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书的结构,钱穆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从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梳理社会的变化。经济是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样的论述在宏观层面还可以,但到了微观层面就容易纠缠不清。仅就政治制度的演化来说,在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经济基础变动不大,但政治制度却有了不少的变化,书中把它归结为这样一条线索,秦之前家国不分,王室即是政权,大臣皆为天子私臣;秦至唐是王室政权逐渐分开的过程,王室高高在上,丞相作为朝廷领袖是政权的最高行政长官,门下执行中书封驳,读后颇有点君主立宪的错觉;从宋开始君主集权加剧,但丞相仍然是公认的领袖,直到明太祖出私心废宰相直领六部,王室和政权又合二为一,所以先生才会借助顾炎武说出“我朝政事崩坏皆从太祖废宰相始”的话来。反过来,专制的政府为自己的利益又限制了民间经济的生长,否则在明一朝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出于同一原因,专制的政权用八股文钳制人民思想,从此思想界再无出现大师的可能。明朝的历史表明,政治经济文化谁决定谁这个问题远不像结论表明的那样清晰。对此,先生持有的似乎是一种混合的观点,在某一具体时期,重点论述其中的某一部分,战国时期以思想流变为核心,两汉以制度变化为核心,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思想和经济变化为核心。在特定时期某一部分会占主要地位,影响其他两部分,形成那个时期的主要风貌。
钱穆先生是主张改良的,认为革命是一种极端,是矫枉过正。这个观点我是不太赞同的,因为所谓的革命,必然发生争斗,那么这样的争斗必然是双方的,钱先生的这种想法有点不符合现实,就拿我们党与国党的斗争,如果不革命,那么我们能救人民与水火之中吗?显然不能。而且如果只有一方赞成和平解决问题,而另一方不赞同,那么如果和平一方不去斗争,那么他的结局只能是被非和平一方所灭。
革命是否正确,站在不同立场上的人有不同的结论,但社会的持续进步不能单靠革命的带动,则是确定无疑的。小布什有句名言,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将政治家关进了笼子,我现在是站在笼子里给你们说话。成熟政治的产生有赖于社会理性的共识,找到病根再抓药,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从这个角度来说,钱穆先生理性积极的态度是可贵的。
据了解《国史大纲》是37年抗战时,钱穆先生恐怕一旦战争失败,中国会彻底消亡,于是抱着写最后一部中国人的历史资料的悲壮心情进行写作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他的高傲的民族主义情绪。
《国史大纲》整本书是一个感情的蕴含物,它传递了钱穆先生对中国以及中华民族的希望。这一点在所有的历史著作里都是可贵的。一部饱含感情的的书远比一部生硬的书有趣味、有意义。《国史大纲》的作用主要是思想层面的,其主旨“则在发明其相互影响,及先后之演变发展,以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鉴”。这说明作者的主要意图是记述历史以对时事及后世造成影响。钱穆先生写《国史大纲》可谓用心良苦,他通过这本书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信心和希望。他在本书的《引论》中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文化观与方法。他指出:研究历史、撰写历史的目的在于:(1)能将我国民族以文化演进的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以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的人们提供必要的知识;(2)应能在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今中国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的人所必备参考。我对这两种目的不能很好的理解,但也知道钱穆先生用心良苦,一方面积极探索救国源泉,回到历史中反思;另一方面又把弊端列出,供世人参考。他还指出,国人不能懒于寻找自己救国的方法,不能一味学习甚至沿袭他人;他还特别强调中国历史的特殊性,指出要在实际基础上以中国的历史为指导研究中国现状并寻找出路。
钱先生在书的前言曾写到:不能理性对待国史不能算是懂得历史的人,不懂历史就不是一个有知识的公民。但对于历史我们需要了解,需要铭记,但不能总是沉浸于历史,不能总是生活在过去。
钱穆《师友杂忆》读书笔记
钱穆先生写过很多书,真正可谓著作等身,末学愚钝,本不敢哓哓置喙!然就所感而记录之,又似无不可。
钱先生的《师友杂忆》,乃八十高龄后对师友的回忆文字,先生自谓“余自幼志学,老而无成,妄有自述,岂不腼颜。惟生平师友,自幼迄老,奖劝诱掖,使余幸能不虚度此生。”,其情致款款,读之令人感慨!
老辈学人修业进德,注重良师奖掖、友朋夹持,于其杂忆师友间,一线所贯串乃先生一生求学、著述与为人,其精神与生命自现矣。钱穆先生以一中学生之受教育程度,“一意自读书”,卒成当世大学者。其间,所读何书、读书之次第、学问门径之摸索如何?一生名山事业之缘起,如何研习撰述?得何人指点提携,与师友切磋琢磨情形如何?长达数十年之“自读书”,如何日就月将而不堕?这些问题均在对师友的忆述中呈现出来,无不让人感到兴趣,亦可以让青年振刷精神,得自学之门径!我心生一愿,对于书中人事一一考之,当得一恢弘画卷耳!然资料难得,学力不逮,迄今无所成。
先生云:“惟此七十年来,世风时态,骤变亟转。余所追忆亦可使前世风范犹有存留。读此杂忆者,苟以研寻中国现代社会史之目光视之,亦未尝不足添一客观之旁证。”
先生处“骤变亟转”之世,生晚清,由私塾而新式小学而中学;民元始为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数校教书;更兼亲历公元1949年之沧海桑田,在港惨淡经营新亚书院,后迁台著述。其所见闻,以自觉之眼光,一一缕述之,自然能为研寻中国现代社会史“添一客观之旁证”。书中为我们贡献了教育界、学术界许多研究资料,对于把握民国时期的学术思潮及其流变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著名历史学家何炳棣先生在《读史阅世六十年》的`序言中说:“本书主旨是把本人一生,在国内、在海外,每一阶段的学思历程都原原本本、坦诚无忌、不卑不亢地忆述出来,而且还不时做些严肃的自我检讨。我相信,唯有如此做法,此书才可望成学术史及教育史等方面具有参考价值的著作。”此诚是现代学人之精神。钱穆先生的《师友杂忆》一书正可与何炳棣先生的《读史阅世六十年》相参阅。
将先生目为一现代学人,可也!然其终不失为一儒者,洵洵有古风焉,或者为后辈学人所不逮。
“时余已逐月看《新青年》杂志,新思想新潮流纷至涌来。而余已决心重温旧书,乃不为时代潮流挟卷而去”
“世局虽艰,而安和黾勉,各自埋首,著述有成,趣味无倦。果使战祸不起,积之岁月,中国学术界终必有一新风貌出现”
“千年前人一词句,可使千年后人诵之如在眼前,此岂随手拈来。而近人乃以死文学目之,真可大笑”
其中兴亡之感与移易之志跃然纸上矣!先生云“有心世道之君子,其或有所考镜”,其言不诬也!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如果将钱穆先生的《师友杂忆》与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对照起来读,如何呢?对于生命与世道,对于自我,谁有真认识呢?
[钱穆]3八佾篇(下)
八佾篇三(下)
(十二)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如在:此祭字指祭祖先。祭神如神在:此指祭天地之神。祭礼本对鬼神而设,古人必先认有鬼神,乃始有祭礼。但孔子平常并不认真讨论鬼神之有无,只临祭时必诚必敬,若真有鬼神在其前。此两句,乃孔子弟子平时默观孔子临祭时情态而记之如此。或说,此两句乃古语,下文子曰云云,乃孔子因此语而感发为说,今不从。吾不与祭如不祭:孔子虽极重祭礼,然尤所重者,在致祭者临祭时之心情。故言苟非亲自临祭,纵摄祭者亦能极其诚敬,而于我心终是阙然,故云祭如不祭。盖我心思慕敬畏之诚,既不能亲切表达,则虽有牲牢酒醴,香花管乐,与乎摄祭之人,而终是失却祭之真意。此乃孔子平日所言,记者记其言.因连带记及孔子平日临祭时之诚敬,以相发明。
本章发明孔子对祭礼之意见。然孔子平日似未曾特有一番理论以表达其对祭礼之意见,本章亦仅就其日常之心情实感而道出之。此等处,学者最当细细体玩。因孔子论学,都就人心实感上具体指点,而非凭空发论,读《论语》者首当明白此义,并当知吾人虽生两千五百载之后,而有时我心之所实感,仍可与孔子当年有同感。人心大同,不为古今而殊,可于孔子之言,弥见其亲切而有味。
白话试译:先生在祭祖先时,好像真有祖先们在受祭。他祭神时,也好像真有神在他面前般。先生说:“我若不亲身临祭,便只如不祭。’
(十三)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王孙贾:卫大夫。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古有此语,贾引为问。奥,古人居室之西南隅,乃一家尊者所居。灶乃烹治食物之所。或说:古人祭灶,先于灶径,即灶边设主祭之。毕,又迎尸于奥,摆设食物再祭之。主以木为,古人谓神即栖于此上。尸以人为,祭时由一人扮所祭之神谓之尸。此章奥与灶实指一神,盖谓媚君者.顺于朝廷之上,不若逢迎于燕私之际。或谓奥灶当直指人言,居奥者虽尊,不如灶下执爨者实掌其饮食,故谓媚奥不如媚灶。奥指卫君之亲幸,灶指外朝用事者。或曰:王孙贾引此语问孔子,意欲讽孔子使媚己。或曰:王孙贾或因孔子曾见南子,疑孔子欲因南子求仕,故隐喻借援于官阃,不如求合于外朝。此乃贾代孔子谋,非欲孔子之媚于己。获罪于天,无所E也:孔子意,谓但知依理行事,无意违理求媚。卫君本所不欲媚,何论于朝廷之上,抑燕私之际乎?抑义何论于近幸之与权臣乎?
白话试译:王孙贾问道:“俗话说的,与其在奥处求媚,不如在灶处求媚,这是什么意思呀?”先生说:“不是这样的。若获罪了上天,什么去处也用不上你的祷告了。”
(一四)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监于二代:监,犹视也。二代指夏、殷。郁郁乎文哉:文指礼乐制度文物,又称文章。郁郁,文之盛貌。历史演进,后因于前而益胜,礼乐日备,文物日富,故孔子美之。吾从周:孔子自称能言夏、殷二代之礼,又称周监于二代,而自所抉择则曰从周。其于三代之礼,先后文质因革之详,必有其别择之所以然,惜今无得深求。然孔子之所以教其弟子,主要在如何从周而更有所改进发挥,此章乃孔子自言制作之意。否则时王之礼本所当遵,何为特言吾从周?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经典范文钱穆的经典语录(精选11篇)(钱穆说的话)(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