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依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比较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泛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但是,儒学以它
顽强的生命力,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华,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也吸收了儒
学的成分,出现了本土化的趋势。题干材料正是这种现象的体现。所以应选B。A项题意没
有显示,题意展示了儒佛的融合,所以C项说法错误,D项没有显示佛教的进一步发展为儒
家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背景
【名师点睛】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且渐趋本土化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
为加强思想控制而大力支持和扶持(政治需要)。其次,战乱不断,社会动荡,社会矛盾的
尖锐,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社会基础)。再次,佛教宣传来世说,本身具有很大欺骗性,符合统治需要(思想基础)。第四,实际经济利益的驱使(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
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第五,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
自我改造,与儒学相融合。
3.在他看来,商人、田夫等皆可为圣为贤,圣贤功夫从庙堂走向市井、村落。提出“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他”指的是()
A.孟子B.墨子C.董仲舒D.王阳明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的描述可以看出,人人都可以通过“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就能成为圣贤,这是致良知的思想,王守仁的思想,D正确。孟子主
张民贵君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ABC。故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守仁
【名师点睛】董仲舒和朱熹思想的比较:
(1)相同点:都吸纳其他学派或宗教的思想,促使儒家思想向前发展;都为封建统治者提
供了思想武器,成为君主专制的理论依据;都在儒学地位确立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不同点:董仲舒的儒学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促使儒学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朱熹的思想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建立了新理
学思想体系,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4.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被称之为国粹剧种,黄梅戏、越剧、豫剧、昆曲等百花齐放、斗艳舞台。下列关于戏曲艺术表述正确的是
A.黄梅戏《牛郎织女》的剧名体现了古代中国农耕社会经济的特征
B.杂剧《窦娥冤》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转型时期的社会现实
C.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电影可以体会京剧唱腔艺术的魅力
D.京剧样板戏一度独霸舞台主要是因其国粹魅力吸引广大观众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戏曲文化的准确掌握。黄梅戏《牛郎织女》的剧名
体现了古代中国农耕社会经济男耕女织的特征,A符合题意;元杂剧《窦娥冤》深刻地揭露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育范文2024-2025年高中历史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三 文化史》《第五单元(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