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哑巴不会说话,可他很勤劳,一年四季忙了田里的活,就在山上放牛,砍柴。小叔后娶的女人早上爱睡懒觉,每天哑巴起来后,发现大门没开,就去打门。小叔就吼他不该那么早。大约是初七那天,哑巴早上没叫门,小叔起床后发现他不在家,就想当然地以为哑巴去了妹妹家。因为以前哑巴也经常和小叔怄气,一气之下,牛也不放了,柴也不砍,就跑到妹妹家玩了。
这次又是这样,所以小叔也不急,到初九早上给两个妹妹打电话,让哑巴回家。谁知两个妹妹都说哑巴没去她们家,小妹妹家比较远,哑巴是不会去的。这下小叔慌了,跑来找我老爸。我老爸和叔叔劈头盖脸地骂他,就是说他不该把哑巴放在偏屋里睡。
早饭后,我们本房家族的人都来了。商量怎么去找哑巴。经过回放才知道,大年初一,村里人,有个邻居赢了钱,给了哑巴五元。或许是哑巴步行去妹妹家,在路上搭车,因为不会说话,被司机带到县城了。于是大家决定,所有的摩托车都出动,每个车上带一人,到县城有三条路,每条路上都派人去。还有几个邻居也自告奋勇加入摩托车队寻找。三个妹妹也都来了。这样还不行,我们本房家族的女儿嫁的地方都打了电话,让她们留意。那时我妹妹家还在开中巴车,也让她们沿途留意。
那一天全村的人都在为哑巴担心.摩托车队一回家,村里人就到我小叔家去打听.据寻找的人说,他们分成几个小组从不同的地方一路打听,最后在县城集合.然后这十几个人在县城进行地毯式搜索,在县城的大街小巷找.又有几个人跑到交警队,打听这几天是否有被车轧到的无名尸,交警说没有;他们又到殡仪馆打听有没有无名尸,还是没有.那至少说明哑巴目前还活着,总是万幸的.
晚饭后,村里人都到小叔家去了,商量第二天的活动安排.最后决定,第二天摩托车队继续到县城.我们住在县城东边,明天分别到县城的南边西边北边的乡镇寻找;再把哑巴的身份证拿去把照片复印一下,到电视台播寻人启事.现在最大的困难是哑巴的行踪.这哑巴虽然不会说话,还有一身傲骨:他从不吃别人的饭!并且还有个特点,他做事不分昼夜.一年四季,经常晚上八点才从山上下来.到妹妹家去也是不分昼夜,经常在月地里行走.他妹妹常常早上一开门,就见他坐在门口.这几天他在外迷路,一定又是不分昼夜地拼命赶路,岂不是越走越远?加上不吃饭,还不知饿倒在何处呢?
小叔急得哭了起来:这可怎么办?我妈临死时再三交代,要照顾好哑巴,我妈才死几年,我就把他弄丢了,我怎么对得起我妈呀?看的人见他一个大男人在嚎啕,又好笑又同情.
初十那天,一行人按计划出门寻找.中午在县城汇合.大妹跑到一群司机中打听:各位师傅,你们哪个在初七那天早上,从岭上带过一个哑巴到县城?其中有个叫小马的师傅一定以为人家要感谢他了,忙自告奋勇地回答:是我带的!当时他指手画脚地,我让他上车,到县城向他要钱,他只给了五块,我也就算了.
大妹妹一把揪住小马:你干的好事!我家哑巴一辈子没出过门,你把他带到县城来了,又不带他回家,到现在还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你马上给我找去!
倒霉的`小马被大妹妹押着去见寻找的人们,大家总算找到罪魁了,就你一言我一语地指责小马:明知道是哑巴就不该带来,他身上没钱,又不会说话,带到县城怎么办?说到最后,小马也深感自己有罪,就表示要帮着去找,于是大家跑去复印部打印了几叠寻人启事,在县城通往各乡镇的路口张贴;小马出钱,在县电视台滚动播出寻人启事.
正月十一,大家继续在县城寻找,哑巴的嫂子在家守电话.哑巴的小妹听说市里有个老人会掐课,就让小马开车到了市里,老人掐指一算,哑巴往东去了.不过有好人相助,活得好好的.我们这里往东去就是黄山方向,大家有的到东边的乡镇小村寻找,有的骑车往黄山方向寻找.当然丝毫线索也无.
回家后,哑巴的妹妹还不放心,又找了我们村里会掐课的人再掐,结果还是在东边.哑巴的嫂子娘家妈跑到牛王庙求签,结果是上上签,哑巴会回家的,所有这些,也不过是心理安慰而已.哑巴回家了才是硬道理.
接下来的几天,村里人也在帮着找,小叔一家觉得不过意,叫大家不要找了,他们家自己慢慢找.小马收了五元车费,花了四百多元后也不找了.小叔和他的妹妹妹夫们再细细打听,他的小妹夫开车,让认识的同行帮着留意.
过了元宵,大家都忙着砍柴准备采茶用.小叔见寻找无果,也渐渐放弃了,只是常常午夜梦回:一会说是哑巴在打门,一会说是电话响了,有线索了.
正月完了,大家都对找哑巴不抱希望.在二月初的一天,小叔突然接到小妹夫的电话:哑巴找到了!他高兴地从家里一路欢呼着到我家,告诉我老爸这天大的喜事,然后又去告诉我叔叔,一会全村都知道了.大家都互相转告,到下午,砍柴的人回家了,大家自然而然地跑到村口,像迎接凯旋的英雄一样等着哑巴归来.大家更好奇的是怎么找到的.
黄昏时分,开来一辆面包车,小妹夫妇下来后,又下来一个青年,最后是形容枯槁破衣烂衫的哑巴.小叔和哑巴一见面,双双都大哭起来.围观的人也落泪!另两个妹妹也来了,兄妹几个抱在一起哭啊!
小叔背着哑巴,在全村人的簇拥下回家.然后听小妹夫说端详:原来,小妹夫的一位同行开车在县城西边的乡镇装货,那天他经过一条岔道,偶一抬头,发现一个拄着棍子的乞丐在一条岔道上.这个司机曾经和小妹夫来过哑巴家,认识哑巴,正好知道哑巴失踪了.他见到乞丐,觉得有些面熟,就停了车,赶去一看,真的是哑巴!哑巴也认识他.见到他就哭起来.他赶紧带哑巴到一家小店,买了两桶方便面泡给他吃,买矿泉水给他喝.再打电话给小妹夫的.刚才下车的青年正是那个司机.
这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哑巴如何流浪,吃了多少苦,家人也许永远不会知道的.不过看他身上穿的旧呢子外套,还有一只搪瓷缸子,可以知道有很多好心人帮助过他.再看哑巴脚上的那双鞋子,是过年时小妹妹买给他的新运动鞋,如今底都磨穿了,可见哑巴一只在寻找回家的路.
小叔准备了两千元,是用来感谢提供线索的人的,现在他把这钱送给那个青年司机,那青年硬是没要.只收了他一条香烟.
回家的第二天,小叔请来医生,给哑巴挂了一瓶氨基酸补充营养.以前,哑巴也常常发火,小叔就打他.村里人说他:哑巴也可怜,他有自己的山,自己的田,又没吃你的!还给你做事!小叔就怒不可遏:我把他的山和田给你,让他去你家呆着,看你会不会打他?大约正如俗话说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自从哑巴失踪后回家,小叔再也不敢打他,而哑巴吃了一番苦后,也不敢在外面乱跑,连妹妹家都不去了,几年来一只老老实实地在家种田放牛。
哑巴狗散文
“哑巴狗,哑巴狗,一声不叫咬一口”。小时候,老家的大人小孩都对这句民谣耳熟能详,不时地响在耳边。
“哑巴狗”不是狗,指的是蒺藜,乡间常见的那种浑身带刺的植物。在我幼时生长的乡村,蒺藜这种植物及果实一年到头遍布于荒野,路边和农田,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见。在乡野芸芸草木中,蒺藜这种生灵似乎生来就是让人讨厌的,伴随它的往往只有咒骂声。
说起蒺藜只招人嫌弃,其实真的有失公允,因为蒺藜也有让人喜欢的时候,只是这种短暂的喜欢,早已被人们根深蒂固的厌恶感所淹没罢了。春天里,蒺藜的幼苗长得非常可爱,柔嫩的蔓枝儿匍匐在地面上,向四面八方自由舒展,蔓叶娇嫩翠绿,有点像马齿苋,散发着淡淡的青草味儿,花朵虽小,但花色嫩黄,每朵五个瓣儿,就像金色的小星星。春天里的每棵蒺藜,都能编织出一片闪耀着金色星星的绿色地毯,为春天的原野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不过,春天的蒺藜虽然可爱,换来的却不是赞美之声,而是杀身之祸,不仅牲畜随见随啃百吃不厌,孩子们割猪草、打兔食时,也总盯着蒺藜蔓,手拔锄铲尽收篮中。春天的'蒺藜嫩苗显得弱小可怜,毫无防卫手段,只能任人宰割,任牲畜糟蹋。
蒺藜终归是蒺藜,受欺凌的时间并不长。夏天一到,随着小花落地,隐藏其后的一颗颗带刺的果实便迅速膨大,面目狰狞,蒺藜藤蔓上如同挂满了布满尖刺的“狼牙棒”,从人见人欺的嫩苗变成人见人怕的刺头。这时的蒺藜蔓叶虽然仍是绿油油的,但牛羊见了只能干瞪眼,不敢下口也无从下口;人们见了更是唯恐避之不及,身体不敢触及,只能用锄头、铁锨等工具来对付。更可怕的是,蒺藜蔓虽然不难铲除,但成熟后的蒺藜果实极易掉落,且不易腐烂,在黄褐色的土壤表面隐藏潜伏,与土壤浑然一体,成为一颗颗悄然无声的“定时炸弹”,随时都会伤及到农人和动物。由于蒺藜扎人不眨眼不吭气,人们给它起了一个贴切形象的绰号:“哑巴狗”,并有了那句“哑巴狗,哑巴狗,一声不叫咬一口”的歌谣。
对蒺藜最发怵的,自然是乡村的孩子们,蒺藜成了他们亲近大自然的最大障碍。夏秋时节,是乡村田野最具诱惑力的时候,也是蒺藜最多最能“咬”人的时候。孩子们无论跟着大人下地干活,或结伴到野外玩耍,都要时时处处提防着蒺藜,不敢轻易赤着脚。夏天的雨后,一些长草的洼地里积满了雨水,有的甚至还出现小蝌蚪等,孩子们忍不住脱掉鞋子下到坑里玩水,时不时就会被水底下的蒺藜扎得呲牙咧嘴。脚下的蒺藜倒还好防,不脱鞋也就是了,更防不胜防的是隐藏在草丛中生长的蒺藜。孩子们拔菜、割草时一不留神,就会被蒺藜扎到手,轻者破皮,重者流血,大的孩子痛得直叫,小的孩子则被扎得直哭。大人们看到孩子手被扎得流血时,赶紧一边哄,一边从地上摄一小撮干土按在伤口上,然后轻声地念:“土爷爷,土妈妈,按上土,快长痂”,血立即就被止住了,孩子也会很快停止哭泣,似乎伤口已经不存在了。那时的乡村土壤干净,不管大人小孩,只要手上出现小伤口破皮流血,都喜欢顺手抓点儿干土来止血,从来没有伤口感染的事情发生。
由于整天在农田干活,大人们即使再小心,也会时常被隐藏的蒺藜扎到。有时生产队集体劳动时,被蒺藜扎到的叫声此起彼伏,被扎者的表现也是五花八门:如果老年人被扎到,因为早已司空见惯,连说都懒得说,一声不吭把蒺藜拿掉就是了,有的还把蒺藜用力按进深土里,避免旁人再被扎到。如果是小伙子或大姑娘被扎,拔掉蒺藜的同时都会大声咒骂几声,然后把蒺藜扔得远远的,好像这样才会解气。最有意思的是刚过门的新媳妇被扎到,随着一声尖叫,疼得新郎赶快跑过来,一手帮助媳妇拔蒺藜,一手抓着媳妇的手吹气,引来一阵笑声,长辈们则赶紧把头转向一边。
蒺藜的杀伤对象绝不仅仅限于人类。在乡村田野中,除了钉着铁掌的骡马外,其它牲畜、家畜都会成为蒺藜的受害者,只是不会说话,只能默默忍受痛苦。被蒺藜扎得最多的,自然是喜欢跟在人们身后的家犬。在野外,人们经常会看到狗用三条腿一跳一跳地走路,不用看,那条不敢落地的狗爪子上肯定是扎上了蒺藜。这时的狗,有的会用嘴用咬蒺藜,更多的则是边叫边寻求主人的帮助。看来“哑巴狗”的确名不虚传,连真狗碰到也无可奈何,只能败下阵来。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经典范文哑巴优美散文(合集10篇)(哑巴的段子)(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