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以“决不把高校筒子楼带入21世纪”为目标,由党中央和国务院直接领导,在全国高校开展了大规模改造筒子楼的伟大工程,使当时全国近10万户青年教工圆上了安居梦。但是,这一工程取得的成果,并没有完全解决高校青年教工的安居问题。甚至可以说,筒子楼改造工程刚刚结束,人们还沉浸在阶段性胜利的喜悦之时,伴随着高等教育事业新的大发展,青年教工的安居新问题接踵而来。关于高校青年教工的待遇低、房价高、买房难等问题,一时成为舆论关注的两会热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解决高校青年教工的安居问题仍然十分严峻。
一、高校青年教工群体的特殊性
从2000年起,中国普遍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开始走住房分配货币化、市场化的全新道路。绝大部分2000年大学及以后毕业的青年教工(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成为没有享受实物分房的无房特殊群体,住房必须通过购买商品房来解决。除了无房这一特征之外,这个群体还表现出“两低两重一高一缺”的特殊性,即“经济实力低、住房补贴低;工作任务重、生活负担重;事业期望高,社会经验缺”。
1.高校青年教工大多数工龄在5年以内,大部分职称为讲师,大多数无任何行政职务,大多数月平均收入在1500至2500元之间,形容自己的处境是“百年名校,千元工资,十元结余”。他们没有取得实物分房带来的国家福利而且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基数也属于低水平。按照目前的商品房价格水平,北京、上海一名青年教工要积累到购买一套40平方米左右的商品房所需要的首付,大概需要6年左右的时间。
2.高校青年教工属于高校的“新生代”和“主力军”,承担着大量的本科教学、实验室管理、学生辅导、基层行政等日常性、基础性工作,考核和晋升职称又必须使他们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量,“做最累的活,拿最少的钱”。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还面临着结婚生育、子女教育、瞻养老人、学习进修、社会交往的多重负担,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都很大。
3.高校青年教工中的大多数,有着高学历和良好的学术背景,愿意在有一定工作压力却能赢得尊重和发展的环境下工作,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但其中相当一部分为独生子女,甚至属于“80后”一代,长期在家庭的呵护下成长,初入社会,社会经验缺乏,缺乏购房知识,对中国房改的认识不足,缺乏理财观念,总想“一步到位”。
二、解决高校青年教工安居问题的建议
高校青年教工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解决青年教工安居问题的复杂性。近几年,全国高校对解决青年教工的安居问题,可谓是想尽了办法,全方位关注、多渠道并举,思路日益明确,举措多种多样,工作各有特色,稳妥处理了许多相当棘手的问题。但是,现实不容乐观,似乎“问题总比办法多”,解决一个问题,还会有更多的新问题不断出现。笔者认为,必须在坚持国家住房分配体制改革总的导向前提下,充分考虑高校青年教工的特殊性,把握规律,结合各学校自身的实际,分类解决高校青年教工的安居问题。笔者建议,对高校青年教工的安居工作,应采取“引推联动,配补结合,贷助并举,优先优惠”的综合性策略:
(一)引推联动:思想观念引导与逐步推向社会联动
要充分考虑青年教工社会经验缺乏的特点,既引导青年教工树立正确的住房消费观,又通过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把青年教工的安居逐步推向社会解决。
1.通过国家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的解读和宣传,引导青年教工明白国家实施这些政策的道理和基本导向,建立住房消费社会化、市场化的基本理念,逐步破除依赖学校解决住房全部问题的观念。
2.引导青年教工结合自身经济实力,建立起“梯次消费”观念,即建立起“住集体宿舍过渡—买小房—换大房—换好房”的理性住房消费线,引导青年把握好住房消费的决策时机。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工作汇报关于青年教工安居问题情况汇报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