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博望镇,那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大地上的一颗明珠。我最喜欢的是那一眼望不到边的梨园。
阳春三月,春回大地,春暖花开。小河苏醒了,小草摇头了,小鸟唱歌了,柳树微笑了,好不热闹!沉睡了一个冬天的梨树也不甘寂寞,贪婪地吮吸着清新、圆润的雨露,吐出新的绿苞,长出柔嫩的枝条。
五月,各种花都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粉红的桃花、金黄的月季花、鲜红的月季花……抬眼望去,真是一片花的海洋啊!袅娜多姿的叶子衬托着星星点点的多多百花,在明媚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明亮了。满园的梨树,像亭亭玉立的少女披上了光亮洁白的婚纱,漂亮极了!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啊!当你走进,阵阵香气扑面而来,顿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八月左右,梨树上挂满了了大大小小的果实。它的外形扁园扁圆的,个苹果的形状相似。肥实的果子一个个压弯了树枝,微风吹拂,好像在向我们频频点头。它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像赶集似的来凑热闹。开始,梨的颜色是淡绿色,后来颜色变深变黄。
到了九月,金风送凉,暑去秋来。果子终于完全成熟了。松风阵阵,果园里到处散发着诱人的飘香。黄金梨的皮很薄,肉多、汁甜。削开皮,里面是鲜嫩的、白亮亮的瓤。放在嘴里轻轻一咬,满嘴都是甜甜的汁,令人陶醉!
家乡的黄金梨,你用你那甘甜的乳汁哺育了这片土地上多少可爱的人啊,更为淳朴善良的家乡父老开辟了一条幸福的致富之路,可真让人喜爱啊!
家乡的芦苇 教师随笔
吴培金
每当清晨在古黄河边跑步的时候,总能看见数只水鸟在河面上游荡。它们真的是无家可归,因为河边几乎没有什么水草、芦苇,我不知道这些水鸟是怎么过夜的。于是,我想起来家乡广阔的芦苇荡,那里可是水鸟的天堂啊。
我的家乡在大运河畔、骆马湖边,那里的滩涂广阔,芦苇也就一茬一茬地顽强地生长在那些肥沃的滩涂上、河床边,它们惊人的生命力,来自于那深深下扎的芦苇根;当芦花谢了,芦苇枯了,那些吮吸着水乡乳汁的芦根,却已在孕育着新的生命。
春天,芦苇从地底下钻出的嫩芽,饱受几场春雨之后,迅速地拔节,舒展叶子,那大片大片的滩涂地变成了绿色的海洋。这时候,鸟儿也忙着在芦苇丛里做巢,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孩子们行走在嫩绿的芦苇丛里,摘来许多芦叶裹“喇叭”。先是用一片小的芦叶卷成发声的“哨子”,然后一片接一片地裹成“喇叭”状,看谁裹的“喇叭”长,吹得响。你听,有的芦苇“喇叭”声粗浊,有的清脆,有的细长,有的宏亮。一时间,芦苇“喇叭”声是“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和着悦耳的鸟鸣声,好一场乡野音乐会啊。
夏天,芦苇长得最快,有的芦苇长到两三米高,芦苇叶子有一尺来长,似一柄长剑。风吹芦苇,发出沙沙的响声。这个季节,是家乡的农民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他们看到地里的麦子被南风吹得金黄,他们闻到了麦子成熟的气息,立即拿起早已磨快的镰刀,走进麦地,开镰收割,那真是“黄金铺地,老少弯腰”,抢收麦子的景象非常壮观。三五天之后,大片田里几乎全露出了白花花的麦茬,与芦苇荡的一片葱绿形成鲜明对比。此刻,麦场上,机声隆隆,人声鼎沸,农民们翻场、扬场,各管一行,忙着累着快乐着。很快家乡人听了到布谷鸟的叫声,就忙着犁田插秧。于是,一片片水田里,倒映出村姑农妇们弯腰插秧的身影。水田里女人的嬉闹声,夹杂着汉子粗壮的叫喊声,惊得水鸟扑棱棱地从芦苇丛中飞出,又引起了芦苇丛里的一串串响亮的`鸟叫声。
秋天来了,芦花开始出穗,芦苇荡里的莲蓬和菱角也成熟了。这时候,孩子们忙碌起来了,他们在近湖和塘堰里采摘莲蓬和菱角。一个个小小的木桶,一根根细长的竹篙,是孩子们采摘莲蓬和菱角的必备工具。他们熟练地划着木桶,快速地揪下莲蓬,或把一片菱角秧子拽过来,十指飞快地摘着水面上的菱角,不一会儿,木桶就装满了。孩子们将木桶划到岸边,倒出里面的莲蓬和菱角,又轻盈地划进菱角丛里。有时稍不注意,木桶翻了,孩子和菱角一起滑落水里,引得其他的孩子会发出狂野的笑声。
芦苇成熟的时候,芦花开始在秋风中怒放,那真是芦花似海。这时的芦苇显得苍老了,叶子不再翠绿,杆子粗壮结实。它们是在等待人们收割吗?收割芦苇是很辛苦的事情,因为,割起两三米高的芦苇不仅耗费体力?,有时还要趟到没膝深的冷水里去割?。家乡人不怕受累,挥动镰刀砍倒大片大片的芦苇;家乡人不怕吃苦?,趟进冷水中收割芦苇,芦苇根扎破双手、脚板也不吭一声。孩子们也快乐地加入到收割芦苇的队伍中,他们找鸟窝,拾鸟蛋,抓水鸟,像野鸡、黄莺、芦喳子,放在芦苇编成的鸟笼里,唧唧喳喳的乱蹦乱叫。孩子们把这些鸟儿当作宝贝一样宠着、养着。晚上,生产队里留割芦苇的人会餐,各家的小孩子也可以跟着大人沾沾光,比如吃上一碗香喷喷的大米饭和猪肉炖粉丝。
割倒的芦苇被捆成捆子,码成垛子,一垛一垛的芦苇,将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大量的芦苇被送到造纸厂作造纸的原料,家乡人还用芦苇作房顶上的屋笆,就是用芦苇扎成的芦笆子,上面盖上麦草或红瓦。手艺人还用芦苇编席子等生活用品。他们用锋利的篾刀将芦苇去皮,劈成篾条,用碾子压平,然后那双灵巧的双手上下翻飞,用芦苇篾条编织成光洁溜滑的芦苇席。那时家家户户睡觉都用芦苇席子的,它是生活的必需品。前些年,家乡招商引资办起了芦苇编织厂,那些取之不尽的芦苇被心灵手巧的家乡人编成果篮、笔筒等精美的工艺品,据说销路很好,效益不错。
冬天里,家乡的河边滩涂是一片肃杀景象。地上,那层层的枯黄的芦苇叶子,经受了风吹霜打、雨雪冰冻,它们化作了泥土,为地下的芦笋根提供养料,来年春天又一茬新生的芦苇将破土而出。
啊,这生生不息、质朴顽强的芦苇,多像家乡的勤劳善良、坚韧乐观的农民。
近年来,家乡人开垦滩涂种粮食,把水塘河湾改造成鱼塘子养鱼,大片的芦苇地消失了,那芦花似海的景像不多见了。但家乡的芦苇还是一年又一年地花开花谢,牵动着我的遥远的记忆。我多想回家看看大运河畔、骆马湖边秀美宁静的水乡风光,再一次走近家乡的芦苇荡,闻一闻家乡芦苇的清香气息,听一听芦苇丛里的啾啾鸟鸣,欣赏那大片大片茂密的芦苇迎风招展的壮景。
吴培金
眼下,大田里的玉米已长到齐人高了,样子甚是俊美。叶子不柔不刚,婆娑而婀娜;腰身不卑不亢,挺直而俏立。有的玉米缨儿已露出头儿,有的鼓鼓待破。风起了,玉米摇曳着,霎时,叶儿变成了她的衣袖,翩翩挥舞起来了,但她的身子依然沉稳,一任风儿的潇洒。
就是这时节吧,我的当教师的本家大爷去世了。
事后听哥嫂说,那天下午大爷正打扫院子,觉得不舒服,晚饭后就让大哥陪他去看看(他没觉出什么,家里人也不觉得怎么,大爷的身体一向很好--一年到头没有头痛脑闷的时候)。路上,大爷跟在大哥后面走,后来大哥又扶着大爷走,以后大爷的身子越来越沉,好像整个身子都压在大哥的胳膊上,还没到诊所门口,大爷就滑坐在地上了。医生说是脑出血。就这样,大爷走了,坦然的如睡觉,也确实是累了。吃晚饭时,大爷还许愿,等发工资了,就给孩子就给大娘买什么什么的。是呀,大爷是一位老民办,刚转了正,就等领钱了。可谁能想到,大爷带着满溢的甜蜜和或许还未感觉到的失望就这样走了。
人死了,同村的都要去吊唁的,送送走的,看看活着的。一拨拨的人来到大娘的屋子里,我在外面听到还没等外人说什么大娘就先说了:“你们也不用劝我,人走了就走了,我心宽着呢------”说着说着,就有人抽咽了。“你看你看,我还没什么,你们怎么了。”听着听着,我的泪水也在眼里涌动着,鼻子里酸楚着。心里想着,大娘真是一个刚强的女人,她没在人面前流下一滴眼泪,反而嘱咐来看望她的人要想开。
六月的天像着了火,炙烤着地里的小玉米苗,扎数高的苗子哪有半点绿色?三两片叶子打成绺儿,半枯萎着。可谁能想到,一到早晨,玉米苗像换了个“苗”一样,小叶甩袖般左右挺开,还裹着一两颗露珠,一片生机,哪有半点旱的影子。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任凭地上的裂纹延伸着,扩张的生命照样生长着。但我还是担心小苗会死的,这脆弱的绿色能抗拒黑与白、凉与热吗?但老百姓还是该干什么干什么,好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问及总会说,这叫“蹲苗”,要不苗子大了会不抗风雨的。我半信半疑。
大爷是老民办,学校离家远,是吃住在校,一周回家一次,所以家里地里的活儿全落在大娘一个人身上。大娘没有因为家而让大爷误过课,大爷爱家却以校为家。一级级的学生离开了学校,离开了家,但大爷的工资仍蹒跚维艰,5块,15,55,120,陪伴了他的青春岁月,这不足道的收入哪能给家里填补些什么?甚至有时还从家里抠个一二,至于弄成负数。每到这时大娘总会乐呵呵的说道:“这个月又赔了。”也同时给大爷送上物质救济。本来想给家里补一补,却帮了倒忙,真是心有余而“利”不足。大娘毫无怨言,亦无壮言,只知道忙了家里忙地里,顾了大人顾孩子。一个“熬”字也充实了大娘的岁月青春。
夏天雨多风大,玉米已长到人数高,是最让人担心的时候了。有一年就遇到了风雨,我担心,这下可完了,地里一定是枝折花落了。天晴来到地里,看到玉米齐刷刷地安然无恙。这时我似乎相信了人们说的“蹲苗抗风”的话了。但也有些地块玉米棵全倒下了,这下可肯定没救了。人们又说它会起来的。是呀,令人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第二天,也就一夜的时间,玉米已经昂扬地抬起它的头,重新它的生命,从头再来。它的上半身厥然挺立,下半身从骨节处又生出气根,支撑着,向上托着它的希望。这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抗争,对灾难的一种傲视。
玉米熟了,棵子被刨下来铺在地里,村里人开着车在她身上来回地跑着,来回的运粪,运玉米。她已变得面目全非,杆儿裂开了,叶儿碎开了,先前的俏立与傲立已荡然无存。谁承想时隔十几天后人们去捆玉米杆儿的时候,她又变得挺挺的了。毫无生机的她却神奇般的续接了自己的肢体,她用自己的意志讲述着另一个神话。
我站在大田边,望着婆娑的玉米,想着她的以前与以后,大爷的影儿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经典范文教师随笔:家乡的黄金梨(整理5篇)(写家乡的随笔)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