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堂观察,它有明确的目标性,计划性,组织相当严密。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它由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把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三个阶段,课堂观察也是一种团队合作,它由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进行。
课堂观察让我们听课、评课者消除了很多疑虑,因为它所关注的问题不再是对教师的评价,不再是为教师的教学划分等级,它指向的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课堂观察的过程是合作体关注学习,研究学习和促进学习的过程。它旨在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观察跟传统的听课评课不同的还在于,它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课堂观察中,教师不只是在观察,其实是在通过观察而参与研究,所以“当看到课堂教学中的相关情景,自然会联想到自己平时的教学情形,从他人的成功或者失误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并即时生发基于自身教学理解和实践的教学假设:如果我来教,可以这样设计……”我们在观察他人的同时,实际上在对照自己,从他人身上学习优点,或者找到共同存在的问题,思考解决方法,促成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专业发展。
通过学习课堂观察我们或多或少掌握了一些理论,有了理论就要实践,学校安排第二周我们数学组来一次课堂观察,我的任务是观察学习目标,要观察教师的提出时间,提出的方式,教学行为,学生行为,样题检测。看了之后我一点也不明白,一次又一次的请教蔡主任,请教青年路小学的老师,心里总算有了一点眉目,但还是迷迷糊糊,这次我带着任务听课,发现就是跟以前不一样,我一心听老师的学习目标完成的.咋样,目标达成了没有,样题检测时学生会不,我可以通过数字分析来评价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第一次虽然不太成功,可老师们知道路该咋走了。
第四周我们又进行了第二次课堂观察,这一次老师们说的比上一次好多了,评课着和授课者有了互动,但是我们的评课语言有待提高,要慢慢的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我希望自己的评课水平越来越高。
刚看到书名以为是一种教学模式,讲的是如何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所以就选了它。翻开书一看,原来“课堂观察”一词就是“听课”的意思,讲的是一种新理念的听课操作模式,顿时大失所望!耐心看下来,了解到这本书是探索课堂观察,研究如何从“教学中心”向“学习中心”转型的问题。
书的封面上有一段话:“学习伴随我们一生,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在课堂中学习。但是,课堂中的学习真的发生了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判断的问题。”
在以往的听课中,我们往往侧重于教师的角度,观察教师的教案设计、重难点把握、新课导入、新知讲解、作业布置、巩固复习、板书、提问、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节奏、教师仪表仪态、教学语言等等,却常常忽略了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学生。我们常常会被似乎巧妙的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所迷惑,而误判了学生的学习结果,学生的学习并不像表面上看上去那样成效卓著。
如果不深入到具体的学生学习过程中去观察,不积累学生具体的学习证据,我们往往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误判。所以,我们要改变听课模式,要以学习为中心。
如何做到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呢?它有四个特征:
首先,我们要理解学生的学习。每个学生的学习是独特的个性化进程,理解的方式是多样化的。
第二,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获取学习的多种数据。在教室后面听课会影响学生的听课,得不到真实有效的数据,最好采用录像的方式。
第三,观察认知学习与其核心要素间的整体关系。
第四,基于学习证据推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课堂观察还要有先期的理论准备,本书提出“对理论的回避就是回避一种立场和价值判断”。课堂观察作为一种具有强烈理性色彩的研究行为,必定是一种有理论观照的行为。观察一个主题,就必须对这一主题进行理论思考。
“知识与技能类学习目标达成的观察”方面,对目标达成的观察旨在解决“有效教学”的问题。本书提出“以目标作为分析课堂的脚手架,搭建起了我们观察一堂课的‘核心架构’。通过这一架构,我们能够迅速厘清一堂课的脉络,这样课堂中的零散片段才具有了归整的意义,才能在意义框架内加以探讨。”
要观察目标,就要对目标进行理解。本书提出,判断目标达成的标准有三:预设目标的合理性、学生学习的进步度、目标达成过程是有意义的。
观察教学目标的达成,其核心是观察学生,观察学生的学习,观察学生在学习目标达成上的前后关系:“上课前后他们对目标的理解有多少,在课前是怎样的表现,在课后又是怎样的表现。”
书中还提出了“迷思概念”这个概念。课堂观察要观察学生的迷思概念,本书认为“迷思概念在课堂中经常体现为学生的‘错误’,有些‘错误’看似粗心,其实揭示了学生先备经验的局限性;有些‘错误’看似荒谬,却揭示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的负迁移”,“对迷思概念的观察是揭示学生认知观念和认知水平的一个重要指针”。如果对这些错误进行分析,将会改进我们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它是课堂观察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我们平时听课时有关注它,却很少去分析错误的原因。
这本书开辟了听课活动研究的新领域,开拓了我们教学研究的新视角。以上是我对这本书一些观点的摘要和表述,谈不上感想,因为我还没有这个理论高度,在平时听课时也没有探讨过这个领域。其实对我感触最大的只有一句话:“学习伴随我们一生,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在课堂中学习。但是,课堂中的学习真的发生了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判断的问题。”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和崔勤勤老师负责观察记录的是教师课堂点拨情况,由我来代表发言。
根据记录,我们发现金老师的课堂点拨语言分布与课堂五个环节中,既有统揽性点拨,如明确自学重点问题,又有深入小组的零散性点拨,还有面向全体同学的集中性点拨。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生自学讨论情况进行小结,肯定长处,指出不足,进行点到为止的点拨。比如,一位同学上台教授大家生字,金老师说:“金老师要向你学习呀,你的字比金老师写得还要好!”这样的点拨语言充满欣赏和鼓励,使孩子备受鼓舞,增加自学的信心。
2、对自学所得进行的概括性、升华性的点拨。如在学生交流词语环节,金老师说:“你已经会活学活用了。”这是对学生自学方法的概括性的点拨,鼓励学生对生字活学活用。
3、对学生自学可能存在的缺失进行补正性、拓展性的点拨。如当孩子提出“我想知道世界上第一副春联是怎么来的”这个疑惑时,金老师说:“这个答案藏在第25课《元日》中,去读一读,你肯定会发现!”,在课的结束,金老师给孩子提供了搜查春联相关知识的博客地址,将孩子们的自学引向更深处。
4、对自学未解进行指点迷津式的点拨。如金老师抛出问题“春联为什么读起来会朗朗上口呢?”只有一位学生答道:“对仗。”但是对“对仗”的涵义理解并不深透。金老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幅春联,引导学生在读春联中发现春联的.上下联字数相等,词义想当,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样的点拨在学生思维受阻处点拨,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之门,使得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
俗话说:理不辩不清。同理,课不评不明。对金老师的点拨,我们也提出以下几点商榷:
1、在小组自学时,金老师能关注到每个小组,给予建议。但是我们认为,老师在点拨时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自学。可以在整个自学完成后简单地对大家的自学方法进行点拨。
2、教师在点拨时语言有重复的地方,我们认为教师的点拨语言也要“惜时如金”,因此,简洁到位为好。
总之,回顾整节课,金老师对学生的点拨时机得当,不弯不饶,不迂不回,就好像是点灯和拨火一样,让学生的思维之灯越点越亮,思维之火越燃越旺。
纵观整节课,老师说得最多的话语是“自己来”“自己找”“自己发现”……说明老师充分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理念先进,素质过硬,向金老师学习!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心得体会课堂观察的心得(通用10篇)(3)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