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的来历传说故事范本(八篇)(关于年的历史起源)(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4-28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重阳节又多了一层新含意。

关于年的来历传说故事范本五

每年的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度,交立夏节气。这个季节,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被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古时按农历划分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

如《逸周书·时讯解》云:“立夏之日,缕烟鸣。又五日,贩绷出。又五日,王瓜生。”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其实,按照现代气候学的标准看,“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日平均气温在20℃以上,进人物候学上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如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骄《山亭夏日》)的夏季。而东北、西北部分地区,这时刚刚踏人春季。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如华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多在18一20℃之间波动,正是“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的仲春或暮春季节。

“立夏”作为一个季节的开始,自古人们都十分注重。如据《礼记·月令》篇记载,在立夏那天,天子要亲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南郊举行迎接夏天的礼仪。回来后要赏赐诸侯百官,令乐师教授联合礼乐,令太尉引荐勇武、推荐贤良,并令主管田野山林的官吏巡行天地平原,代表天子慰劳勉励农人抓紧耕作。天子还要在农官献上新麦时,要献猪到宗庙,举行尝新麦的礼仪。在民间,同样也要在“立夏”之日“供神祭先”。

如顾禄《清嘉录》云:“立夏日,家设樱桃、青梅、麦,供神享先,名曰立夏见三新。”这里的“神”指民间信仰中的神灵,“先”指祖先。表示有了新的收获,首先想到的是献给神灵与祖先享用,且有告诉神灵与祖先,这些蔬菜、粮食已经收获之意。同时,“立夏”以后,天气渐热,危害庄稼的冰雹灾害会开始出现并渐多起来。

于是,古时农人又有立夏日于郊野祭攘雹神之俗,以祈消去雹灾获取丰收。如《高阳县志》云:“立夏节,置备祭品,并备墨鱼一尾,面饼一张,赴郊外十字路口旁,将鱼与饼埋于地下,祭祀雹神,祈免雹灾。”另一方面,“立夏’旧以后,暑热日胜,人常会出现身体不适,或消瘦,或食欲不振,或睡眠不佳,或整日昏昏欲睡、气虚神倦、乏力等“疰夏”症状。因而,千百年来,各地还形成了在“立夏”日魇夏的习俗,以祈免受疰夏之苦。其习俗有吠季、替麦穗、食梅、饮七家茶、试着葛衣等。

立夏时节,夏收作物进人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年景基本成定局,如农谚就有“立夏看夏”之说。而“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之农谚,则说明此时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大忙季节,同时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十分重要,所以范成大在《村居即事》中感叹:“绿满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种田”。另一方面,江南在立夏以后,将进人“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梅雨季节。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农田管理既要防止渍涝灾的同时,还要谨防因雨湿较重诱发的各种病害,如小麦赤霉病。另外,在“四月清和雨乍晴”的乍热乍冷天气条件下,要注意棉花炭疽病、立枯病的暴发流行。管理上要早追肥、早耕田、早治病虫,以促早发。

就茶树而言,此时节春梢发育最快,稍一疏忽茶叶就会老化,如民谚所云:“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因此要集中精力分批突击采制。华北、西北等地,虽气温回升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对春小麦的灌浆以及棉花、玉米、高粱、花生等春作物苗期生长十分不利,应采取化控、中耕、补水等多种措施抗旱防灾,以争取小麦的高产和确保春作物幼苗的健壮生长。


关于年的来历传说故事范本六

在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中,最受人们重视的要算春节了。腊月里,天寒地冻,农活较闲,人们有较充裕的时间,因而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比起其它节日来更为丰富,而且这些活动都具有特别浓郁的节日特色。

过去,在广大城乡圩镇,卖年画的,卖吊钱的和窗花的,卖灯和鞭炮的,卖脸谱和春联的一片红红绿绿,年货摊一个挨着一个,喜气洋洋,充满着节日的气氛。

到了腊月三十日,时针移过午夜十二点(子时)的时候,鞭炮声立即响成一片,大家迎来了新年的第一个早晨。

春节古时叫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即一年的第一个早晨。《尔雅》对年的注解是: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自商殷起,把月圆缺一次为一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每年的开始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叫元旦或元日。到了汉武帝时,司马迁创造了《太初历》,确定了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此后,农历年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

据《诗经》记载,每到农历新年,农民喝春酒,祝改岁,尽情欢乐,庆祝一年的丰收。到了晋朝,还增添了放爆竹的节目,即燃起堆堆烈火,将竹子放在火里烧,发出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使节日气氛更浓。到了清朝,放爆竹,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更加热闹了。清代潘荣升《帝京岁时记胜》中记载:除夕之初,夜子之初,门外宝炬争辉,玉珂争响。闻爆竹声如击浪轰雷,遍于朝野,彻夜无停。

在我国古代的不同历史时期,春节,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汉代,人们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南北朝时,人们则将整个春季称为春节。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为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使用公历。这样就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至今,人们仍沿用春节这一习惯称呼。

关于年的来历传说故事范本七

关于国庆节的来历

国庆节在每年公历的十月一日,是整个中华民族喜庆的日子。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在我国,国庆节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的纪念日。

国庆节节日来历: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那么10月1日的国庆又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委员发言说:“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毛泽东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

1949年12月2日 ,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

从1950年起,每年的10月1日成为了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

国庆节的习俗

每年国庆,各国都要举行不同形式的庆祝活动,以加强本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各国之间也都要相互表示祝贺。逢五逢十的国庆,有的还要扩大庆祝。为庆祝国庆,各国政府通常要举行一次国庆招待会,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外交部长出面主持,邀请驻在当地的各国使者和其他重要外宾参加。但也有的国家不举行招待会,如美国、英国均不举行招待会。

国庆节的意义

国庆纪念日是近代民族国家的一种特征,是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并且变得尤为重要。它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标志,反映这个国家的国体和政体。

国庆这种特殊纪念方式一旦成为新的、全民性的节日形式,便承载了反映这个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同时国庆日上的大规模庆典活动,也是政府动员与号召力的具体体现。

国庆节的意义还体现了显示力量、增强国民信心,体现凝聚力,发挥号召力,这三个国庆庆典的基本特征。

【更多相关内容分享】

1.有关国庆节的古诗

2.国庆节的祝福语

3.关于国庆节的对联

4.关于国庆节的短信

5.十一国庆节演讲稿

6.国庆节教学活动方案20_

7.关于国庆节的手抄报资料

8.20_国庆节社区活动主题

9.20_年国庆节学校活动主题

10.20_国庆节活动策划方案

关于年的来历传说故事范本八

除夕夜,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也是一年中最热闹的一个夜晚,这一天会异常的热闹,大家都在准备着如何迎接新的一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除夕的来历及民俗,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除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经典范文关于年的来历传说故事范本(八篇)(关于年的历史起源)(3)在线全文阅读。

关于年的来历传说故事范本(八篇)(关于年的历史起源)(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fanwen/181538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