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街区制推广不够有力,小而全的院落建设模式没有打破。
20xx年x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推广街区制的决定,时间过去了一年多,我市还没有进行推广街区制的相应探索,封闭小区建设依然是城市建设的主流。
1.政策引导缺位。从我市现有的小区建设来看,没有打破传统的”条条框框”,封闭院落建设仍是主流,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还未很好地融入城市建设。我市还未出台相应的指导激励性政策,没有进行相应的推广试点。
2.规划指引不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而现有的城市规划还未结合街区制建设作出相应的调整,提出明确的建设推广要求。
3.宣传力度不够。街区制作为城市建设布局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不设围墙,这与我国传统的住家观念有所出入,从现阶段我市的建设来看,这种建设理念还没有真正的开始推广,群众对此更是知之甚少。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对部分居民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近xx%的群众不知街区制为何物。
(四)改造模式单一,多元参与格局没有形成。老旧城区改造提质是一项投入巨大且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统筹经济与社会效益,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而现阶段我市的老旧城区改造提质项目大多数都是政府融资平台在唱独角戏。
1.政策对市场导向不够具体。根据x政发〔20xx〕x号文件精神,棚户区改造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推进,对国有棚改公司实施棚改项目要求”整体平衡、自负盈亏”。近几年来,由于征拆、土地出让及融资成本不断提高等原因,部分项目效益难以平衡,亏损项目越来越多。另外现阶段棚改项目对优质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没有进行相应的产业构建,吸引激励社会资本参与的具体政策不够完善,而社会资本又对项目收益保障、融资担保、风险分担方面期望较高,导致社会资本对参与棚改项目持消极态度。
2.推土机式的改造模式,破坏了城市的多样性。在调研过程中,问题反映最多的便是老旧城区改造商业化太浓,城市的多样性正在逐渐流失。目前我市老旧城区改造提质,基本上是采取推倒重建、原地拆建,增加商业综合体的模式进行,对于一些能够体现xx文化特色、感受乡情乡恋的建筑没有区别对待。对于一些可以疏理改造、完善提质的城中村一律大拆大建,势必会割裂城市历史文脉,损害城市社会肌理,影响城市特色和多样性,并极大地增加征拆成本、政府负担和工作难度。
三、对加大老旧城区改造提质力度的建议
老旧城区的改造提质是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一项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民生工程,今年是国家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计划的最后一年,我们要抢抓机遇,用好用活用足国家有关政策,进一步加大老旧城区改造提质力度。
(一)加速推进东部片区改造提质
1.统一思想,合力推进东部片区改造。东部片区的改造提质呼吁了多年,一直进展缓慢,政策机遇时不我待,可以说是改的越早,花费越少,因此要统一思想,全面推动东部片区改造提质工作。一是要做好群众工作,取得群众的支持。改造提质工作要充分尊重群众的诉求,根据群众的意愿进行改造,要做好法规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提升改造提质工作的透明度,充分保障群众的各种权利,使群众主动要求改、积极支持改造工作。二是要做好干部工作,扫清改造的阻力。东部片区机关密布,与相当一部分机关干部的工作、生活、利益密切相关。因此要充分做好这批干部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支持参与东部片区的改造提质。三是要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进一步理清报建报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特别是武陵区政府要切实担负起东部片区改造提质的主体责任,要从抢抓政策机遇的角度认识和推进东部片区改造提质工作。
2.找准突破口,全面推进东部片区的整体改造。市委周边及xx、二xx的改造提质工作已经启动,应以此为契机,推动东部片区的整体改造。一是要编制大东部片区改造提质规划。东部片区的改造要坚持规划先行,树立大东部片区的理念,统一改造规划,逐步完成东部片区的整体改造。二是要以打开市委机关的出入口为突破,推动整个东部片区具备条件的机关院落的敞开,建设广场和公共绿地,形成城市开放空间,为周边市民提供休闲的场所。
3.把握重点,提升东部片区城市品质。东部片区城中村比例较高,承载着xx人民的历史记忆,在改造提质过程中应避免过度开发,尽量采用以功能性修复为主的改造手段。建议以交通提质为重点,逐步完善东部片区城市功能。一是打通断头路。重点打通建设路(红旗路-三闾路)、三闾路(人民路-双拥路)、高专路(三闾路-紫缘路)等道路,形成循环路网,缓解片区交通压力。二是增建沅水一桥与建设路连通匝道。既能对战备桥路口进行交通分流,又方便两岸市民出行。三是核心区域新建停车场。特别是市委与市一医院周边整体考虑配建停车场。四是加快甘露寺市场和钢材大市场迁移进度。五是在老旧城区全面布局慢行系统,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六是加大xx大道以东片区的路网建设和商业开发力度,实现老城区同步发展。
(二)注重生态营造,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老旧城区的改造提质不仅影响居民自身的生活质量和发展前途,更关系到城市、区域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实现老旧城区物质环境和原生环境的平衡,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才能实现人居环境的最终改善。
1.落实城市双修,进行老旧城区生态化改造。我市应大力开展城市双修,加大老旧城区生态化改造力度,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环境。建议从市域、城市、场地三个层面结合实际编制生态规划。市域层面要明确我市自然和文化敏感区域,合理划定我市建设生态边界,确保我市城市总体绿化覆盖率不低于xx%,老旧城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xx%。城市层面要协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根据实际划定城区生态控制线,并通过规划强制要求低于x亩的零星地块一律留做公园绿化之用,推动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优化城市绿地系统,确保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xx平方米,老旧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xx平方米。场地层面要通过规划强势推进城市海绵化改造。要通过对城市道路、建筑、小区、城市水系等方面的控制,将城市生态双修的理念和规划结合起来,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径。在此我市可借鉴成都市新都区在城中心拿出xxxx亩土地修建城市公园的做法,借东部片区兴建城市公园的机会,打造xx绿心,科学选址扩大面积,把好的空间留给人民,把蓝天碧水留给子孙后代。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经典范文关于老旧城区改造提质工作开展情况2024年调研总结报告(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