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开采产生大量的弃土,弃渣,目前各个矿山基本未设置堆放场地或堆放场地有限,有的矿山废石(渣)堆在采场底板,形成不同规模的渣石堆,有的矿山分散堆在矿山周边,有的矿山矿渣沿沟随意堆放(照片14,15,16).
矿区南侧有一排水沟,地表水可自然排泄于排水沟.但由于矿渣堵塞,排水沟的排水能力有限.另外矿区部分底盘未往外倾斜,造成雨后底盘有积水,排水不畅.
总体看矿区自然生态环境较差,主要是采矿的废石(渣)量大,没有建设较大的堆放场地,即使有较小的堆置场,其周边也未建挡墙或栏石坝,随沟两侧堆放的废石(渣),遇暴雨时极易受到冲刷,被洪流冲垮而形成泥石流,其危害是难以估计的,事先必须高度重视做好防治工作,避免泥石流灾害发生.八,矿区土地综合利用现状
根据兰溪市有关规划,矿区所属范围为林地类型.矿区西部外侧有省级六洞山风景名胜区,为六洞山和地下长河重点保护区;而矿区西侧接让地带为六洞山风景区外围地带,重点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使之成为山青,水清,风景秀丽的地带.
矿区范围为林地,矿山的矿地定位为绿化,主要种草,种树,建成多级阶梯的与外围协调一致的矿山自然生态环境系统,融入林地整体景观.
矿区处于一山沟北侧,依据矿层空间展布特征,根据矿山开发利用方案设计,矿山边坡仍主要为多级阶梯的一面坡,与原矿山北山坡基本一致,矿山最终底板宽度也只有50~100m,与原山沟类似,因此,矿地的面积不大,还是以林地恢复为主,可兼修一条由双龙洞——地下长河观光游览可通车,步行的直通道路.
九,存在问题与建议
(一)矿区存在主要问题
1,矿产地质勘查方面的不足
矿区以往地质勘查工作程度较高,对矿层(体)空间分布,规模,产状,矿层数,厚度,矿石质量等已经查明或基本查明,为矿山建设和开采提供了资源保证.但是勘查工作是不同时期,按不同矿段独立布设的,勘查阶段不同,要求和控制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在已有的矿产资源勘查范围中间存在不同形态的"空档区",致使地质资料和资源储量由于"空档区"而不连续,不完整;矿区勘查阶段不一,例如白坑-西山寺矿段为详查,鸟窠岩,玲珑岩矿段为勘探,因此各矿段对地层划分总体上基本一致,但矿段东部与西部在地层划分上存在不一致的地方,求得的资源储量类别不相同;对矿层深部的控制程度不足,部分钻孔未揭穿矿层而达到底板;对矿体(层)顶板围岩和夹层综合利用问题研究不够.
2,原有矿山布局,开采方面存在的问题
矿区原有矿山布局不太合理.如矿山分割受行政域界限制,致使资源量分割及矿山边界线不规范,与原勘查线方位不一致,边界变化较大,没有考虑矿层整体完整性和合理利用性,资源储量分割一个范围,矿山开采许可证登记又一个范围,给矿山资源量核算和管理增加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有的矿山分割未划分到矿床的边界,有的矿山与矿山之间留有空白地段,浪费了不少资源量;有的矿山布局不合理,如鸟岗岩矿山范围过窄,开采难度增大,安全隐患增多;矿山在开采过程中采富弃贫或采易弃难现象普遍,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和采场不规范;各矿山均采用单面坡崩塌开采形式,形成高陡的开采边坡,不仅作业安全性存在较大隐患,而且采掘比愈后愈大,采矿难度也越大.
3,矿区环境与安全问题
矿区内各矿山废石(渣)堆放混乱,未设置合理的堆放场,地表浮土与矿渣没有分开堆放,在复垦时难以利用;大量的废石(渣)堆积在采场底板或矿山采场附近,部分易滑落到排水沟中造成水沟堵塞,遇暴雨洪水易产生泥石流,危害性极大;矿区东西长约4.5km,高差约230m,全面开采作业,矿区内西山寺村,鸟窠岩村还有少量人员和采矿人员居住,出入,采矿放炮,矿石运输等都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4,矿区剥采比问题.
本矿区含矿层埋藏较深,上复非矿层较厚,由于小溪流侵蚀作用,靠近沟边部位的矿层(体)被剥露出来,有的地段直接可采出矿石.随着开采进程,矿层上复的非矿层越来越厚,剥离量越来越大,将影响矿区的开采价值和经济效益.对上复顶板及夹层(石)的综合开发利用,是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考察报告集中开采区矿产资源与开发利用现状调研报告(11)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