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罗西与亨里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他们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三组,前去10公里外的村庄。甲组的学生不知村庄有多远,只让他们跟着向导走。刚走两三公里,就有学生叫苦,走了一半路学生们就开始抱怨,情绪低落而且开始散乱,以至溃不成军。乙组的学生仅知道距离目的地有10公里,中途没有路牌。他们只跟向导走,走了多少,还剩多少一概不知。结果行走不到一半就有人叫苦不迭,速度也越来越慢。估计快要走到时,有一学生高喊“加油”,学生们才振作精神,加快速度。丙组的学生不仅知道距离目的地有10公里,而且途中设有路牌,上面写有里程,他们走了多少还剩多少路程心中有数。结果这组学生一路上精神饱满。当他们走疲劳时,一看路牌知道已经走了8公里,这时不但没人叫苦,反而有人带头唱歌来鼓劲。实验的最终结果当然显而易见,丙组最快,乙组次之,甲组最慢。
心理学家把这种按计划工作、目的明确、效率增高的现象叫定位速效法,细心的家长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孩子的学习也存在以上所说的现象。我们要使孩子学习进步,不妨按照丙组的方法试一试。
首先,要帮助孩子设置合适的奋斗目标。家长要在全面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帮助孩子确立合理的学习目标,使之能引起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这里必须请家长注意,目标一定要适中,过低了不能充分挖掘其潜力,过高了容易挫伤其积极性。目标设置得如同让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就可谓恰到好处了,但还要注意,既要有长远目标,也有短期的计划,使孩子有目标,按计划扎扎实实地学习。
其次,要帮助督促孩子执行学习计划。家长应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如早上几点起床,晚上几点睡觉。早上做什么、晚上做什么,在什么时间完成什么(或学习、或家务、或休息)任务等等。另外,家长要做到有布置有检查。
让孩子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每天让孩子上床入睡前想一想当天的学习情况,上午上了什么课,下午上了什么课,老师都讲了哪些内容,自己学会了没有。每天养成“过电影”的习惯,使孩子当天的学习任务当天完成,不允许欠帐。一欠帐就麻烦了。试想今天欠明天欠,帐摞帐,当他面对一大堆的学习问题时,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所以,一定要使孩子养成好习惯,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有收获。
第三,发现孩的进步要及时鼓励、表扬,使孩子不断增强自信心。当一个人看到自己的成绩时定会激发起反馈的动力,他一定会更加积极努力地去争取更大的成绩。为此,家长应注意经常给孩子以表扬,让孩子体会、感受到进步、成功的喜悦,不断引发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一是培养孩子兴趣,养成学习习惯。家长要千方百计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的学习兴趣,往往是从一个问题一门课程逐步扩展的。孩子对学习有了兴趣,家长就可乘势引导孩子树立学习观念,让孩子明白他的主业、他的责任就是学习。有了责任意识,这时再引导孩子养成学习的习惯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而然地会内化为孩子的学习自觉。没有“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学习习惯”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引导,家长一开始就劈头劈脑地要孩子“自觉”学习是很难奏效的。
二是启发孩子思考,掌握学习方法。与人鱼不如教人渔。孩子自觉了,学习就成了平常事,而且在学习时还会产生新的乐趣。帮助孩子解答学习中遇到的所有难题,这不是家长的责任,也不是家长力所能及的。而启发孩子思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帮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倒是家长应尽力而为的事。什么是良好的思维习惯?简言之,就是在学习时能思考,思考每个知识问题的三个方面——“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因为这种思考,能帮助孩子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勤于思考并且善于思考的孩子,就会逐步掌握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预习的、复习的、听课的、背记的、思考的、解题的、考试的等)方法。有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孩子的学习就游刃有余了。学习也不会成为孩子的难事了。
三是辅导帮助孩子,学会使用工具。学习是孩子的工作。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掌握一些学习工具。笔和尺是工具,各种字典词典也是工具,都有一个怎样使用的问题,会用善用,就能促进学习。现在还有电脑、电子教育软件等,这是更高级的学习工具,怎样使用要学习,怎样利用更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安排。家长在这方面,也要通过咨询学习,才能履行辅导帮助孩子掌握这些学习工具的职责。总之,孩子的学习涉及的内容实在太多。但仅从家庭教育规律来说,有一句话是一定要强调的,这就是——想要孩子好好学习,家长更要天天向上。
1.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帮助孩子设定一个近期目标,并与他一起制定一个学习计划来达到目标。在计划执行过程中,要时刻督促孩子,发现孩子的进步时,及时给予表扬。在孩子遇到困难时,鼓励他战胜困难,必要时给予适当帮助。
2. 必要的课前预习
督促孩子提前一天预习课文,认真阅读教材,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第二天听课的准备。在孩子认真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告诉他,如果有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语,可以自己查工具书。不明白的内容用铅笔划出来,准备课堂上听老师讲解。
3. 课上注意力要集中
要告诉孩子明确地记住重点和难点,基础知识、定义、定理要进行强制记忆,要掌握例题的解答步骤、方法。孩子不认真听讲,一般有根本听不懂、自制力差、缺乏学习兴趣三个原因,家长应针对其原因去解决。
家长可以事先与任课教师沟通,请老师在课堂上偶尔给孩子表现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还可以告诉孩子,即使在课堂上没有被提问,也可以自己在心里试答老师的问题,当老师评价其他同学的回答时,自己评价自己做得如何,肯定自己的优点,找到不足,进行自我激励。
4. 提高作业质量
做作业的要求是看清题,抄准题,理清思路,一次做对,认真检查。家长在检查作业后,发现错误,不宜直接告诉孩子哪儿错了,而应让孩子自己复查。
5. 及时纠正错题
给孩子一个专用的本子,孩子每次作业或考试出现错误,就让孩子在专用的本子上将题目抄下,按正确的方法重做一遍后,分析错误原因。
6. 做好读书笔记和摘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记下书名、作者;
②采摘生字、新词及佳句;
③记录方要人物和主要内容;
④在书上批注;
⑤列提纲;
⑥写读后感。
7. 学会使用工具书
对于小学和初中生来说,最主要的是学会查字典。要掌握多种查字法迅速、准确地从字典中查出生字词的能力,还要有联系上下文语言环境选择恰当的义项解释词语的能力。要具备这样能力,就必须要求学生勤查字典,并进而养成习惯。
8. 培养多种思维方式
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方法的培养,使孩子的思维能够灵活运转。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1、了解老师们的想法
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活动当中,例如到家长会去认识孩子的老师,咨询老师关于作业的策略后指导如何去支持孩子。
2、创造写作业的有利环境
确定孩子有一个完成作业的良好环境,把纸、胶水、剪刀和铅笔等工具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
3、规律安排学习时间
有一些孩子在下午吃完点心并玩耍一段时间后,学习的效率最高,有一些孩子更喜欢在吃完晚餐后再做作业。
4、帮助孩子制定计划
在作业很多或者有繁重的任务需要处理的时候,鼓励孩子把工作分为几个部分去管理。如果有需要,制定晚上的工作表。如果可能的话,每一个小时休息15分钟。
5、让孩子集中精神
远离电视、大声的音乐或者手机(偶尔给同学打个电话谈论学习任务是有益的。)
时鼓励法”来纠正这个方法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如首先了解一下孩子的作业量,心里估计一个完成的时间,然后征询孩子,如“语文40分钟能做完吗?数学30分钟能做完吗?如果在规定时间做完,给你贴上一个小星星,当达到5颗小星星的时候,爸爸会奖励一个你喜欢的东西或带你到xxx地方去玩。”通常情况下,孩子会乐意接受的。
若发现孩子写作业时有打野、不专心做的表现,只要不是太过分,就让他动一动好了,毕竟家里是一个歇息的地方,比学校要自由得多。如果孩子注意力太不集中,有拖拉的行为,大人可在旁边提醒一下,如“己经做了15分钟了,加油!小星星在等着你呢!”这时,孩子也许会集中精力继续做下去。
提醒家长注意的是,这种“限时鼓励法”是为了首先纠正孩子做作业施拉的坏习惯。他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作业写完就算达到了目的,要给予表扬,至于作业质量是否满意,是后一步的事。只要孩子有了一点点进步就要称赞,不能这样说:“虽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但写得不认真,还做错了几题,快去改改!”如果这样处理问题,不断不能纠正孩子做作业施拉的习惯,而且还打击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换一种方式:“你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了作业,这很好,爸爸首先给你贴上一个小星星,继续加油。只是这儿好象做得不对,你自己再去检查一下好吗?”我想,如果这样对待孩子,那么他一定会高兴接受的。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经典范文家长介绍孩子范文(集锦16篇)(家长介绍孩子范文300字六年级怎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