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就是狐狸与乌鸦的故事。乌鸦禁不住狐狸的花言巧语,最终失掉了口中的肉。现实中,我们也可能是那只乌鸦,嘴里衔着的肉呢,就是我们要坚持的真理尔尔,而狐狸的花言巧语或许就会威胁到我们口中的那块肉,也许是威逼利诱,也许会伤害自己的生命。但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要张开口,要咬紧口中的肉,坚持心中的真理。
我的一位同学曾这样构思过一幅场景:大海深处有一个小岛,岛上有许多居民,他们在我们的认知中全是精神病人,他们的社会法则也是不为我们这些正常人所接受的,譬如吃人肉尔尔。后来去了两个文明人,是因为海难最终漂到那个岛屿上的,他们是幸运的,但同时他们又是不幸的,他们必须面临两种选择,一是顺从那些精神病人,顺从那些不为文明人接受的法则,甚至是茹毛饮血的生活;二是坚守自己心中的那片净土,坚守真理,但是会面临死亡的威胁。事实上,一个选择在小岛上存活下来,做精神病人中的一员,而另一个继续坚持自己的真理。后来,那个坚持真理的人死了,而那个做精神病的人继续违心地活着。再后来,小岛被人们发现,小岛上的精神病人都被送到精神病院,包括那个违心的人,无论他怎么解释。人们又在岛上的一个山洞里发现了一本日记,是那个坚持真理的人留下的,后来,他被公认为岛的发现者。
事实上,只要坚持住自己的内心,坚守那片真理,无论生死,仍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人,而违心地去顺从不为人接受的教条理念,最终只会是走向灭亡,心灵上的灭亡。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风雨中”,坚持理念,死又何妨!
众所周知,中世纪的欧洲是非常灰暗的,而伟大的“日心说”理论创造者哥白尼恰恰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年代。当时的欧洲被教皇黑暗地统治着,教徒们为了维护教廷的神圣,且宣扬自己的理论,坚持“地心说”,反对一切敢于质疑的声音。颇具批判精神的哥白尼却敢于打破封建的枷锁,坚持真理,与教廷进行抗争,不管教廷的势力有多么强大,惩罚有多么残酷,仍不屈服,所以世界才会有今天正确的理念,才会有现在文明的发展。坚持心中的理念,或许会推动文明的进步,而一味的接受腐朽的理念只会导致世界的一片黑暗。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不畏权贵,任心中所想,心中所做,曾命高力士为其脱靴,杨国忠磨墨。而这两位又恰是玄宗身边的近臣。李白非但没有去巴结他们,反而戏辱他们,纵使丟官又何妨!李白坚持心中的那份豪爽,坚持自己,不为权贵、财富而违了自己的心,是世人的榜样。
坚守内心的信念,精神世界就会变得充盈富足;坚守思想的清纯,心灵的天空必定变得清澈透明。唯有坚守信念,不随波逐流,才能保持真正的自我,才能闪耀个性的光芒
近日以来,反反复复地读着徐迟译本——梭罗的《瓦尔登湖》,真的很感动……
早在一百多年前,梭罗用他朴素的文字,描绘出瓦尔登湖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他与孤独为伴,但并不消沉,他孩子般的纯真拥抱着大自然,用独特、睿智的思维,积极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定地维护着自然的古典生态。他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所以热情地讴歌着心中的女神——瓦尔登湖,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人心中应保留的一块圣地呢?
我确信那是一个睿智的老人。我知道他在瓦尔登湖独居时年纪并不大,即便死去时也称不上“老人”,但他却给我一种唯有老者方有的广博、沉稳和智慧的感觉。
关于对梭罗的印象,我是很矛盾的,他那么热烈地爱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绘着自然。我在认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时,脑中又时时会浮现出这样的一个身影:一个孤独的孩子,独自漫步湖边或徜徉林中,没有惊慌,也不显无助;看着那蓬勃华丽的生长着一切,内心充满着喜悦,似乎他也参与了创造,他也可以随之生长起来。那份自在自得让他俨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断不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远的孩子。
是的,他是自然的孩子,但这不是一个对世界的新奇叽叽喳喳叫嚷个不停的孩子。我常常惊诧于他的那份好奇与平静。他静静地打量着一切,不管是喧嚣的城市,还是静谧的山林。他静静地思考,思考着人类伟大的创造力,也思考他们唯我独尊的行径。他是人类的尊者。他以一颗安静而纯粹的心灵,以一颗高贵而智慧的头颅俯看着茫茫众生。他在工业革命初期便预见到了一两百年后的今天的现状。他关怀着人类,又蔑视着人类。他担心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随着人们功利目的下的发展而消逝,瓦尔登湖也将要成为记忆之湖。甚至记忆都会淡去,直至不复记忆。
以前,我一直热爱故乡农村的生活,甚至如今也经常梦回故里,也曾在春日的余晖下去乡间小路散步,观赏小草野花;冬日去山涧小溪,游览溪边枯黄的野草和朦胧的冰凌……尽管我生活素淡,在简单中体味着生命的纯粹,但尘世中凡俗事物依然可以令我焦头烂额;我喜欢山野,却不一定能够真正归隐田园。如今居住的小城,城市化建设日新月异,带给人们只是房价的居高不下与上班族急促的步伐、车水马龙的喧闹繁华,喜欢的乡间旷野早已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如今只有从心里保留着那份淡泊宁静的向往与追求,在阅读中体会那种安详静谧的意境……归根到底,一句话——生活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里的我们,无非是想保存着一种清野的梦幻慰安自己罢了。
梭罗的瓦尔登湖——穿越时空,散发出永久的魅力;它无疑是现代人的心灵家园;梭罗便具有了独一无二的气质和迥异于常人的伟大。
我想,我会经常光顾梭罗的瓦尔登湖——去感悟一百多年前睿智的思考者的坦诚与无欲……
迫使保尔不屈于生活,顽强走下去,永不放弃的力量,究竟是什么?一个声音回答:是信仰。
保尔与朱赫来的结识,在他心里播下革命的种子,这个种子生根发芽,决定了他一生的方向。朱赫来教保尔拳击,告诉他应该仇恨哪些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后来朱赫来被捕,保尔勇敢果断地救他,自己因此身陷囹圄。拷问的时候,保尔什么也不说,拒不开口的原因,他自己也不清楚,只模糊有种意念,我要做一个勇敢坚强的铁汉,像书里那些宁死不屈的英雄人物一样。这正是信仰的力量,它在困境中给人暗示,指引人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
很快,保尔成为一名真正的布尔什维克,投入战场。短短八年内,保尔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都靠自己顽强的意志撑了下来。他说:“纵然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设法活下去。要竭尽全力,让生活变得有益于人民。”让自己的生命有益于人民,这是保尔支撑自己活下去的唯一理由。
头部、脊椎的伤病,加之成年累月极度艰苦的工作,保尔的身体垮了。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被迫离队,内心极度绝望,动摇在生死抉择之间。他审视自己的一生,是否将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奉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最终,他战胜自我,决心以另一种方式为党奉献自己的力量。写作之路同样艰难,保尔辛苦写成的文稿还曾丢失,但他又开始第二次写稿,终于完成了<暴风雨中所诞生的>。
回顾保尔的一生,他从未背离自己的信仰,信仰如同一束光,指引着他人生的方向。
记得懿倬的青春格言中有这样一句:“有一条路,人烟稀少,寸步难行,为什么还要选择这条路呢?因为路的尽头,种着梦想。”
梦想如同满天的璀璨星光,闪烁着每个人最美的愿望。我们怎能割舍如此美妙的愿望,又怎能抑制内心狂热的渴望?
于是,学习不再是痛苦的事,我甘愿让它成为我生命中璀璨的星光,就像保尔对待革命的热情一样。
保尔为信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是成功的。
愿我们不辜负每一份青春与梦想——
面朝悲伤不绝望,面向命运不投降,用梦想燃烧光芒万丈;
面朝天空去流浪,面向大海去远航,追梦路上永远初心不忘!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心得体会初中必读书目《红岩》的读后感(整理18篇)(初中必读书目读后感)(4)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