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创新运行机制,保证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运行机制,是保证工程长久发挥效益的重要措施。
(一)健全管理机制,落实管理主体。在明晰工程产权的基础上,积极推行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实行县、乡、村、户四种管理模式。按工程规模,健全机构,落实管理主体,做到“六有 ”,即有“管理站、有管理人员、有计量设施、有价格政策、有技术档案、有水源保护措施”,对5000人以上的跨乡镇集中供水工程,由县水务局组建供水管理站,城乡供水总公司具体负责管理,供水管理站负责经营;对一乡内跨村的集中供水工程,由城乡供水总公司负责具体管理,乡镇水管站负责经营;一个村(组)的集中供水工程,按村民议事规程,实行一事一议,由乡镇水管站管理,所在村负责经营;集雨水窖由农户自建、自有、自用、自管。目前全县共设立了4个局直属供水管理站和24个乡镇水利管理站,管辖82处供水工程,其中县管4处,乡镇管28处,村(组)管50处,共有管理人员286名,户管集雨水窖5193眼,形成了一乡一站,一工程一站,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格局。推行的四种管理模式,经过多年来县水务局和当地政府的精心培育和引导,如今已成为该县城乡供水工程管理的主要形式,为城乡供水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完善工程管理机制,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为了改变传统管理观念,引入竞争机制,增强活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县水务局与受益乡村行使代管和出资人的权力,履行代管和出资人的职责。确定了工程管理站具体负责工程的管理、运行和维护。对各工程管理站,赋予自主经营的权利,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包本经营,企业化管理。建立了用人、决策、水价、奖罚等管理机制,逐步实现规范运营。对管理人员实行全员聘任制,按站长、会计、出纳、机泵手、维护人员、收费员(兼)、水质化验等工作岗位设置,逐级推荐,按管理权限聘任。推行站长负责制,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进行责任目标考核,实行能者上,庸者让,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同时,以水为业,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县城供水,实行指标量化管理,减员增效和发展多种经营等措施,基本达到收支平衡;局直各站实行包干,任务与工资挂钩,采取灵活的分配机机制,实现微利经营。乡村各站,实行承包管理,使水费的征收、工程维修落到实处。通过管理机制创新,极大的调动了经营者和管理者的积极性,提高了工程效益。杨坡供水站把原来单一的农村生活供水向工业供水和节水灌溉拓展,使供水发展到了周边华朱、王寮二个乡镇六个村,解决了近1万多人的生活用水和800多亩的农灌用水。供水年收入由原来的3万多元增加到10多万元。使城乡供水工程初步实现了规范化管理。
(三)以经营机制为突破口,深化水价改革,按用户性质实行不同水价。首先是水价改革,合理的水价是保证工程良性运行的前提,也是维持水资源采补平衡,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集中供水工程,实行成本水价,计量收费。根据《水利工程饮水价格管理办法》,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合理确定水价,并根据饮水成本、费用及市场供求变化情况适时调整。保证工程运行维护费用,实现良性运行。近年来,我们在供水事业福利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上进行了有益尝试。对于县城供水,按照用户性质划分用水类型,即生活用水,行政事业用水,工业生产用水,经营用水,特种行业用水,实行五种分类水价,水利部门会同物价部门,采取开听证会等形式,先后进行三次调价,水价从移交前的每方水0.8元、每年亏损25万元,调整到现在的每方水1.8-3.5元,综合水价每方水2元,加上多种经营等收入基本达到收支平衡。对于农村供水工程水价,结合农村实际,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采用指导水价,目前执行每方水1.5-2.5元。通过水价改革,达到保本经营。其次是水费的征收和使用实行规范化管理。农村供水由于范围大,用户分散,用水量少,加之计量设备落后等问题,给运行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针对各站不同情况,实行指标量化管理,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制,任务与工资挂钩的办法,夯实责任,实行专管员对片长负责,片长对站长负责,站长对供水站负责的层层岗位责任制,要求专管员每十天抄表,汇总核对总表,保证抄表率、回收率在85%以上。三寨供水站共有管理人员6人,每人承包10个组,任务承包到人,收费直接到户。针对跑、冒、滴、漏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抢修,白天定时供水,晚上关水,确保了供水效率和运行安全;并结合农村实际,在群众接受的前提下,实行每表每月1元表损,每户每月2方的基本用水定额。每十天抄表,分表复核,基本达到总分表计量相符,群众十分满意。近几年来,随着供水量的增加和价格的调整,全县供水年收入由过去的200万多元增加到600多万元。基本实现了城乡供水的良性发展。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工作汇报×县城乡供水工作汇报(3)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