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人类需要的,就是勇敢,就是实施。既然知道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就要克服自己的软弱,勇敢的去做,不要蜷缩在小角落里,用编造的借口欺骗别人、欺骗自己,所以,与其在这部影片里寻找人类灵魂的黑暗,不如在这里肯定人类心灵的进步,毕竟,人的原始是无道德的而不是文明发达的不是么?但是肯定进步并不意味着肯定这种行为,我们要看到的,是人类的脆弱,软弱,我们要做的,是信念上的坚持,是让自己更加坚强,这样,人类才真的有希望,不是么?
《罗生门》观后感(二):软弱与欲望
小教083? 周燕玲? 0811011092
在老师介绍《罗生门》这部电影之前,说实话,我只听过罗志祥的那张同名专辑《罗生门》,当时大致知道“罗生门”就是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说谎的意思。今天在课上观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对于“罗生门”的理解更深刻了。
黑泽明的《罗生门》,1950年的片子。黑白,粗糙,淳朴。赤裸裸地将人性中的软弱和谎言展示在人们面前。
强盗、武士、女人、樵夫因为各自出发点的不同,将本来简单的一个事件解释的十分复杂。对于四个人在同一件事情上作出的各自不同的表述我就不多加赘述了,影片结束后我就一直在思考:导致四个人各执一词的原因是什么?他们为什么都要撒谎?
“人们太脆弱了所以才撒谎……在大多数时间里我们甚至不能对自己诚实”路人和行僧说的话句句在理。各执一词的.真正原因,就是那句“有软弱的地方就有谎言。”
强盗想要表现自己即使杀人也要有的磊落气概,女人企图掩饰自己并不贞烈的事实和挑唆两个男人决斗致使自己丈夫死于非命的真相,武士即使是借巫婆的口也意图掩盖自己的懦弱和无能,而樵夫迟迟不愿说出真相,只是想隐瞒自己偷偷拿走了短刀。人性就是这样阴暗而赤裸地呈现出来,各执一词不如说是各取所“需”――各自所需要掩饰的软弱。
回过头来,有软弱的地方就有欺骗固然是对。然而,软弱从何而来?再追溯回去,强盗在第一次讲述他所编排的说词时,便说了这样一句话:“仅仅是一阵微风。如果没有那阵微风,也许那个男人就不会死”.是的,就是那阵风。撩起了马背上女人的面纱,吹起了她轻柔的裙摆。随即他看见了她洁白的脚踝,她面纱下纯美的容颜。于是一切发生。仅仅是一阵微风,吹起了他内心最根本最原始的欲望。
武士有贪欲。如果不是有贪欲,即使强盗骗称有很多有价值的剑和镜子,武士也应该不为所动才对,但是他没有,因为贪,他被设计绑起来。而后面对被奸污的妻子,他自觉没有脸面继续活下去,从而选择自杀。这在日本传统文化当中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就是所谓的“士可杀,不可辱”.而强盗被抓后完全交代了他杀死武士的过程,没有一点忏悔,几乎是出于一种炫耀的神情,这是征服所带来的快感。本应该是局外人的樵夫,更有其完全的私欲。他完整看到了事件的经过,但是他报官时的说法与作证时的说法完全偏离了事件的本来面目,这是为什么呢,还是因为私欲,因为他拿了那把镶着珍珠的匕首,为了让自己逃脱谴责,他选择了说谎。于是就有了在狂风暴雨的破败的罗生门下,行僧感叹这种不信任和谎言,比疾病、饥饿、战争等更为可怕,以至于让他几乎丧失了对人类的希望。行僧是宗教的代表,宗教应该教人相善,如果说连宗教都无力维护人性善恶,那这个世界会有多么可怕?路人说人性本来就是恶的,这让行僧和樵夫不能接受,但是在他们对往事的追叙中,似乎隐约印证了这个观点。
纯然是欲望,造就了每个人内心的软弱,并且构筑了每个人利用谎言企图展现的幻像。人心最深的地方,埋藏了多少阴暗而不可告人的秘密。幽暗破旧的罗生门下,鬼魂都觉得害怕的地方,却在柔和的阳光下真相大白。
故事的结尾,罗生门下被遗弃的小孩,哭声惨烈。路人抢夺了孩子的包裹,完全表现了恶的一面,樵夫出于善心予以制止,却被路人恶言相责,在路人说出匕首被樵夫偷拿的猜想后,樵夫完全呆了,不敢再出面制止,这就是私欲造成的软弱。不过影片的结尾还是值得我们高兴的,最终樵夫还是良心发现,决定收养弃婴,此刻雨停了,太阳出来了,这说明在经历挣扎后,世界还是出现了美好的一面,是非善恶一线之隔,人性还是有可能弃恶从善的,这是一种新生,一种希望。
《罗生门》观后感(三)
经济1C? 969034? 蔡依蓉
随着年纪的增长,渐渐发现到社会上各角落的人心险恶,就算是再正直的君子,还是会拥有不为人知的黑暗面。这样说来的话,这世上不就没有可以相信的人了?其实不尽然,好人总是比坏人多的,只要自己心存善念,相信“四面体有六个面,看你要看哪一面”,心境一转,处境也会跟着改变。好人心安的活在世上总比坏人心惊胆跳的每天过活好吧!至少我现在是这样认为。
影片中每个角色都各说各话,因各自处境的不同,在接受审问时只能说出对自己有利的证词。对!这就是人性的缺点,人性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迁而改变,如同古代亡夫的女子必须守寡多年,然而得到的只是贞洁牌坊一座和死后的好名声;而现在女生自主权上涨,不少女生都劈腿同时跟很多个男生交往,有谁能说这是错的呢?古代女性听了应该会愤愤不平的从水泥地上钻出来吧!因为每个时代的价值观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当然也大相迳庭。
在此片中也探讨到人们爱逃避现实的问题,强盗和武士逃避了自己的懦弱胆怯、武士之妻回避了自己没人要的窘境、樵夫则掩饰自己偷了短刀。最重要的是,他们全都逃避了“诚实”.善意的谎言有时候是好的,一旦说过头就变成真正的谎话,不再使人相信了!正视自己所遇上的难题,一开始看似不知从何下手,但真正着手后,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世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不相信自己能解决问题的人,“面对现实”正是人们应当立即面对的难题,眼睛之所以长在现在的位置就是要让我们向前看勇於正视问题的,譬如当人们走在路上看到前方有个窟窿:很多人就是选择绕过去,而这些人很有可能就会在下一次经过时一不小心跌入坑内;然而有公德心的人就会把窟窿填补起来,不再让自己和其他人受伤。 从这个例子中知道假使问题一直搁置在旁不去解决,只会让自己压力越来越大,等到问题严重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时,才再说:“早知道我就…”让自己懊恼的话。一点意义也没有,倒不如在事情一开始就认真的处理,解决一件事得到的不只是心安,更重要的是那份责任感已经扎扎实实的呈现在大家眼前了。
“罗生门”一词的意思是形容各说各话,无法轻易厘清的事实。当事情发生,有谁能完全得知上一秒钟是谁犯了错,我想只有做错事的人最清楚吧!死不承认最容易发生在犯错的人身上,他们只会用谎话来掩饰过错,一再的用谎圆谎,最后落入万劫不复的罪恶深渊。其实在樵夫接受审问时,就可以找出谁是杀害武士的犯人了,但是因为樵夫一时的贪念,掩盖了整件事的经过,为了一把值钱的短刀就可以舍弃人性,“人心隔肚皮”人心是世上最难理解的东西,岁月的历练、长辈的提醒都能使我们更了解人性。
这几天,我深入了解了 《罗生门》, 感慨颇深。小说用每个角色的自述来描述整个故事情节,真实中穿插着谎言,谎言中穿插着真实,真真假假,让读者陷入迷茫之中。
小说中樵夫,云游僧人,捕快,老妪,多襄丸,女人乃至亡灵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讲述看到和想象的事实,并且是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这就导致了所有人的描述都南辕北辙,越发离奇。叙述者越多,我们离真实越远。 这使得读者已经完全不知道站在什么角度思考事件之真伪。
相比之下小说写得更绝望,最后写道“一只看不见的手,偷偷拔掉我胸口的短刀,我再次口吐鲜血。之后,我永远的陷入这黑暗的深渊之中……”。小说戛然而止,人性之丑恶造就的黑暗世界笼罩在茫茫人生之中,让人看了觉得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罗生门,实在不只是一个残败的佛寺山门,而是小说中的命运之门,引导人走进黑暗的灵魂之门。
而黑泽明的电影相比于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可能要柔和一些,因为在电影结尾我们看到“杂工走了,深受触动的樵夫收养了婴儿,行脚僧感动地说:“亏得你,我还是可以相信人了。”谈论完毕,雨过天晴。影片结尾,樵夫抱着婴孩往夕阳深处走去。”这就是黑泽明给予我们的希望,乌云背后的一丝金边,他叫我们还有向前看的希望,希望不灭,人生才有走下去的可能。
无论电影也好小说也好,其实都体现的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坏人和绝对的好人,只有自私的站在自己立场的人。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世界的,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比如有的人在公交车上会让座,可是在高速上堵车时会占用应急车道;有的人高呼爱国的口号,可是只敢打砸自己国人的私家车……你能说他们是坏人吗?亦或是好人?
樵夫虽然是好人,他说的话有百分之九十九是可信的,但是还有百分之一呢?那就是在武士死后樵夫把武士的刀偷走了,而樵夫说的时候把自己偷了小刀的事情省略了 ,就像黑泽明自己说的一样:“人对于自己的事不会实话实说,说自己的事的时候,不可能不加虚饰。……甚至可以这么说:人就算死了也不会放弃虚饰,可见人的罪孽如何之深。”
当我们孩子做某件事情没有达到家长预期的目的的时候,我们也会根据事情的轻重程度编造谎言,目的是为了在父母的心里营造我们优秀的形象,从而逃避父母的责难和对我们失去希望。比如考试分数没有达到均分,我会说高分的没几个人,不及格的还有很多;比如说参加比赛没有拿到名次,我会说我们班全军覆没……有时候说着说着就好像真的一样了,慢慢就改变了事实。
真相是,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事实,没有真实。人人面前竖立着“罗生门”,关键看你能不能走出去!
黑泽明的片子之前仅看过《影子武士》和部分的《七武士》,可是当初不习惯他的风格,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前几日,朋友推荐《罗生门》,看完之后,远超过我的期望。
《罗生门》介绍的是一个杀人犯的案子,由当事者和见证人分别讲述,但每一段叙述都各有出路。这都是由于人性的劣根性,为了自己利益一方,强行把真相隐藏,篡改,使得事实变得更曲折和模糊。尤其当看到真砂请求污辱了她的强盗杀了自己的丈夫道出的理由使我很吃惊,首先无法理解她的道德标准,她的荒谬的道德标准站在了伤害过她的劫匪一边,她既不尊重自己的合法丈夫,更没有起码的自尊心;其次,怎么能做出如此残忍的决定,她到底将丈夫置于何种位置,将劫匪尤其是自己置于何种位置?或者讲每个人都是卑践的,每个人在他人眼里都是卑践的,人与人之间奇怪的偶然的联系在一起,然而转瞬又恢复了冷酷、仇视的本来面貌,所以,在片首,两个局外人总是反复道“这太可怕了,太可怕了”。黑泽明的这部成功的描述人性的片子得益于芥川龙之芥的好手笔,但是这部电影在拍摄技巧上也颇为成功。
它不拘于传统,四个人在衙门接受调查,并不存在审讯人及相关的府吏等等,只一个敞开的院子,四个人轮流跪在地上自问自答似的串连起一个故事,它省去许多似乎看起来很重要的布景,然而,在黑泽明的电影里明显的可以看到,他主旨不在于怎样的一个故事,而是人本身,是每一个人的人性本身,极近的镜头放大一个人的奇怪的内心世界。所以,它非传统的叙事,而更类似于在自言自语一些关于哲学的问题。
总是来讲,《罗生门》是一部比较完美的电影,最欣赏的一点,毫无废话,也没有多余的细节,但是故事过于简单,观点也太明显,但是远不像《影子武士》和《七武士》看起来那么压抑。
另外,我有点奇怪的是,真砂怎么没有眉毛?还是那个时代女人流行把眉毛剃光?
在这之前,我也曾略读过一些芥川龙之介的书,孙老师也给我们讲过一些他的书,其中,就包括他的这部《罗生门》。在孙老师的课上,也让我们讨论过这部小说,当时也是略略谈了一些。记得很清楚,当时我也谈到了人性的问题,但被老师扼杀了,他说范围太广,太大,再详细一点。也是,人性这个问题,历来多少骚人墨客都谈论过,结果也是不了了之,没有谈出来个所以然来。想想也是,文人墨客都没有谈论出来的问题,有岂是汝等小辈所谈的。
今天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张老师也让我们写影评,虽然影片和小说稍微有点不同,但基本意思还是差不多的。我就在人性以利己主义为中心略谈一下这个问题吧,希望大家能够凉解!
在当今社会主义下,虽然不完全是物欲横流的,但利己主义则是遍地开花,到处都可以找到它生长的土壤。影片《罗生门》中的人物,无论是柴夫,猎人,武士,妇人,和尚……其中的三人在描述一起凶杀案的时候都在说慌,而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影片中似乎给我们呈现的都是比较自私自利的人,让我们感到人性的丑恶,堕落的一面。但到最后作者给我们描述了一个避雨人的举动,他说了一句话:“我家中已经有五个孩子了,再多这一个也不多。”则给我们带来了一丝希望,还有善良的人存在,还有拯救这个浑浊世界的人存在。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心得体会产房故事《生门》观后感(精选19篇)(产房故事演讲)(2)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