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于矿区北缘山脊一带,为矿层顶板.据其岩性可分为四段.
1)燧石条带灰岩段(P1q1),为矿层顶板,岩性为燧石条带灰岩,灰色~深灰色,厚层状,块状构造,燧石呈黑色,以条带状沿层理分布为主,还有部分呈团块状,条带长一般1m左右,长者达几米,团块状者直径10公分左右,形状不规则,它凸出于石灰岩风化面分布,风化面呈碎裂状,坚硬,燧石率一般达30%,分布不均.多者可达50%以上.采样分析主要组分的平均含量:CaO35.82%;MgO0.65%;SiO234.20%.与下伏船山组呈整合接触.
2)硅质岩,泥岩和砂岩段(P1q2),矿区内岩性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硅质岩夹少量钙质泥岩,硅质岩.灰褐色风化后呈黄褐色,中层状.致密坚硬,厚度11~43.5m,总体上从西往东有变厚趋势.上部为泥岩,泥质粉砂岩和细砂岩互层,夹有燧石团块灰岩,泥灰岩,硅质岩等,灰绿色,灰黑色,薄~中层状,燧石团块灰岩,泥灰岩,硅质岩呈透镜状.厚度32~85m,变化较大.
3)含燧石团块灰岩,微晶灰岩段(P1q3):灰黑色,厚层状,夹白云质灰岩,硅质岩,含炭泥岩等.
4)含燧石团块微晶灰岩,硅质灰岩与硅泥质岩呈互层状产出(P1q4).
(5)第四系(Q4)
在矿区南侧地势低凹地段分布较广.岩性为黄褐色,浅红色粘土,亚粘土夹杂少量风化,半风化基岩碎块,厚度0~27.85m,变化较大.
总之,为统一矿区地层系统,以1993年的勘探报告(2001年的详查报告相同)划分的地层系统为基础,将矿区东部1986年勘探报告中C3c1段改为C3c,C3c2段下部层位改为P1q1,C3c2段上部层位和P1l层位归并为P1q2,而把P1q层位与西部P1q3相对应.
(二)构造
矿区地层呈单斜层状,总体走向近东西向,倾向330~360°,倾角35~60°,无论倾向和倾角总体上较稳定,没有大的变化.
断裂构造不发育,矿区南缘的F1断层规模较大,为一区域性断裂,纵贯矿区东西,并延伸出矿区以外.大部分被第四系覆盖,仅在鸟窠岩矿段断续出露,据0线东侧ZKF1钻孔揭露,破碎带最宽达20m,带内充填灰岩,砂岩碎块及粘土混杂物,带内岩溶很发育,该断裂倾向南,南盘(即上盘)上升之逆断层,断层面倾角78°(图2),由于断层作用,Ⅱ~Ⅵ线间黄龙组之砂页岩逆推于船山组下部灰岩之上;Ⅱ~0线间叶家塘组含砾石英砂岩几乎直接与船山组灰岩接触,两者只隔约5m宽的破碎带,0线以西,叶家塘组含砾石英砂岩逆推于黄龙组砂页岩之上.该断层走向上的位置从东往西离船山组石炭岩渐远,即Ⅱ线以东,断层从船山组下部灰岩中通过;Ⅱ~0线间,断层从船山组与黄龙组的分界处通过;0线以西,断层位置从黄龙组上部逐渐转到下部通过.因此,Ⅱ线以东断层对矿体有一定影响,Ⅱ线以西影响不大.矿区尚有近南北向平移断层,把矿层整体位移错开,因规模小,对矿层影响不大.
(三)岩浆岩
矿区只发现零星分布的安山玢岩(αμ)和霏细斑岩(Vπ),黄绿色或灰褐色,岩脉呈透镜状,细脉状,团块状.规模较小,长一般10m左右,宽1m,最长55m,宽达10m.主要集中在船山组的中下部,对矿层破坏不大.
(四)岩溶
矿区岩溶不发育,地表偶见溶沟,石芽等现象,矿层深部占孔未见溶洞.在F1断裂破碎带内,岩溶主要发育在鸟窠岩矿段Ⅰ线以东,尤其是Ⅳ~Ⅵ线一带之船山组下部的层位中,地表沿断裂破碎带发育有大片的石灰华,深部很少见及完整石灰岩,溶蚀现象普遍,往西钻孔中只见及几个小溶洞,直径0.4~3.03m,计算储量范围内仅在QZ106孔内有2个小溶洞,岩溶率为0.12%,按规范规定其储量不用校正.
三,矿体(层)地质
(一)矿体(层)特征
矿区含矿层为中石炭统黄龙组灰白色微晶灰岩夹白云质灰岩和上石炭统船山组灰,深灰色生物碎屑隐晶——微晶灰岩夹含白云质灰岩,含燧石团块灰岩.
含矿层呈单斜层状产出,产状较为稳定,倾向一般为330°~360°,局部略有变化,倾角一般30°~60°.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考察报告集中开采区矿产资源与开发利用现状调研报告(4)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