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卷五》原文及翻译(共10篇)(水经注原文)(8)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7-23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又往东流过荣阳县北,菠蔼渠在这里分出。

大禹堵塞了荣泽,开渠与淮水、泅水相通― 这就是《 水经》 ?所谓的菠蔼渠。汉平帝时,河水、汁水决堤,来不及修治,汁渠向东侵蚀,日积月累,愈来愈宽阔了,原来的聚落房舍都被淹没了。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 ) ?,建议治理饭渠,明帝于是引见乐浪王景,询问如何利用地形之便来治水。王景陈述了利弊,对答敏捷.明帝觉得他的意见很好,就赏赐他《 山海经》 、《 河渠书》 、《 ?禹贡图》 ?以及钱币布帛等物。以后调动了数十万兵卒来筑堤,下诏要王景和将作渴者王吴一起来治渠。所筑的堤防堰坝,从荣阳向东延至千乘海口,长达一千余里。王景测度地势,凿山开涧,防护险要的地方,把淤积堵塞处加以疏导,每十里设一座水门,可以互相调节水流,再也没有渗漏的弊病了。次年渠道修成,明帝亲自来巡察,下诏命令沿河诸郡国,依照西京老制度设置河堤官吏。王景自此以后就出了名,王吴和参加这一工作的人员薪傣也都提升一级。顺帝阳嘉年间(132 ?- 135 )又从沐口以东沿河叠石筑、成堤堰,与渠相通,都叫金堤。灵帝建宁年间(168 一172 ) ?,又增建石门,拦截渠口。水大时就开闸放水,水枯时关闸断流。河水又往东北流经卷县启亭北边。《 春秋左传》 说:文公七年(前620 ) , ?晋国赵盾与诸侯在息会盟。《 竹书纪年》 :晋出公十二年(前463 ) ,河水到息断流,就是这地方。河水又往东流经八激堤北边。汉安帝永初七年(113 ) ?,命令渴者太山于岑在石门以东八处堆积岩石,堆得像小山那么高,以阻挡波浪的冲击,称为八激堤。河水又往东流经卷县北边。晋、楚战争时,晋军争渡,竞相攀着船舷企图登船,船中被砍下的手指可以用手来捧。楚庄王祭祀河神,祝告得胜后回去,就是在这地方。河水又往东北流经赤岸固北边,一直往东北流去。

又往东北流过武德县东边,沁水从西北流来注人。

献帝延康元年(220 ) ,把武德县封给曹敏― ?即魏明帝,立为侯国。河水自武德县往东流到酸枣县西边,淮水在这里向东分支流出。汉代兴起后三十九年,到了孝文帝时,河水在酸枣县决口,往东冲垮了金堤,朝廷调动了大部队把溃决处堵住。所以班固说:文帝堵塞枣野,武帝作《 ?靓子歌》 ?。说的就是堵塞决口的事。今天此水已枯涸无水了。河水又往东北流,通称延津。石勒袭击刘暇,行军路线就经过这里。当时河水结冰,即将封冻,军队到时忽然融化,津渡畅通,石勒以为是神灵相助,所以称为灵昌津。从前澹台子羽带了价值千金的玉璧渡河,水神掀起巨浪,两条蛟龙从两边夹住他的船。子羽说:你可以好好地向我请求,却不能用暴力胁迫我屈服!于是他挥剑斩了蛟龙,蛟龙死了,波浪也平静了。于是子羽把璧投入河中,但一投下立即又跳了出来,如此接连三次。他就砸破了璧然后离去,表示并不吝惜。赵建武年间( ?335 ? 348 ) ?,在渡口建造浮桥,采石在河心筑墩,但石块不论大小,一投下去立即就随水漂走了,枉费了上百万人工,一整年还是筑不起来。石虎亲自来视察工程,沉璧于河中致祭,但第二天璧却被冲到沙洲上,水波把它激荡上岸,他就杀了匠人回去。河水又流经东燕县老城北边,这里有个渡口叫棘津,又称石济津,就是旧时的南津。《 ?春秋》 嘻公二十八年(632 ) ?:晋国要攻打曹国,而曹国却在卫国以东,因而向卫借路。但卫人不答应,只得返回再从南河过渡,就是这地方。晋国打陆浑,也是从这里渡河的。宋元嘉年间(424 一453 ?) ,派辅国将军萧斌率领宁朔将军王玄漠向北方进军,宣威将军垣护之以水军防守石济,就是这里。河水又东流,淇水注入;又往东流经遮害亭南边。《 汉书 沟恤志》 ?说:亭在淇水口东边十八里,有金堤,高一丈。从淇口以东,地势渐低,堤也渐高,到遮害亭时,堤高已有四五丈了。又有宿青口,是旧河道流入北方之处。河水又东流,右边经过滑台城北。城有三重,中央的小城叫滑台城,相传滑台人修筑此城,因此叫滑台城。此城也就是旧时郑国的凛延邑,下流有延津。《 ?春秋传》 ?说:孔惶被蒯馈所逐,在平阳以车载了伯娅,往延津而去。凛延南面的老城就是卫国的平阳亭,现在人们称渡口为延寿津。宋元嘉年间,右将军到彦之留下建威将军朱修之驻守此城,魏军南征,朱修之守节不降,他母亲十分忧愁。一天忽然心惊,竟流出乳汁来,她顿足捶胸嚎陶大哭,对一家人说:我老了,到这年纪本来不会再有奶了,现在忽然如此,我儿一定战死了!朱修之得不到援军,果然就在那天城陷阵亡了。此城即旧时东郡的治所。《 ?续汉书》 说:延熹九年(166 ) ,济阴、东郡、济北、平原一带河水变清了。襄楷呈上奏疏说:《 春秋》 没有河水变清的记载,但今天却有了这样的事。《 易乾凿度》 ?说:上天将有吉兆下降,河水就先变清。京房《 易传》 ?说:河水变清,天下太平。现在上天昭示反常的预兆,地上出现妖异,民间疫病流行,这三件事同时发生,河水才变清的。《 春秋》 ?中麟原不该出现而出现,孔子把这当作灾异记载下来。河是诸侯的象征,清是光明的征兆,难道这是预示诸侯有袭击京师的阴谋吗?次年桓帝死了,征召解读侯来做汉室的后嗣,这就是灵帝。建宁四年二月,河水又清了。

又往东北流过黎阳县南边,黎是侯国。《 诗 式微》 ?:黎侯寓于卫,可以说明。晋灼说:黎山在县南,河水流经县东。山上有碑,碑文说:黎阳县是按山名,并按地在水北而命名的。就是王莽的黎蒸。现在黎山东北的老城,就是黎阳县老城。山在城西,城依山为基,东边隔着河水。所以刘祯《 ?黎阳山赋》 ?说:南边屏蔽着黄河,左边掩护着坚城,青坛上举行祭祀,高碑颂扬神灵。从前慕容玄明从邺率领部属南迁于滑台,但没有船只渡河,于是打算据守黎阳。到了傍晚,流动的冰块封冻起来了,他们就连夜从冰上过河;次日,冰又化了。因而燕人就把这地方称为天桥津。东岸有一座老城,旁边有长河的天险。城周长二十里,戴延之把它称为途明垒。途明是石勒十八骑之一,城就是以此命名的。郭缘生说:这座城是袁绍时所筑。这些说法都不正确。我按《 ?竹书纪年》 ,梁惠成王十一年(前359 ) , ?郑厘侯派了许息前来献地,包括平邱、户墉、首垣等城,直到郑驰道,我国则取了积道与郑鹿,就是此城。现在城内有一座古台,还叫鹿鸣台,城又称鹿鸣城。王玄漠从滑台退往鹿鸣城,指的就是此城。渡头也照此命名,叫鹿鸣津,又称白马济。渡头东南有白马城,卫文公东迁,渡河在这里定都,所以渡头以白马取名。袁绍派颜良到白马去攻打东郡太守刘延,关羽为曹公杀了颜良来报效他,就是这地方。白马有韦乡、韦城,所以渡头也有韦津之名。《 ?史记》 说的攻下修武,渡过韦津,就是这里。从前河水在白马县南升涨溢出,与淮水、济水、黄沟相通,所以苏代游说燕王道:在白马决个水口,魏的黄城、济阳就完蛋了。《 ?竹书纪年》 :梁惠成王十二年(前358 ) ?,楚军决河,引水淹长垣城外。金堤筑成后,旧渠的水流就断了,但还是称为白马读。旧渠道往东流经鹿鸣城南,又往东北流经白马县凉城北边。《 曹旧传》 ?说:东郡白马县的神马亭,建筑坚固,层叠耸峙,南北二百步,东西五十步,看来就像一座山丘一样。人们耕耘垦地,从外面逐渐侵削进来,年长月久,就慢慢弄平了。正南有台阶可以上登,宽度容得下两辆车子。西南城边有神马寺,树木种得整整齐齐。这里西距白马津约二十来里,东南距白马县老城约五十里。想来也许这就是《 ?开山图》 所说的白马山了。山下常有白马成群行走,马群悲鸣时河水就会决口,奔跑时山就会崩塌。《 注》 ?说:山在郑北,原属郑地。这也不大清楚。刘澄之说:这里有白马塞,孟达走到上面时不觉哨然长叹。他对山川地理可谓太浅陋无知了。亭上从前设了凉城县,县治就在这里。白马读又往东南流经淮阳县,散流入淮水,并分流在各处与诸水汇合,水流往来可以相通。河水从渡头东北流经凉城县,北岸有般祠。《 ?孟氏记》 说:祠在河中,用石块堆成地基,河水高涨时,地基常与水面相平。戴氏《 西征记》 ?说:现在可以看到祠在东岸,在河边用石块砌成墙壁,屋宇极小,仅能容身罢了。看来似乎并无神灵之处,不像孟氏所记那样,恐怕是说得太过分了。河水又往东北流,从伍子青庙南流过。庙在北岸顿丘郡边界上,旁边是长河,庙前有碑,是魏青龙三年(235 ?)所立。河水又往东北流,就是长寿津。《 述征记》 说:凉城到长寿津六十里,河水旧道就从这里流出。《 汉书 沟恤志》 ?说:大河对中原危害特别严重,所以从积石开始疏导河水,经过龙门,疏通了两条渠道来引导大河的水流。这两条渠道一条是漂川,就是今天通水的那一条;另一条是北读,王莽时无水,所以民间把它叫王莽河。旧河道往东北通过戚城西。《 ?春秋》 :哀公二年(前493 ) ?,晋国赵鞍带领军队,在戚迎接卫太子蒯馈,夜里迷了路。阳虎说:沿着右边的河向南,一定会到达。戚,就是今天顿丘卫国县西边的戚亭,当时是卫国的河上邑。汉高帝十二年(前195 ?) ,把这地方封给将军李必,立为侯国。旧河道又通过繁阳县老城东边。《 史记》 ?:赵国将军廉颇,攻打魏国,夺取繁阳,就是此城。又往北通过阴安县老城西边。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 ) ?,把阴安封给卫不疑,立为侯国。旧河道又往东北通过乐昌县老城东边。按《 地理志》 ?,乐昌是东郡的属县。汉宣帝把乐昌封给王稚君,立为侯国。旧河道又往东北流过平邑外城西边。《 竹书纪年》 :晋烈公二年(前414 ) ,赵在平邑筑城。五年(前411 ?) ,田公子居思攻打邯郸,包围了平邑;九年(前407 ) ?,齐国田胖和邯郸韩举,在平邑打了一仗,邯郸军队败逃,俘虏了韩举,夺取了平邑和新城。又往东北流过元城县老城西北边,直到沙丘堰。《 史记》 ?说:魏武侯公子元的食邑就在这里,所以县也因而得名了。城东有五鹿墟,那一带有多处城墙塌陷。《 公羊传》 说:就是袭邑。《 说》 解释道:袭,就是陷落的意思。《 ?郡国志》 说:五鹿,就是旧时的沙鹿,有沙亭。周穆王的盛姬死了,穆王东行,把灵枢安置在五鹿,她的女儿叔挫到了这里哀思哭泣,就称为女挫之丘,是沙鹿的异名。《 ?春秋左传》 :嘻公十四年(前646 ) ?,沙鹿山崩。晋国太史占卜后说:阴凌驾于阳,土与火斗,所以发生了沙鹿的山崩。六百四十五年后,应当有圣女出世,难道就是齐田吗?后来王翁孺从济南迁往元城,到了这里,日月同时相对照临。王氏是舜的后代,属土;汉则属火。王禁生女儿君时,她母亲梦见月亮飞进怀中。君十八岁时,皇帝下诏书要她到太子宫中去,以后生了成帝,成为元帝的皇后。汉朝权旁落,接连四代都由元后临朝执,所以说火与土相斗争强。死后,大夫扬雄做了一篇祭文,说:太阴的精英,沙鹿的神灵,与汉室结了亲,许配给元帝,把成帝降生。献帝建安年间,袁绍与曹操在官渡互相对峙,袁绍逼迫大司农郑玄抱病随军,到这里就死了。从郡守以下,受过他教导的学生,披麻带孝送葬的多达千余人。郑玄注过《 ?五经》 、《 谴纬》 、《 侯》 、《 历》 、《 天文经》 ,流传于世上。所以范哗的《 赞》 ?词说:孔子的书虽已解释明白,汉朝的典章却从此中断。县城北边有沙丘堰。堰是截流用的。《 尚书 禹贡》 ?说:往北过降水。水不循水道流叫降,又叫溃。到了大陆泽,就向北方分成九条河流。《 风俗通》 说:河,就是散播。散播为九条河流,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禹贡》 ?:沈州的九条河流都疏通了。这里指的就是徒骇河、太史河、马颊河、覆釜河、胡苏河、简河、洁河、句盘河和扁津河。这些都是逆河。郑玄说:下端相汇合的称为逆河,就是说诸河相遇而汇合。顺着河水向下的流势加以疏导,引它通到河海里去。到了齐桓公称霸时,为了扩大耕地和住宅区,把诸河都堵塞了,合成一条。所以在堰坝以北,馆陶、廖陶、贝邱、赢、般、广川、信都、东光、河间乐成以东,城和耕地都在,而河流却大多消失了。汉时,大河在金堤决口,南北各地都受灾,讨论治河的人常常想寻觅九河的遗迹,重新开凿疏导,但却都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所以班固说:从这时到汉代,北方的八条河流都消失了。大河的旧水道从沙丘堰南边分支,屯氏河就在这里流出。大河旧水道往东北流经发干县老城西边,又转弯流经城北,这就是王莽的所谓敢循。汉武帝因大将军卫青打败右贤王的功绩,把这地方封给他儿子卫登,立为侯国。大河旧道又往东流经贝丘县老城南边。应肋说:《 ?左氏传》 载,齐襄公在贝丘田猎,指的就是这里。我按京相播和杜预都说贝丘在博昌,就是司马彪《 郡国志》 所说的贝中聚。应动的《 注》 ?对这一点是有点弄错了。大河旧水道又往东流经甘陵县老城南边,甘陵就是《 地理志》 ?所说的膺,王莽改名为膺治。汉安帝的父亲孝德皇做太子时被废默,降为王侯,就死在这里,葬在当地。安帝把他的陵尊称为甘陵,县也因陵而得名了。桓帝建和二年(148 ) ?,把清河改名为甘陵。这是周时的甘泉市地方。陵墓在旧河道北边,十分高大,虽曾被盗掘过,但还是像山一样,世人称为唐侯家;城则称为邑城,这都不对。从前南阳文叔良,建安年间当甘陵县皿,夜晚宿在水边,赵人兰襄托梦求他迁葬。次日文叔良沿着水滨去寻找,果然在水边找到一口棺材,约莫一半已淹在水中了。文叔良环顾身边的亲信和老下属说:如果我听别人在传这样的事,一定不会相信的。他就把棺材迁葬到别处,祭扫后才离去。大河旧水道又往东流经艾亭城南边,又往东流经平晋城南边。现在城中有座佛塔,高五层,顶上有金露盘,题着这些字样:赵建武八年(342 ?) ?,僧人龙和尚竺浮图澄,立德劝善,修建佛寺。塔已损坏,但露盘还在,闪闪发光。大河旧水道又往东北流经灵县老城南边,就是王莽的播亭。河水到了该县,又分出一条支流,就是鸣犊河。河水旧道又往东流经挪县老城东面。吕后四年(前184 ?) ?,因她父亲吕婴的功绩,把邮县封给他儿子吕佗,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善陆。大河旧道又往东流经平原县老城西边,往北穿过屯氏三读,往北流经绎幕县老城东北,往西流经平原郡扁县老城西边。《 ?地理志》 说:赢是渡口,王莽时叫河平亭,是古时有穷氏后界的封国。应肋说:高人姓僵,是咎蒜的后代。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 ) ?,把这地方封给建义将军朱枯,立为侯国。大河旧道又往北流过惰县老城东边,又往北流经安陵县西边,这里原是惰县的安陵乡。《 地理风俗记》 ?说:惰县以东四十里有安陵乡,是个旧县。又往东北流到东光县老城西边,往北与漳水汇合。一条水从大河旧道分支北流,即屯氏河,流经馆陶县东边,往东北流去。《 汉书 ?沟恤志》 ?说:自从堵塞了宣防宫的河口以后,大河又在北边的馆陶县决口,分出一支,就是屯氏河,宽度与深度都与大河差不多。成帝时大河在馆陶县和东郡的金堤决口,成帝派河堤渴者王延世去堵塞决口,三十六日新堤筑成,下诏把建始五年改元为河平元年(前28 ?) ,以王延世为光禄大夫,这条水就断流了。屯氏河旧道的水又往东北流,分出屯氏另〔 河。屯氏别河旧道又往东北流经信成县,分出了张甲河。按《 地理志》 ?,张甲河上口在信成县承接屯氏别河。张甲河旧道在广宗县往北横穿过清河,分为两条,左边一条流经广宗老城西边,又往北流经建始县老城东边。田融说:赵武帝十二年(346 ?) ?,设立硅兴郡,治所在广宗,又设建始、兴德等五县,隶属该郡。左边这穿水又往北从经城以东、缭城以西流过,又流经南宫县西边,往取注入绛读。右边一条往东北流经广宗县老城南边,又往东北流纪界城亭北边,又往东北流经长乐郡枣强县老城东边。长乐就是当时的信都,晋太康五年(284 ?)改为今名。又往东北流经广川县,与绛读水旧道汇合,又往东北流经广川县老城西边,又往东流经棘津亭南边。徐广说:棘津在广川。司马彪说:县北有棘津城,吕尚穷困时卖点心,可能就在这里。刘澄之说:谁郡部县东北有棘津亭,是个旧城,吕尚穷困时就住在这里。我按《 ?春秋左传》 :讨伐曹国,攻下棘,进入州来― 这里不叫棘津,没有津字。杜预《 春秋_. 释地》 ?又说:棘亭在部县东北,地名中也没有津字。不知道刘澄之是从哪里找到这个说法的。但天下以棘为名的地方多得很,总不能都认为就是棘津吧。又《 春秋》 ?:昭公十七年(前525 ) ,晋侯派荀吴率军从棘津涉水过河,在洛杀牛祭祀,于是就灭了陆浑。杜预《 释地》 没有记载这件事。服虔说:棘津就是孟津。徐广《 晋纪》 ?又说:石勒从葛破侵犯河北,在杭头袭击汲人向冰,从棘渡河。棘津在东郡、河内之间,田融认为就是石济的南津。虽然远古时代已很渺茫,当时情况久远难知,但从所留的零散记载中,也许还可以找到一些线索,沿途也留下一些或隐或显的遗迹,一方的地理情况也可以验证。司马迁说:吕望是东海高人,年老了却无人赏识他,于是以钓鱼来求见周文王。又说:吕望五十岁时在棘津卖点心,七十岁在朝歌宰牛,直到九十岁才当上了帝王的老师。皇甫士安说:他想到东海海边去隐居,听说文王很能尊敬优待有德望的老人,所以就到周去钓鱼,现在汲水城据说也有吕望隐居的地方。从东海直到鄂雍,追踪他的足迹,以棘津在赵、魏境内较为切近,把它放在宋境的谁郡,那就太远了。张甲旧河道又往东北流到惰县东边,与清河汇合。《 ?十三州志》 说:张甲河往东北流到惰县,注入清漳。屯氏别河又东流,分出一条支流,东经信成县老城南边,又往东南流经清阳县老城南边,清河郡北边― ?郡城是魏从清阳迁过来的。又往东北流经陵乡南边,又往东北流经东武城南边,又往东北流经东阳县老城南边。《 地理志》 ?说:王莽改名为青陵,流俗之辈称为高黎郭,是不对的。应动说:东武城东北三十里有阳乡,是旧时县址。又往东,水流分散,水道也就断绝了。屯氏别河又往东北流经清河郡南边,又往东北流经清河老城西边。汉高帝六年(前201 ?) ,把清河封给王吸,立为侯国。《 地理风俗记》 ?说:甘陵郡东南十七里有清河旧城,世人称为鹊城。又往东北流经绎幕县南边,分成两条:屯氏别河北支往东流经绎幕县老城南边,东流横穿过大河旧道,又往东北流经平原县,向北分出一条支流,到安陵县就断了。屯氏别河北支又往东北流经重平县旧城南边。应肋说:重合县西南八十里有重平乡,是旧时县址。又往东北流经重合县旧城南边,又往东北流经定县旧城南边。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 ?) ,把这地方封给齐孝王儿子刘越,立为侯国。《 地理风俗记》 ?饶安县东南三十里有定乡城,是个旧县址。屯氏别河北支又往东流入阳信县,现在已经无水了。又往东是咸河,往东北流经阳信县旧城北边,东流入海。按《 地理志)) ?,阳信县是渤海郡的属县。屯氏别河南支从平原东流穿过大河旧河道,又绕经平原县旧城北边,有支流向右分出,往东北流到安德县边界,往东流与商河汇合。屯氏别河南支又往东北流,在平原县边界,又有一条支流向右分出,到安德县就断了。屯氏别河南支上口在平原城北边承接大河,往东流出,也通称笃马河,就是《 ?地理志》 ?所说平原县的笃马河,往东北注入大海,流程五百六十里。笃马河往东北流经安德县老城西边,又往东北流经临齐城南边。先前东齐没有归服,大魏筑城防备,城就因此得名。水又转弯流经城东旧河道,河宽四十步,又往东北流经重丘县老城西边。《 ?春秋》 :襄公二十五年(前548 ?)秋,在重丘会盟,为了讨伐齐国。应肋说:安德县北五十里有重丘乡,是个旧县址。又往东北流经西平昌县旧城北边。北海郡有平昌县,所以这里加西字,叫西平昌县。汉宣帝元康元年(前65 ?) ,把该县封给王长君,立为侯国。旧渠分支往东流入般县,就是般河,是九河中的一支。《 后汉书》 ?说:公孙攒在般河打垮黄巾,就指此河。又东流,就是白鹿渊水,南北三百步,东西千余步,深三丈余。这条水冬天澄清,夏天变浊,静止不流。如果夏天洪水泛滥,水的深度达到五丈,方才流通,注入般河。又流经般县旧城北边― ?王莽改名为分明,往东流经乐陵县老城北边。《 地理志》 ?说:这是旧都尉治所。伏深、晏漠说:这是平原郡的一座城,现在分出另立为郡了。又往东北流经阳信县老城南边,往东北注入大海。屯氏河旧道从别河往东流经甘陵郡信乡县老城南边。《 ?地理志》 ?说:安帝时改名安平。应韵说:甘陵西北十七里有信乡,是个旧县址。屯氏河旧道又往东流经甘陵县老城北边,又往东流经灵县北边,又往东北流经挪县,与鸣犊河旧道汇合。鸣犊河上流在县南承接大河旧道。《 ?地理志》 ?说:河水从灵县分支流出,就是鸣犊河。往东北流经灵县东边,往东流入邮县,然后北流与屯氏读汇合。屯氏读又兼有鸣犊河之称。又往东流经邮县老城北边,往东北与大河旧道汇合,汇流处称为鸣犊口。《 ?十三州志》 说:鸣犊河往东北流,到惰县注入屯氏河,但经查核,这条河却不流到惰县。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经典范文《水经注·卷五》原文及翻译(共10篇)(水经注原文)(8)在线全文阅读。

《水经注·卷五》原文及翻译(共10篇)(水经注原文)(8).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fanwen/181961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