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财政收入与税收2004年-2009年,沈丘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9723万元增至27169万元,地税县级收入从2526万元增长到9572万元,国税县级收入从1678万元增长到6272万元。从每年全县一般预算收入构成看,地税收入部分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重从25.98%上升到35.23%,国税收入部分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重从17.26%上升到23.09%,在整个财政收入中,地税收入年均高于国税收入地方留成部分,占沈丘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是沈丘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四)税种结构税种结构是收入来源的直接反映,分析税种能够看出各行业对税种的贡献情况,从税种构成看(表5),沈丘县地方税收以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为主题税种,二者占据了该县税收收入的绝大多数,二者的增减直接冲击沈丘税收收入的局势。从表5反映情况看,营业税是保持恒定增长的主题税种,起到了带动该县收入增长并支撑收入大局的作用,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该县2005年后房地产业的火爆、固定资产投资的居高不下及两大工业园区的快速崛起;这四个税种特别是在2008至2009年增长较快,主要得益于中央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金融危机下,通过扩大内需支撑经济,实现了经济向好发展,加快了地税收入增长。
(五)行业税收情况截止2009年底,在地税部门登记管理的纳税人为5100户,其中工业企业210家,建筑房地产业27家,餐饮服务业286家,交通运输业8家,从行业看,税收增收主要靠建筑房地产业、邮电通讯、食品工业、交通运输、餐饮服务业、金融保险;化工、棉纺织、机械和造纸网四个产业,由于多数企业为近年新办,企业所得税归国税征收,从2004年至2009年纳税情况看,提供的地方税收较少,对地方税收贡献较少。(见表6)
综上所述:产业结构决定税收收入,税收收入反映产业结构。以沈丘6年来(2004年-2009年,下同)经济税收数据可以看出,一是依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外经济贸易的拉动,第二产业增加值突出,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二是经济增长与税收具有协调性。从地税税收构成情况、GDP与税收和财政收入与税收结构看,第一产业未产生税收收入,第二、三产业宏观税负水平均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宏观税负年年高于第二产业;地税增幅年年高于GDP,地税占财政收入逐年提高;三是经济结构决定税源结构。一定时期的经济结构,都是由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发达国家第一、二、三产业的大体比例为10%、20%、70%,二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达到90%,而沈丘县2009年三产比例为27.8:39.2:33,二、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72.2%。虽然二、三产业已经逐渐成为沈丘县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从沈丘县地方经济税收收入数据看当地产业结构存在问题:一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在产业税收比重上,表现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税收贡献比重不协调,第二产业中的传统制造业化工、机械、造纸网和棉纺织所占地税收入数额虽逐年提高,但占全县地方税收比重不足10%,第三产业中建筑房地产业(含政府工程项目)税收所占比重则高达60%以上。二是税源结构不尽合理,表现为骨干核心企业数量少、贡献率低。2009年全县工业企业总数达741家,地税登记管理的工业企业21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4家,产值超亿元的企业6家,缴纳国、地税百万元以上的企业36家,纳税额50万元以上的企业76家。从行业看,食品工业对地方税收贡献较大,并呈逐年增高态势,从2004年的290万元上升到2009年的918万元,占全县地税收入10%以上。造纸网和棉纺织业对地税收入也逐年提高,而其它传统产业提升缓慢。从企业规模来看,中小企业多,税源分散,对外部环境依存性强、抗风险能力较差,使地方财税收入缺乏核心支撑,并且给税收征管带来很大困难。三是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影响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能力。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汇报材料县政府利用扩权强县优惠政策推进经济发展汇报材料(2)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