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中医心得感悟(精选9篇)(中医心得体会范文800)(2)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08-24 本文由风止于林间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三、四大经典要联系读,反复读。这四部经典都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完善的。而《黄帝内经》是基础理论。而其他三部是临床理论。只有理解了《内经》经文的含义,才能更好的读懂《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而《温病条辨》可以说是伤寒论的完善,弥补了自仲景以来只有伤寒没有瘟病的遗憾。而该书也是采用《伤寒论》的格式所写,且采用三焦辨证是纵向的思路。而伤寒采用六经辩证是由表入里的横向思路,正如瑭之所言:“学者诚能合二书而细心体察,自无难识之证,虽不及内伤,而万病诊法,实不出此一纵一横之外。”

以上这几点,就是我读中医经典的体会,然而中医经典需要反复读,仔细读,乃至“渐能成诵”。而自与之相差甚远,所以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医师。

中医经典选读心得感悟5

中医古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总有让人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但是在这么多年的医书中,也有我们必须学习的,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可是现在很多人不重视经典的学习,认为经典学习已经过时,里面的文字意深难懂,千多年前的古书至今如宝收藏,但实际上,以《黄帝内经》为首的四大经典,还包括《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和“温病学”历来被奉为经典,能够被称为经典必经是经得起考验,大部分历代著名的医家,均能有效地帮助掌握中医理论。因此,中医本科课程中开始学习,使我重新认识了中医,中医古籍经典是一个中医生必读之作。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奠基之作,其丰富的理论至今还没有人能把它完全解析,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同时也是治未病等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其中针灸理论知识在今世界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它是一部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奇书,内容丰富,不仅涉及医学,而且涵盖了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文学、社会科学等。当时先进的各项科学成就。因此,要读懂《黄帝内经》要追溯秦汉历史背景。《伤寒杂病论》是奠定中医辩证论治体系的重要著作,其中的理法方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的基本理论,以六经伤寒,以脏腑论疾病,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和治疗的示范,它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其中刘河间依据《内经》有关“火”于“热”的病机条文,结合《伤寒》,首创“火热论”,世称“寒凉派”李东垣发挥《内经》“胃气”结合《难经》、《金匮》,提出“脾胃论”世称“补土派”,张子和发挥经文治责创立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金元时的学术,特色鲜明各自不同角度阐释经典,对明清及今后医家产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的一门独立学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大致可分为萌芽时期,成长时期,成熟时期,具有代表的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梦英四大温病学家的著作及学术成就,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预防思想和“三焦”辩证的独特思想。

通过四大经典的朗读,老师的讲解,给我的认知是:一,树立中医学习的信心,众所周知,中医教育其实并未能培养中医人才,由于各种因素如课程培养目标过于广阔,培养模式过于单一,未能培养扎实的辩证论治思维,不注重中医经典的学习,欠缺方法及中西医比较课程,学习混淆中西医概念等,经过老师在课堂上深入浅出的讲解,很多都是老师经验介验,特别是感受到了老师对中医经典的热爱和绝对的支持,使自己受到感染,树立坚定的信心。二,培养自身辩证论治思维是理论核心所在。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已奠定了中医的辩证论治体系及发展出各种中医的辩证方法,现在学习经典就是要学好这些理论,培养这种思维,而真正的中医理论部分就是四大经典,因此,背诵原文理解是学习经典的前提。三,熟读诵读经典更要在实践中运用经典,在课堂上,老师很多次不厌其烦的要求我们背诵条文,可是我们都没有注重,总是对经典的学习以理解为主,看着老师随口而出的经典条文,所述的医案病例,两者结合如一,真的感觉惭愧,想在临床看病时候就想经典。可是头脑一片空白,不知从何下手,看不出个所以然,条文的熟记更重要是在实践中去运用才会有所获,也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中医经典选读心得感悟5

自上《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以来,各门中医课的老师都在不断的提起《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这四部经典著作。皆谓:“此乃中医工作者必读之书。”更有甚者,将其称为天外来物。然而在我所就读的保山中医专却并未开设这些课程。对这些经典,我们只能敬而远之。后来在假期返校期间,途径楚雄新华书店,偶遇《扶阳论坛2》一书,并将其买下。此书对我的帮助非常大,正是这本书,使我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我读到吴荣祖教授的《观其脉证辨识阳虚》一文中“读经典,做临床,突出中医特色”时,我才真正认识到读中医经典的重要性。于是到图书馆翻阅《伤寒论》,但看了几遍后,觉得脑海空空,无法理解。在网上又偶然发现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又将其下载后认真听,愈听愈有兴趣,愈有兴趣就愈喜欢,而后有购买《伤寒论讲稿》来细读。

在四大经典中,我比较熟悉《伤寒论》,所以我主要写读《伤寒论》后的体会。我认为有几点是很重要的:

一、要注意其中出现的“反”字。对于这个“反”字,要分析此条文出现的病机和临床症状,以及可能出现而又被仲景所省略掉的病机和临床症状,更要认真分析出现“反??”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等。例如原文14条中的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太阳病,出现项背强几几,多因感受寒邪较重,因寒性凝滞,使人体气血津液凝结,阻滞经脉而疼痛。又因寒性收引,使人体经脉、腠理收引而挛急,从而出现项背强几几,因感受寒邪较多,属太阳伤寒表实证,当无汗,但此条文中却见到有汗出的情况,所以用“反”字。本证中由原文“反汗出恶风”可知,本证属风邪在经,经气不利,所以用桂枝加葛根汤,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兼以舒经脉、升津液。也有注家解释,“反”字属衍文,宜删。而我更同意前一种说法。

二、要注意前后联系对比。因很多条文中症状或病机非常相似,而又有所不同,所以需要前后对比。因《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此时因战乱、天灾造成书本的不全,以及传抄中不可避免的错误,造成书中条文顺序错乱及字的错误,所以需要前后联系对比。例如桂枝加葛根汤证要与葛根汤证对比,两证兼有项背强几几,但桂枝加葛根汤证中有“反汗出恶风”,所以需要用个桂枝加葛根汤治疗,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加葛根升津液舒经络。葛根汤证中,因有“无汗恶风”可知,本证属寒邪侵袭太阳经脉所致,而用葛根汤发汗散寒,升津舒经。在这两个条文中还要对比桂枝加葛根汤与葛根汤。两方在原文中组成是一样的,但根据各自的病机以及宋朝大臣林亿的按语:“臣亿等谨按,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尔。”可知桂枝加葛根汤中的麻黄可能是由传抄错误造成的。但现代注家都没有将其删去,是因要保持古迹的原貌。所以在读经典中要注意前后联系对比。

三、四大经典要联系读,反复读。这四部经典都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完善的。而《黄帝内经》是基础理论。而其他三部是临床理论。只有理解了《内经》经文的含义,才能更好的读懂《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而《温病条辨》可以说是伤寒论的完善,弥补了自仲景以来只有伤寒没有瘟病的遗憾。而该书也是采用《伤寒论》的格式所写,且采用三焦辨证是纵向的思路。而伤寒采用六经辩证是由表入里的横向思路,正如瑭之所言:“学者诚能合二书而细心体察,自无难识之证,虽不及内伤,而万病诊法,实不出此一纵一横之外。”

以上这几点,就是我读中医经典的体会,然而中医经典需要反复读,仔细读,乃至“渐能成诵”。而自与之相差甚远,所以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医师。

篇3:中医经典选读心得感悟

经典为什么要改成选修?甚至很多人干脆主张取消经典。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认为现在不是有《中基》教材吗?《中基》不就是从《内经》里来的?而且较《内经》更清楚、更明白。所以,《中基》为什么不可以取代《内经》呢?应该完全可以。《中基》取材于《内经》,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中基》能否真正涵盖《内经》?进而取代之呢?我们想举两个例子来说明。第一个是病机,病机这个概念是中医一个很关键性的概念,它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综观《内经》全篇,就是这一章讨论这个问题。这样一个问题放在“至真要”里来讨论,已足见它的重要性。与之相对应,在《中基》里,病机亦立了专门的章节,而且在章节下罗列了许多内容。可是你看完这整个章节后,你就会感到这是在挂羊头卖狗肉。为什么呢?因为真正的《内经》中的病机,它只字不提。用《内经》的病机做名,可实际上《内经》中那么丰富的病机内容却不提,这个差别大家可以自己去感受,此其一也。另外,就是《中基》对病机这个概念的解释。这里我们引用它的原文:“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病机能不能作机理讲?这个差距有多大?我们可以从文字上去考究。病,这里当然可以作疾病讲,当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有关,但是,“机”作什么讲呢?机是不是机理?我们翻《说文》、翻《康熙》,都看不到这样的解释。机的原义我们可以从说文那里看到:“主发谓之机。”箭在弦上要发出去,必须拨动这个机。其他任何事情都是这样,都有一个机,只有触动这个机,事情才会发生,不触动这个机,其他的条件再多,也没办法引发事件。机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它是事情发生的最关键因素。它是点,不是面。可是触动这个点,就能带动面。所以,病机就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最关键因素,这个关键与机理显然不是一码事。这就让我们看出了《中基》与《内经》的不同,《中基》有些时候很难说明《内经》。这是第一个例子。

第二个是“肺主气,肺主治节”。我们首先来看“肺主气”,在《中基》里,这个气指的是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肺所主的这个气究竟是不是指的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呢?从《内经》里我们知道,肺主气实际上说的是“肺者,气之本”,这段经文出自《素问六节藏象论》里。《六节藏象论》在讲说肺的这一重要功能前,首先探讨了气的概念。让我们来看一段黄帝与岐伯的对话,黄帝问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帝曰:请遂闻之。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上面这段对话是很关键的对话,但也不失幽默。黄帝说我很想知道气这个概念是说的什么,请夫子给我发蒙解惑,好让我清楚它。可这一问触到了岐伯的难处,这个问题本来不应该轻易说出来,这是“上帝所秘”的东西,是先师单传下来的,可是碰到黄帝老子问起来,又不能不回答。没办法,只好如实言之。什么是气呢?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也就是十五天,这个十五天的周期就叫做气。大家算一算一年有多少个“气”呢?一年有二十四个气。原来这个气指的就是节气。这不很简单吗?现在读小学都能背二十四气歌,翻翻日历我们也知道,2月 4号立春,再过十五天就是雨水,再过十五天就是惊蛰,似乎没什么稀奇。可是大家想一想,在当时这可是一个要命的问题,你如果知道了它,老天的奥秘你就知道了,天地变化的节律你就知道了。所以,这不是一个小问题。中医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整体观念,天人合一。天人怎么合一呢?说白了就是天地在变化,人也要跟着变化,这个变化的节律要能够同步。从上面这个气的概念中,我们知道了天地变化的基本节律就是气,也就是十五天一个变化,十五天一个变化。在这个节律上,人也要有一个类似的同步变化,这个变化跟上了,天人就合一了。那么,在人体内,具体是哪个部门负责这个基本节律层次上的天人同步变化呢?就是肺。所以,肺者,气之本,说的是这么一件事。这个气与呼吸之气,与一身之气又有什么关联呢?显然没有什么大的关联。

再一个就是“肺主治节”,《中基》里把这个“治节”说成“治理和调节”,这个差距似乎就更大了。什么是治节呢?治节这个概念出于《素问灵兰秘典论》,它与后面的气之本是相呼应的。我们前面讲的这个三候为一气,实际还是一个笼统的称呼,细分起来,一个月的两个气,一个叫节气,一个叫中气。所以,统称为二十四节气。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了节与气实际上是非常相近的概念。治节当然是治的这个“节”,怎么会扯到治理和调节的问题?即便它是调节,调节什么呢?有关上面的“肺主气”、“肺主治节”,我们还可以从其他一些方面来思考。肺处胸中,其外包以肋骨,大家数一数,肋骨有多少根呢?左十二,右十二,一共是二十四根,正好是二十四节气这个数,这是巧合还是必然呢?是一年先有二十四节气变化,还是先有二十四根肋骨呢?大家可以思考这个问题。另外,节与关节也有关联,我们先看一看人的四肢大关节一共有多少?一共有十二个,每一个关节由两个关节面组成,合起来还是二十四个面,这里一个面与节气相应,一个面与中气相应。四肢应四时,每一肢有六个关节面,正好应“六气为一时”。关节与节气相关,与天气变化有关,这是平常老百姓都知道的。我们可以问一问周围上年纪的人,特别是一些关节有毛病的人,她们对天气变化的敏感程度往往超过气象仪器。气象预报说有雨,她可以说没雨,结果真的就没雨。她为什么敢这样断言呢?因为她的关节有反应,这个反应与天气的变化是十分相符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把关节看做是人体对天气变化的一个感应器。而这个感应器是由肺来掌管的。弄清了肺与节气的这层关系,肺的意义也起了根本的变化。天人相应,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就落实在这个“肺主气”、“肺主治节”上面。但是,我们看一看《中基》,却根本没有谈到这方面的问题,如果现在就急着用《中基》来取代《内经》,大家想一想会是一个什么结局?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心得体会关于读中医心得感悟(精选9篇)(中医心得体会范文800)(2)在线全文阅读。

关于读中医心得感悟(精选9篇)(中医心得体会范文800)(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gongzuo/182003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