迁墓一事,事后,我族就自然形成了向祖墓靠拢,扭转了过去不团结现象,促使更加团结,互尊互重,
在祭祖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
于戊辰(1988)年五月二八日,在县政府县志办的重视关怀下,祖基族间,组织了焦琼始祖丰功伟绩搜整组,主动的向县志办负责人王治俊,张德枢作了简介,在同年的九月十七日(古历八月初七日)祖基家族召开了特别会议,认真地讨论理顺家史的意义和重要性,及字辈的沿伸等工作,同时也分析了会不会夭折,大家一致认为国家有史,各条战线有史。其次,县志办也承认了始祖的功勋,我族为何不可搞呢?通过大家认定,不仅是搞,而且要一定搞,并确定了三落实:一、片区划分及片区负责人的落实;二、建立临时机构及负责人;三、资金的筹集落实。根据发展趋势,在平坝点召开了二次会议,并发出了联系信,接着召开三次会议,进行资金兑现,在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工作量,在祖基族人的努力下,88年古历冬月二四日为二世祖立了功勋碑,接着在89年正月初二日,召开了三省九县的族代会,理顺了家史,沿伸了字辈,为后代子孙胜利地完成了一件修史使命。
贵州焦氏家族理顺委员会 祖先轶事
始祖:焦 琼。1355—1380年。卫镇抚之职,后封武略将军,再封武德大将军。
焦 琼,发源于安徽省凤阳地区淮河北面,涡河南面怀远县前胡李扒头下人氏。
元朝顺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古历五月被调征南,到和州,攻破长宫水寨,六月初一到新河口驻扎,初八日领大军渡长江,攻克水石,太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育范文焦家与建文帝失位避难传说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