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
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今后5年,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加强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为实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打下坚实基础。这四个转变,哪一个都离不开电子政务。
在国家信息化体系建设中,政府信息化又成为整个信息化中的关键。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推行电子政务建设对于提高国民经济总体素质、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强政府监管、提高行政效率、开展反腐倡廉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推行以信息化为导向的电子政务建设,在推动政府办公透明化、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密切政府同社会民众关系等方面将起者积极的作用。
同样,对于城管部门来说,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实现城管执法队伍长远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战略制高点,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不仅成为改善城管执法方式和提升执法水平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成为与广大市民进行沟通互动的重要工具,所以城管部门正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高自身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一、数字化城管已成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展现在人们面前
数字城管,简单地说,就是管理对象数字化、管理的过程数字化、管理监控手段数字化、管理绩效评估数字化。
“数字化城市管理”就是指以信息化手段和移动通信技术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城市的所有部件和事件信息,促进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畅与协调。换句话说,就是把像井盖、路灯、邮筒、果皮箱、停车场、电话亭等城市元素都纳入城市信息化管理的范畴,给每样公物配上一个“身份证”,如果街道上的井盖坏了,家门口的路灯不亮了,不用打投诉电话,在移动GPS定位系统的跟踪搜索下,有关部门就会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把问题解决掉。
所谓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就是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应用、整合多项数字城市技术,研发了信息采集器“城管通”,创新信息实时采集传输的手段,创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从而实现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
“数字城管”的开端在北京。北京市东城区凭着她在数字化城管中的突出成绩而获得了建设部“华夏科技进步奖”的一等奖。
2002年,北京市城市管理监察大队推出了以“电子眼监控、GPS卫星全球定位、城管互联网站、个人手持电脑终端”四位一体的数字化新城管。电子眼探头安装在主要大街和地下通道等无照游商聚集的地方,使执法队员可以及时了解到沿街道路无照摊贩的聚集情况:GPS卫星定位装置可以让执法车上的液晶显示屏显示区域平面地图,以帮助执法队员确定行进方向的准确性,在队员进行实时定位和跟踪管理时,电子地图可以显示目标的位置和运行状态,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城管互联网站可以对办理的案件形成电子历史记录,形成数据库,便于管理与查阅,并可对案件类型加以统计;城管个人手持终端是一种以掌上电脑为工具的、集法规查询、管片资料调查、资料上传、下载等功能为一体的终端系统,这套系统的作用是将现在城管执行的十三项职能的相关资料收录在其中,便于执法队员的查询。
目前,数字城管正在我国各城市悄然兴起,国家建设部对数字城管工作十分重视。自北京市东城区在全国率先建成并运行“数字城管”并取得了较好成效之后,建设部及时要求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工作,提出2005年-2007年为试点阶段,2008年-2010年为全面推广阶段,目前已确定三批、共51个试点市、区。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工作汇报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城管工作汇报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