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比和按比例分配
1.比的意义和性质
第1课时比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教材第50页例1,51页课堂活动,练习十四第1、7、9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在小组活动中初步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感悟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比的意义。
难点: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投影出示例1的表格)
姓名从家到学校的路程(m)从家到学校的时间(分)
张丽240 5
李兰200 4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提出问题。
根据表格中所呈现的信息,你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学生思考后可能会提出如下问题:
(1)张丽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是李兰的几倍?
(2)李兰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占张丽从家到学校的距离的几分之几?
(3)张丽从家到学校平均每分行多少米?
(4)李兰从家到学校平均每分行多少米?
第1页共24页
第 2 页 共 24 页 ……
3.引入课题。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研究的价值,那么你们能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吗?估计学生会列出:
(1) 5 ÷ 4 = (2)200 ÷ 240=
(3)240 ÷ 5=48
(4)200÷ 4=50
……
像5 ÷ 4这种表示两个数量倍数之间关系的式子,我们还可以用比来表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
板书课题:比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比的意义。
请同学们看:5÷4可以写成5:4,读作“5比4”。(板书)
现在你知道什么叫做比了吗?
学生反馈,教师板书:两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2.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
让学生认真阅读比的意义,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的,然后交流归纳。最后明确理解以下几点:
(1)比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不是单独的一个数。
(2)“又叫做”说明两个数的关系,可以是相除关系,也可以说是比的关系。
(3)相除的两个数可以用比来表示,反过来,用比来表示的两个数也可以用相除关系来表示。
3. 比的另外一种表示。
对于5:4也可以写成,也读作“5比4”。 刚才同学们写出了4个除法算式。
5 ÷ 4、200 ÷ 240、240 ÷ 5、200÷ 4
请你用两种方法分别把它们写成比的形式。
4
5544
5
第 3 页 共 24 页
5 ∶ 4 =5 ÷ 4 = 前 比 后 比
项 号 项 值
接下来,教师还要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研究。
(1)5 :4=,如果把比值写成1.25行不行呢? (2)对于200:4=50,他们的前项、后项、比值各是多少?
(3)通过刚才的研究,一个比的比值可以是哪些数?
通过学生自我感悟,然后交流,最后达成共识:
一个比的比值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是小数或整数。
练一练,教材52页练习十四第1题。
让学生先指出每个比的前项和后项,再让学生求每个比的比值。
5.教学例1中的“试一试”。
试着解答:教材50页例1中的试一试。
(1) 李兰和张丽所用时间的比是( )
(2) 张丽和李兰所行路程的比是( )
(3) 李兰和张丽所行路程的比是( )
(4) 张丽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
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并和学生交流。如果个别学生有困惑,可适当点拨。
同学们,刚才你们求出了李兰和张丽所用时间的比是
,能用来表示吗?为什么?
4
5454
55445
让学生感悟出比是有顺序性的。两个数的比表示一定的意义,如果交换了前后项的位置,比的意义就改变了。所以比的前后两项不能随便交换位置。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试一试中的4个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可以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得出:相同的地方,都是求两个量的比;不同的地方是:前三个是同一类两个量的比。第四个是不同量的比,即路程:时间。如果学生能找出以上关系更好,如果学生的思维受阻,找不出不同点,教师可提示:
①第1题求得是什么与什么的比?(时间与时间的比)
②第2、3题求得是什么与什么的比?(路程与路程的比)
③第4题求得是什么与什么的比?(路程与时间的比)
教师可指出:
前3个题目都是同类量的比,第4个则是不同量的比。像这种不同量的比会产生一种新的量。例如:路程: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6.教学议一议:
(1)比的后项可以为0吗?为什么?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汇报。
让学生明确:比的后项不可以为0,因为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而在除法运算中,除数不能为0。因此,在比中,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
(2)比的意义是根据除法算式得来的,比的表示方法和分数又相同。可见,比与分数、除法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到底有哪些关系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用5:4做例,让学生说一说各部分的关系。
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汇报。
根据汇报,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完成下表:
联系(相当于)区别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一种关系
除法被除数÷(除号)除数商一种运算
分数分子—(分数线)分母分数值一种数
比可以写成除法形式,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填一填。
(1) 比的前项是5,后项是3,比值是( )。
(2) 比的后项是8,前项是4,比值是( )。
第4页共24页
(3 比的前项是0,比值也是0,后项是( )。
(4) 甜甜3分做60道口算题,做口算题的道数与时间的比是( )
2.第51页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适时指导。发现问题,及
时讲评。(学生独立完成后,要找学生说一说香烟对人体的危害,适时劝解人们要远离香烟。)
3.第51页课堂活动第2题,可让学生分组讨论,遇到困难,师生共同解决。
四、达标反馈
练习十四第7、9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关于比,你还想知道什么?
六、独立练习
收集生活中关于比的信息。
第2课时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教材第51页例2、例3,52页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十五第2-5题,6、
8、9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经历比的基本性质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探究比的基本性质等活动,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感受一些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难点:能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整数比。
【教学准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猜想
1.复习旧知。
第5页共24页
第 6 页 共 24 页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的认识,那么你能回忆一下比和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通过这个表,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比和分数、除法有很密切
的联系,它们很相似)
2.教师引导:在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在分数中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比有没有类似的性质呢?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二、验证猜想
1.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例2中的4个分数。
让学生分别化简各分数,从而得出这些分数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
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上述4个分数都可以写成比的形式。
然后出示书上例2的式子。
= = = ↓ ↓ ↓ ↓
200∶240 20∶24 10∶12 5∶6 师提出,仔细观察上面的式子,你发现了什么?能否用它来验证刚才的猜想? 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分组讨论、交流。各组汇报各自的发现及结论。
预设1:我发现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比值都是。 预设2:我发现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引导学生讨论哪个组的结论比较全面,怎样说更严谨。并表扬说的比较全面的那一组。
2.师生共同总结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板书) 师提问:为什么0除外?
2402002420121065240200242012106
56
5
第 7 页 共 24 页 引导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各组汇报各自的发现。
生1:因为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算式当中的除数,而除数不能为0。
生2:比的后项又相当于分数当中的分母,而分母不能为0。
3.引导学生体验成功。
我们发现的这个数学规律就叫比的基本性质。许多科学家都是这样提出猜想、实践验证,发现了许多的奥秘,还有许多的奥秘需要我们去发现。
(再一次引导学生口述,巩固记忆)
4.应用性质。
让学生在例2中找出你认为最简单的整数比,明确什么是最简整数比。然后出示例3:化简下面各比。
(1)15∶12 (2) ∶ 先让学生尝试化简,教师巡视,根据学生的做法,进行指导、点拨,最后全班汇报:
对于第(1) 题,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化简的方法:
① 15∶12 = ==5∶4 先把比写成分数的形式,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最后再写成比。 ② 15∶12 =(15÷3)∶(12÷3)=5∶4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行业范文西师版六(上)数学第四单元:比和按比例分配 教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