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项制度,它涉及的人员最多、最为普遍,而且养老金的支付数额巨大,支付期最长,待遇的保障性最为稳定。因此,历来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养老保险的首要问题是筹资模式问题,即资金来源的方式、方法问题。随着世界各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养老保险自身的收支均衡运作已成为全球关注的一大问题。寻求成功的筹资模式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虽然世界各国养老保险的建立有早有晚,但制度运行中遇到的不堪重负问题却是相近或相同的。如何解决无限的养老保险支付需求与有限的基金供给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包括一些福利国家面临的一大问题。被称为社会保险之父的德国,从摇篮到坟墓具有福利之窗的瑞典和英国,被誉为一揽子社会保障安全网的美国,以及所有以现收现付为主体模式的国家,如意大利、奥地利、墨西哥、比利时、阿根廷、丹麦、秘鲁、挪威、日本、澳大利亚等,都在寻求改变由于社会进步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现收现付体制下产生的最严重的支付危机。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不少国家都付出巨大的努力潜心研究,采取各种措施,如延长退休年龄、削减养老保险待遇、增加新的税种、鼓励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等,企盼能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创立新的制度,寻求新的出路。
当今世界除新加坡、智利等少数几个国家实行完全积累模式外,大部分国家采取以代际赡养为特征的筹资模式。究其原因,一是制度建立之初,必须为已退休和即将退休者支付养老金,靠积累,“远水解不了近渴”;二是早期养老保险覆盖面较窄,人数较少,待遇水平较低,总的支付额很小,不会影响到政府财政的平衡。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其筹资模式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目前已进入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社会统筹阶段,即“以支定收”现收现付阶段(时间约为1983-1991年);第二阶段——“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留有部分积累”,即部分积累阶段(时间约为1992-1994年)。目前正在经历第三阶段,即现行的以“统帐结合”为 特色的个人帐户养老基金积累阶段。这是筹资模式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上比较成熟的阶段(时间从1995年起)。
回顾我国近20年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筹资模式的渐进过程,可以肯定地说,改革的每一阶段所取得的成效都是来之不易的,是上上下下从事、支持及关心养老保险事业的人们为之努力奋斗的结果。
(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是在完全没有基金积累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企业自主支付养老金难以为继的背景下起步的。通过社会筹集资金(即社会统筹),转换企业和政府职能,均衡畸轻畸重的企业负担,建立养老保险基金等措施,确保了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正是这种以代际赡养为特征的社会统筹,发挥了社会保障安全网和减震器的重要作用,稳定了社会,从而保证了改革开放和国家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
(二)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及每一个阶段作出的选择,都是由当时的国情决定的。以现收现付为特征的筹资模式在改革进程中,尤其在改革初期是必然的选择。
(三)“以支定收”即现收现付基金模式,以及“以支定收,留有部分积累”,即现收现付基础上的部分积累模式,其资金运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实现代际转移和社会成员横向调剂,促进并实现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但其弊端是: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没有约定,在谁养活谁的问题上,思维观念发生磨擦与碰撞,挫伤了人们的缴费积极性,也不利于缴费机制的形成;仅仅依靠现收现付基金模式将难以支撑长期收支平衡,从而影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预期目标的实现。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财经金融做实个人帐户:养老保险制度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