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引出“不幸”
课前板书课题:卖火柴的小女孩
师:卖火柴的小女孩,给你怎样的印象呢?我想同学们通过课前预习,一定有很多自己的看法,谁来说一说呢?
生自由发言。
师:我听到了这么多不同的语词。真好。阅读同一篇文章,会带给你不同的感受。我想你们有感受的同时,对这一课一定会有自己的收获和疑问吧?谁来说一说你的收获和疑问?
(生谈收获,质疑)
这节课咱们就带着你们刚才说的那些感受和疑问再回到课文的文字中去,看看课文是怎么写出刚才你们所谈到的这些感受的。或许会丰富你的认识,提升你的看法,甚至改变你的观点。 二、解读“不幸” (一)寒冷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来,放开声音读读。(指名读第一然段) 师:再读读第一句话。(重点品味第一句。)
生:(齐读)第一句——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师:瞧,读到一个“冷”字,就自然会想到这个冷字背后的信息,这是告诉我们—— 生:天气冷极了,“冷”字,交代了天气。(板书:寒冷)
生:再往下读我们会发现还有一个字——“雪”呢,它也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季节。 师:这是什么季节?(学生说冬天。) 师:那“黑”呢?
生:这个“黑”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师:瞧,当你细读每句话,读到重点词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词后面传递给我们的信息。现在,再读这句话,味道就不一样了,来读读。(生读) 师:我发现咱们班同学真会阅读。读出了词语内在的感受。 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句话没有写小女孩,去掉可以吗?
生:不成,这是环境描写,很重要。通过细读,我们感觉故事发生的环境如此恶劣,预示着故事的悲惨,小女孩的不幸。 (二)恐惧
师:是啊,我们就这样慢慢地品读。看,小女孩就这样向我们走来。那就细读这段后几句话的描写,哪个词语触动了你,就把你读出的信息或感受等分享给我们。出示文字:(学生默读,而后发言。)
师:就在这样寒冷环境里,小女孩心中充满恐惧,没有办法(出示第二自然 段)—— 生:“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 师:(引读)这一整天,谁也——(学生接读: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学生接读:没有给过她一个钱)。
师:想象这里的谁,都会是哪些人?(沉静一会儿,不让学生答)作为高年级同学,我们一定浮想联翩。
生:我认为用上两个“谁”,我眼前就浮现了那些形形色色的、衣冠楚楚的人,他们根本没有注意这个小女孩,可见,课文的句子体现是是大人们的冷漠。
生:“谁”字特别强调没有一个人买过她一根火柴,没给一个人给过她一个钱。更能看出社会的冷漠,人们的无情。
师:好一个冷漠无情!回过头来再联系第一自然段的寒冷,这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寒冷吗? 师:此刻,自然环境的寒冷,加上社会环境的冷漠恐惧,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对小女孩来说那可真是——生:(齐说)雪上加霜!
师:你看,刚才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抓住一个重点的句子,反复推敲、比较,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感受,不也获得了丰富的阅读体验吗? (三)饥饿
师:阅读的时候,抓住一个词,一句话,把你阅读的信息或者感受写在文字的旁边,不就是我们常说的批注吗?批注就这么简单——下面就请你们也试着从3、4自然段中任选一段。(把学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三段,一部分四段)
哪个词哪句话触动你,就把你读到的信息、感受,以及其他批注在旁边。 小组合作:(学生充分自学第三、四自然段,并批注。之后分享。)
生:“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我觉得小女孩“哆哆嗦嗦”就是因为她一整天没有吃东西,又“光着头,赤着脚”走,“又冷又饿”。
师:你很会联系上下文读书、思考。这一整天,那可是从早到晚,这里的“饿”是我们平常说的饿吗?
生:小女孩是饿极了,那叫“饥饿”! (板书:饥饿)
师:好啊,不仅读到了寒冷,还读到了“饥饿”。 要说寒冷,再加上饥饿,可以说,小女孩整个是“饥寒交迫”。好!把这个成语批注在句子的旁边。谁来读读,体会女孩此刻的饥寒交迫!(学生在文章中批注:饥寒交迫。)
生:我读到了这一句,“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我觉得小女孩很美,可是她却没有注意到自己的美丽。而且课文还写道,“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说明富人家很有钱,而小女孩却在这个大年夜在街上走着,冷着、饿着,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出示句子:“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师:这个对比说得好!是啊,小女孩这么美,她没有注意,你们注意了。(课件出示:“她可没有注意这些”,“她可没有忘记这个”。)一个没注意,一个忘不了。这对比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生:小女孩这么美,她没有注意,没有人和她一起过大年夜,可是她却忘不了,我觉得这个对比,更让我感觉到小女孩的可怜和不幸
师:其实,对比阅读批注也是一种方法。一个没注意,一个忘不了,这强烈的反差更突出了作家的匠心之处。所以这段中的第一句话说“可怜的小女孩!” (四)孤独
师:就这样慢慢地品读。
生:我在第四自然段中,读到这句话“她找了房子的一角坐下,蜷着腿,缩成一团,可她觉得更冷了。”我觉得这个冷首先指天气非常寒冷恶劣,第二我觉得她的内心非常寒冷。从下面的一句可以看出来——“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
钱,她爸爸又会打她。”
生:从开始读到现在,哪儿都是一个冷字。这里写她家的冷淡。比如“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我觉得这里的冷有两个意思,一是她们家本身很冷,二是她们家没有关爱,“她爸爸会打她的”,我想如果她爸爸能给她一点温暖,他也不会在这么冷的天气里在墙角呆着,一定会回家呆一会儿的。
师:你们很会注意整个段的联系与把握。如果说读到自然环境的寒冷,社会环境的冷漠,我们还读到了家庭环境的冷淡。可以说,整个世界对于小女孩来说,是冷酷的。看,(屏幕出示小女孩配字画像)茫茫黑夜,小女孩只好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高大的墙角边,想象小女孩什么心情,为这幅画像题词吧。(心灰意冷,孤独)(板书:孤独、痛苦) 师:走进小女孩的内心,读一读吧。(出示第四段) (五)痛苦
师:无助的小女孩!她实在太寒冷,太饥饿,太孤独,太痛苦了!
但是她却:在寒冷当中感觉到了温暖,在饥饿当中看到了食物,在孤独当中感觉到了快乐,在痛苦当中感觉到了幸福。是什么让小女孩有了这样矛盾的感觉呢? 生:是火柴
师:是一根根单纯的火柴吗? 生:不,是一根根被点燃的火柴。 她一共点燃了几次?
生:5次。(师引导说出)学生直接汇报情况
第几次擦燃火柴 现实 幻景 说明 结果
第一次 寒冷 火炉 渴望温暖 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第二次 饥饿 烤鹅 渴望食物 烤鹅不见了 第三次 孤独 圣诞树 渴望快乐 圣诞树不见了 第四、五次 痛苦 奶奶 渴望幸福 跟奶奶飞走了 三、引出幸福: 1、温暖(第一次憧憬)
生:“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大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火烧得旺旺的,
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小女孩看到了火炉,她一定感到很温暖。
师:谢谢你让我们分享了小女孩这一刻的温暖。让我们再来读读吧!(板书:温暖) 小女师:孩第一次点燃火柴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从“终于”中体会犹豫不决。
师:但火柴让她享受到了温暖,她还犹豫不决吗?没有,于是她又点燃了一根火柴,这次她看见了什么呢? 2、食物(第二次憧憬)
生:“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瞧,烤鹅正从盘子里跳下来,太有意思了。
师:是啊,烤鹅明明是不会动的,可它却从盘子里跳下来,摇摇摆摆走来,多么富有童话趣味!它要带给小女孩什么呢? 生:这只烤鹅要让小女孩把自己吃下去。
生:有了食物,小女孩就不必再忍受饥饿了。(让学生批注这个词语,并板书“食物”。) 师:小女孩不再饥饿,谢谢你们,让我们分享了小女孩此时的幸福一刻。她好满足啊。于是她又点燃了一根火柴。这一次,(出示文字) 3、快乐(第三次憧憬)
生:“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小女孩向画片伸出手去。”这颗圣诞树太大了,太美了。
师:谢谢你让我们看到了这么大、这么美的圣诞树。那是怎么个大,怎么个美呢?用你的读让我们感受到。
生: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
生: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
师:圣诞树上那许许多多美丽的画片,不就是圣诞节时候我们送给别人祝福的贺卡吗?瞧!它们正向小女孩眨眼睛。眼睛可是心灵的窗户,每张画片都写满了祝福,你们就是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育范文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