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本营运机构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模式探讨
--该文系武汉市国有资产管理课题研究项目的部分内容。作者:课题组
近几年来,我国涌现了以深圳、上海、武汉等为代表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模式。实践表明,在改革中成立的国有资本营运机构,对调整优化地方经济结构,提高国有资本营运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不少矛盾和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国有资本营运机构的功能职责定位不清。在国务院推行新一轮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的形势下,作为加强国资监管的重要一环,国有资本营运机构在盘活国有资产,确保国资保值增值上担负着重要的功能。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界定其职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国有资本营运机构运作模式的思考。
一、国有资本营运机构的功能定位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定位
国有资本营运机构的功能定位与国有经济的定位和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紧密相连,要明确国有资本营运机构在新形势下的功能,必须首先明确国有经济的功能和国有企业的发展取向。
国有经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2)投资私人资本不愿投资或无力投资的领域;(3)实现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诸如就业、税收等);(4)作为实施国家产业政策的有效手段。
在早期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功能更侧重于保证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和投资私人不愿投资或无力投资的领域,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的功能几乎涵盖了上述四个方面。现在,在世界各国普遍建立的现代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功能则越来越侧重于实现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和作为实施国家产业政策的手段。以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为例,经过20世纪后期的大规模“非国有化进程”,国有经济不仅从制造业中迅速退出,而且逐步从许多基础产业和具有自然垄断性的产业中退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有经济从工业社会的绝大多数产业中退出,目的是为了更大规模地和更快地进入竞争激烈的科技创新型研发产业,以保持其经济在这些领域中的领先地位。这一趋势的存在,暗示着国有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定位,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立足于满足实现国有经济功能的需要。
从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尽管有关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已经进行了多年,但由于其存量较大、结构刚性较强等,效果并不明显,国有经济退出竞争性产业领域仍然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旋律。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产业结构升级的叠加(从工业社会的传统结构向现代结构的升级、从工业社会后期的产业结构向后工业社会的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我国加入WTO后面对的更为激烈的国内市场的国际化竞争,基于经济发展战略和对外经济战略调整的需要,国有经济作为保证公共产品供给、支撑就业和税收的作用应大幅度降低,而作为实现区域产业政策有效手段的功能要大大加强。
与这种形势相适应,区域性国有经济应在战略调整中,尽快地和较大幅度地退出传统的制造业、服务业和商业流通领域,在保证社会公共产品供给的同时,逐步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研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和金融领域集中,通过国有经济的这种定位,适应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战略调整。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经济工作国有资本营运机构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模式探讨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