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是关键。收入是决定消费的关键,也是决定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城市居民的家用汽车拥有量不断增多,与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有着必然的联系。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9252.0元增至2008年的12005.7元,年均增长9.1%。相对于收入的快速增长,城市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平稳,人均消费性支出由2005年的6911.0元增加到2008年的8529.6元,年均增长7.3%。由于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推动了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
4、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是动力。消费结构的升级,往往反映一个地区居民的生活殷实程度。进入21世纪,我市城市居民消费支出由生存型的“吃、穿、住”为主向享受型的“用、行、娱”升级,正是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加速了汽车进入居民家庭。汽车正在较快进入家庭,开始取代家电成为新一代领航消费品,汽车消费开始进入逐步加快的时期。
5、交通基础设施完善是助推器。公路路面质量进一步提升,公路建设快速发展,交通条件日新月异,交通状况不断改善,人们出行条件大为方便,公共交通设施日益健全对推动私家车的较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制约汽车消费的不利因素
1、交通环境因素的影响。从目前我市的情况看,制约汽车消费的交通环境因素主要表现在停车难的现象较为突出,交通拥挤堵塞的问题未有得到根本改变。我市大多数居民的生活住宅区建于上世纪,居住的楼房没有车库;无论是生活住宅区、商场、市场、超市还是其它公共活动场所,停车位紧缺,停车难的现象较为突出。虽然我市近年对市区主干道进行改造,改善了市区交通条件,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上下班交通拥挤堵塞的问题未有得到根本改变。
2、汽车使用成本过高。一是中国已成为石油的净进口国,且进口量逐年增长,石油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油价偏高。二是目前私人轿车在购买阶段除了要承担必要的增值税和消费税外,还要承担车辆购置税、验车费、车辆牌照费、入户费等多种费用,在使用阶段还要承担车船使用税、车辆保险费、年检费、路桥费和汽车零配件更换及意外修理费等。因此消费者担心出现“买得起车而用不起车”的尴尬局面,严重制约了汽车消费。
五、市民们的期盼
1、加大交通知识和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由于少数市民的交通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乱停乱放、超速超载、闯红灯、酒后驾驶等交通违法现象时有发生,更有无良司机交通肇事逃逸,给受害者造成伤害甚至致死,给受害者家庭带来灾难和不幸,同时也给社会安定造成严重影响。有关部门应加大交通知识和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市民的素质,增强人们的交通意识,营造安全出行、文明驾车、守法交通的良好社会氛围和交通环境。
2、进一步降低养车成本。拥有私人轿车是居民家庭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重要标志。年初,国家出台的燃油税改革、降低车辆购置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对汽车需求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为使更多的人加入“有车一族”,使更多的家庭买得起车、养得起车,消费者期盼应从验车费、车辆牌照费、入户费、车船使用税、车辆保险费、年检费、路桥费等入手,进一步降低购车养车成本。
3、加快城市规划布局调整。目前我市城市规划设计还不能适应汽车大量进入家庭生活的要求。要在城市规划、小区建设、商业中心等功能区布局等多方面充分考虑汽车消费的发展前景,加快旧城区的改造,提高城市发展的容量,扩展城市发展的空间,为汽车消费的普及提供外部条件。在道路交通体系建设上,要继续加快城市干线公路的建设与改造,加大快速路建设力度,进一步推进城市交通体系立体化,解决道路交通拥堵、卡口路段多等行车难问题。在配套设施建设上,要从新建项目设计和规划上下手,提高住宅区配建停车场标准;改造和完善现有配套设施,在主要商业中心地带增建一批停车场,改善用车环境,方便有车一族的出行和消费。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调研报告中国老百姓私人汽车调研报告分析(3)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