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学习有感
一.《孙子兵法》的内容理解
首先,《孙子兵法》具有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和目的性。作品诞生在战争频仍的春秋末期,那时的诸侯崇尚功利、追求富国强兵。而时代带来的激烈竞争环境,也使得作品打上深深的目的性痕迹。《火攻》篇中说:“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可见,对应的战争目的分别是争夺利益、取得胜利、转危为安。其中,取得胜利最终是为了获得利益,转危为安属于利益的一种。因此,战争最核心的目的就在争夺利益。《孙子兵法》正是以“争利”为核心展开的。
这里的“争利”并非全是贬义。当“利”为“公利”,为了谋取国家的利益时,便有些情有可原。《火攻》篇说:“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意思是,攻取城池后,未有足够力量维持其胜利,拖延了时间,最终招致凶险,枉费了国家资源,而又没有得到任何实际的利益。因此,没有国家利益则不动兵,没有十足把握就不用兵,国家没有遇到危难就不应该发动战争。可见,孙子的军事思想并非狭隘的利己主义,而是站在整个国家的高度去思考大局的。这也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发扬的。
其次,《孙子兵法》十分注重把握人的行动原理并依此凝练而成。趋利是人的本能,趋利性是人行动的动因。当然,这里的趋利性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贬义词。《孙子兵法》通过对人性的操纵来把握战争的输赢。正因对人性的细致体察,《作战》篇才有这样的表述:“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对敌人“善而养之”以便日后“胜敌而日强”,是在把握俘军心理的基础上做出的表面的尊重、让步,实则是以此松懈俘军,使其为我所用。《地形》篇中说:“视卒如婴儿 视卒如爱子”,是基于对士兵以感恩之心回报宗主的心理把握做出的决断,目的是“故可与之赴深溪”、“故可与之俱死”。《孙子兵法》的智慧来自于人,作用于人,必然要考虑人性特征,以此深入人心,真可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做任何工作也是如此,在人本社会中,真正对人的社会有所贡献的作品才会有生命力。
第三,《孙子兵法》非常注重策略的使用。《始计》篇:“兵者,诡道也。”用兵打仗作为一种变化无常之术,需要运用种种办法欺骗迷惑敌人。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进退、胜败、奇正、虚实等都可以是诡变的对象,从而达到让敌人分不清我方实情、做出错误判断的目的。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前三篇包括《始计》篇、《作战》、《谋攻》说的是战略统筹,《军形》、《兵势》篇、《虚实》篇这三篇说的是作战指挥,《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这三篇则是战场机变,《地形》篇、《九地》篇这两篇说的是军事地理,最后《火攻》篇、《用间》篇则是讲的特殊战法。分门别类,有所针对。《孙子兵法》向我们传递出一种强烈的策略意识,而非莽夫之勇。
第四,《孙子兵法》蕴含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原始的军事辩证法思想,非常具有哲学意义。这本书总结了当时作战的经验,揭示了战争的一系列规律,已经具备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另一方面,在战略思想上,《孙子兵法》提出“重知”“崇变”“尚谋”,在战术思想上,则提出把握战争运动规律的一系列矛盾范畴,如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进退、胜败、奇正、虚实等,反映了辩证法思想。在不同境况下采取针对性对策,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思想。这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古人而言尤其难得,也让今人敬仰不已,成为当之无愧的旷世之作。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育范文军理课孙子兵法小论文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