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电影《绝杀慕尼黑》观后感精选热门参考(整理18篇)(5)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27 本文由风止于林间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篇12:《绝杀慕尼黑》观后感运动题材电影精选影评

想写这些东西好久了,拖了几天终于写出来了,算是一个不成熟的影评吧。 “如果注定有人要赢,那为什么不是我?”这是科比诸多话语中的一句,这与《绝杀慕尼黑》里苏联的主教练所说的“美国队早晚有一天会被打败,我觉得最好是输给我们”异曲同工。 这部电影在俄罗斯拿下30亿卢布票房,1200万人观看,可类比于《战狼2》。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在整个奥运史上是非常出名的,它是第一届拥有吉祥物的奥运会,同时也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巴勒斯坦恐怖分子绑架杀害以色列运动员事件。 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所以也无所谓剧透不剧透,它的主角是主教练加兰任,另外两部以主教练为主角的篮球电影是《光荣之路》和《卡特教练》。《绝杀慕尼黑》里有这两部电影的影子,或者可以把它看做是两部电影的结合体。《卡特教练》更多的把目光聚焦在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成长上,《光荣之路》则是通过黑人加入球队,体现对现有体系的挑战,更像是一部“政治正确”的电影。 而《绝杀慕尼黑》里,有对现有制度的挑战和改变,加兰任上任就基本重组了球队,并完全打破曾经帮助他们称霸欧洲的训练方法和打法,冒苏联天下之大不韪,借鉴美国的训练方法,不断把队伍带出国拉练。也有人物的变化史,电影有两条比较明显的成长线,一个是患疑难心脏病的萨沙,一个是准备逃离苏联的亚历山大·别洛夫(电影关于叛逃应该有删减,所以我们并不知道他叛逃的原因),而在成长过程中,加兰任的角色如同卡特教练,亦师亦父,他通过一系列行为赢得了球员们的尊敬与效忠。 电影的最高潮是美国与苏联的决赛,电影用了差不多40分钟去诠释这场比赛,国际篮联一场比赛时间也不过40分钟,可见导演花了多少笔墨在上面。决赛很像《灌篮高手》的最终一战,湘北挑战山王,36年未曾输球的美国就像山王,实力强大,看上去不可战胜,苏联则像挑战者湘北,不被看好却创造了奇迹。多说一句,这两场比赛最后的走势甚至都是一样的,苏联(湘北)落后一分,在最后关头反超,美国(山王)随即立即反超,最终苏联(湘北)绝杀,甚至于苏联和湘北最后发底线球的时间都是一样的,只剩3秒。 说一下整部电影里我最爱的四个镜头,一是展示苏联队员们训练时,将镜头拉慢,展现极致状态下肌肉的收缩,十分具有美感。二是发生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劫持杀害以色列运动员后,苏联领队坐在奥运村的长椅上思考是否退赛以保证周全时,旁边的一个工作人员顶着大风,将地上的装饰品——巨大的国际象棋归位,我相信在这里导演是想表达一些东西的。三是比赛刚开始时连续的短镜头拼接,节奏很快,眼花缭乱,但给人感觉非常染,我觉得这是全片最燃的一段。四是比赛最后3秒时,导演用一个长镜头加蒙太奇的手法来展示最后一个进球,其实是一个比较惯用的方法,但贵在对于真实画面近乎百分百的还原,演员的跑位,甚至于进球后的庆祝动作都完全依照比赛情况。 那《绝杀慕尼黑》有什么缺点吗?当然有,第一个是关于故事的背景,冷战时期和勃列日涅夫治下的情况我们也许不能很好的理解,所以我对于这些运动员包括教练所遇到的困难并不能很好的认识。另一个是比赛时充满了太多的扣篮,这在当时的篮球比赛中根本不可能发生,甚至于很多动作在美国街球中也不一定能出现,或许导演这里根本没想按真实情况拍。不过这毕竟是一部电影,不是比赛录像,估计谁也不想看40分钟的传导球和跳投,因此,用这么多扣篮来刺激观众的荷尔蒙,还是可以接受的。 体育题材的电影在国内一直很难受欢迎,上一部大卖的体育电影还要追溯到《摔跤吧,爸爸》(希望下一部是陈可辛的中国女排),因此《绝杀慕尼黑》上映7天只拿了三千多万票房,排片率只有百分之七也不算令人惊讶。但看到同期的豆瓣全部6分以下,猫眼全不够8分的《黑衣人》《黑凤凰》《追龙》都能拿到三亿左右票房,上映20天的《哥斯拉》排片率还能压着《绝杀慕尼黑》,还是感觉有些可惜。所以,与其看一些烂尾的,编剧想不出来剧本的爽片,还不如看一部不错的体育电影,而且《绝杀慕尼黑》的门槛不高,就算不懂篮球也一样能看懂。

篇13:《绝杀慕尼黑》观后感

《绝杀慕尼黑》也是俄罗斯本土公认的近年来的现象级话题电影之一,上映之后该片展现了极强的票房号召力,以30亿卢布创下俄罗斯影史本土电影票房奇迹,并将纪录保持至今,甚至连俄罗斯总统普京也曾公开表示自己非常喜欢这部电影。

《绝杀慕尼黑》讲的是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男篮绝杀,苏联51:50击败在奥运会上从来没有败过的美国队,首次获得奥运会金牌。《绝杀慕尼黑》高度还原了那场热血沸腾的比赛,电影节奏也十分紧凑,同时也反应了“不抛弃、不放弃、拼到最后三秒钟”的顽强精神。

在电影《绝杀慕尼黑》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群苏联队员,在教练带领下,从毫无章法到不断学习、借鉴、训练,同时演练战术的过程。而最后的奥运会决赛,这部电影更是几乎还原现场的进程,重现了比赛现场。而在镜头上,电影巧妙的运用了激烈和快速运动中的定格和慢镜,在关键时刻带来时间停止般的紧张感,带动观众屏住呼吸的等待,然后突然一个节奏还原,给观众带来极具视觉和情绪冲击力的精彩时刻。

《绝杀慕尼黑》电影的整体视觉效果出色,很有“战斗民族”的风范,同时显得含情脉脉,这让这部电影有了更丰富的元素。片中有纠结的家庭与工作的矛盾,有那个时代的羞羞答答的爱情,苏联队员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更是充满了特别的趣味。

看这部电影就要去体会其中苏联队员与外部世界交互的幽默时刻,去感受其中亲情爱情的温情表现,而影片最后40分钟的“高保真”时刻,更是会带给我们体育电影的燃情冲击,一起去体会那体育史上最具戏剧性的绝杀时刻,去感受这部俄罗斯影史本土票房冠军的魅力!

篇14:《绝杀慕尼黑》观后感

《绝杀慕尼黑》当时创造了30亿卢布的本土票房冠军成绩,足以证明电影的实力,而且电影在中国院线已经点映过很多场,口碑很好,反响不错,现在的电影豆瓣评分已经达到8.2分。

电影《绝杀慕尼黑》并非虚构,而是根据体育历史中著名的一次篮球事件改编。在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中,苏联篮球队打败了保持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的传奇故事。这是一场非常有争议的比赛,但凡说起这个事件都会引起不小的争论。

电影《绝杀慕尼黑》讲述了,面对30多年不败的世界第一篮球强国美国队,而且人人都认为不可能战胜它,一位来自苏联的不知名篮球教练在率领着一支艰难、困苦、贫穷中的苏联篮球国家队时口出狂言,声称要在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上击败从未在大赛上尝过败绩的美国篮球队,这一事件引起了巨大的舆论压力。不仅如此,在队员之间也有无法逾越的障碍……

《绝杀慕尼黑》讲的是体育精神,但里面也确实掺杂了浓浓的民族情结,而且电影中交织着亲情、友情、爱情,都是当下人们离不开的情感纽带,虽然1972年的球队,是苏联球队,但是俄罗斯民族那种坚毅的、不愿服输的精神气质依然力透银幕。体育竞技中所展现的那些拼搏奋斗精神也都是世界通用的语言和符号。

在决赛结束前的三秒钟,美国队以一分优势领先。当时的美国队已经开始提前庆祝比赛的胜利了,因为他们相信比赛结果已成定局。然而,后来的比赛结果却发生逆转,而整个篮球界的历史也发生了改变。

运动类型电影和音乐类型电影不太受中国观众的喜爱,很多关于这两种类型的电影在海外口碑很好,票房成绩很不错,但是一引进,成绩就很不理想。运动电影的真谛,是能让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都能从电影中汲取到的力量的来源。

全片的高潮并不是最后三秒的绝杀,而是绝杀后,人们的疯狂庆祝后,体现出的更衣室内的平静。其中所有队员的眼神交流,他们决定为国而战,他们选择回报一直在默默付出的教练。这种精神点燃的并不是人们的肾上腺素,而是人们内心中最脆弱,最普遍的情感。

《绝杀慕尼黑》明白自己希望带给观众的是什么,这或许是他大获成功的原因吧。

篇15:《绝杀慕尼黑》观后感

《绝杀慕尼黑》是一部由安东·梅格迪契夫指导,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约翰·沙维奇、马拉特·巴沙罗夫、谢尔盖·加尔迈什和伊万·科列斯尼科夫主演的传记类剧情片。

电影根据体育历史中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发生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篮球锦标赛的决赛中,苏联篮球队打败了保持了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12月28日,该片在俄罗斯上映,并以30亿卢布创下俄罗斯影史本土电影票房纪录;6月中旬,该片在中国上映。

《绝杀慕尼黑》改编自争议很大的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恰处于冷战时期,前苏联VS保持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在体育之上,自然还有更深层次的角力,对于前苏联教练和普通的球员来讲,压力更是如此。教练需要筹钱给孩子出国治病、而球员大多也有各自的问题,有身患心脏绝症的、有背负叛徒罪名的、有深度近视看不清队友的,除此之外,国家荣誉之战,来自苏联官员的压力和监视,亦烘托了紧张的氛围。

本身便极具看点的真实素材,再加上极具曲折性的比赛结果,故事在剧情上并不平淡,而俄罗斯电影人值得称赞的地方在于他们对于这次事件的艺术加工和处理极具火候。黑色幽默和紧张氛围之间的调度平衡、对前苏联官员的自黑也颇有力度,最为厉害的还是节奏的把控。

影片开始就放了一个大招,一开始是最后40分钟大决战,几乎现场直播般的事无巨细还原。以流畅的运镜和多角度的特写结合剪辑,在保证纪录片的真实感与临场感的同时,又增添了些许娱乐效果。俄式大片不输好莱坞,这相信会是每位观众的最明显感受。比起之前好莱坞热血体育电影的优势,比如还原拳击赛场的拳拳到肉,本片中充当“反派”的美国队频频恶意犯规完成了这一任务。让观众体会到了篮球比赛激烈对抗的魅力。

影片开始就放了一个大招,一开始是最后40分钟大决战,几乎现场直播般的事无巨细还原。以流畅的运镜和多角度的特写结合剪辑,在保证纪录片的真实感与临场感的同时,又增添了些许娱乐效果。俄式大片不输好莱坞,这相信会是每位观众的最明显感受。比起之前好莱坞热血体育电影的优势,比如还原拳击赛场的拳拳到肉,本片中充当“反派”的美国队频频恶意犯规完成了这一任务。让观众体会到了篮球比赛激烈对抗的魅力。

最后的影像杀招,则是美苏关系加上奥运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让体育和政治不得不纠缠在了一起,这也是本片最值得玩味和最有深度的优势所在。

从逻辑上来看,该片也没有什么硬伤,很多关键点上的处理基于对历史的尊重都没有放飞自我,从比赛开始一直到结束,挂在屏幕下方的实时记分牌和场上最后绝杀那一球的经典,重现无一都还原了当时紧张的现场状况,更说明了这部电影存在的重要价值,努力、拼搏、进取、激情,永不服输,勇往直前,民族自信,国家荣誉,这种体育竞技精神才是影片的主旨。

《绝杀慕尼黑》是近年来体育热血电影的代表之作,也是超越体育本身的商业片佳品。比起大部分西片大制作的泛善可陈,以及华语片类型片尚在摸索中的先天不足。它胜在更高的立意和更出色的细节处理。推荐你在影院感受着热血沸腾的两小时。

篇16:《绝杀慕尼黑》观后感

自从1936年篮球项目进入奥运会,它的冠军就一直被美国人所垄断。1936年至1968年,美国篮球队包揽了全部的七届奥运会的金牌,并且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开始以前保持了63场比赛全胜的战绩,其统治力丝毫不亚于后来的“梦之队”。

与长期称霸的美国篮球相比,苏联篮球直到二战以后才开始参与到世界大赛当中,但是他们一亮相便一鸣惊人,夺得了1947年和1951年两届欧锦赛的冠军,从而成为欧洲第一强队。1952年的奥运会男篮决赛美国队以36比25战胜苏联队。其中,还发生了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由于当时24秒进攻的规则尚未引进,美国人在取得领先以后控着球迟迟不出手,慢悠悠地让时间消耗殆尽,苏联队对此毫无办法。

接下来的五届奥运会,苏联队始终无法战胜美国队,从1952年至1968年,苏联男篮在奥运会上取得了三银一铜,6次输给美国队。

时间来到1972年奥运会,康德拉辛钦点了12位苏联男篮的精英打造了当时“史上最强”的苏联国家队,一路过关斩将,和美国会师决赛。

获得1972年奥运冠军的12名苏联男篮队员合影:后排左起——扎尔穆哈梅多夫、沃尔诺夫、波利沃达、科瓦连科、亚历山大?别洛夫、德沃尔尼、博洛舍夫;前排左起——保劳斯卡斯、科尔基亚、萨坎杰利泽、叶杰什科、谢尔盖?别洛夫。

美苏之间的决赛是一场异常激烈的比赛,双方每进一个球,每得一分都得付出巨大的努力。

趁着美国队立足未稳,苏联队开场便先声夺人,一度取得了10分的领先优势,上半场结束时他们以26比21领先。到了下半场,美国队改变了此前以求稳为主的战术,开始加快进攻节奏,在防守上也加大了紧逼的力度,苏联队对此非常不适应,自身失误显著增多,比分上的优势一点一点被蚕食。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心得体会推荐电影《绝杀慕尼黑》观后感精选热门参考(整理18篇)(5)在线全文阅读。

推荐电影《绝杀慕尼黑》观后感精选热门参考(整理18篇)(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gongzuo/183302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