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凭直观获得感知。
人们对数学的认识都是从实践开始,但数学研究对象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不是从对象本身获得知
识而是从对象的行动,从行动本身获得知识而进行抽象,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进行操作的不是
对象本身,而是它的代替物。同时,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在形象思维阶
段又往往要依靠事物或者动作行为为思维的起点,所以让儿童操作物质化的实物来揭示出数量是至关重
要的。因此,让学生动手操作,从具体事物引入直观获得感知,应是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所遵循的一
个原则。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人人动手学会操作,明确操作目的、顺序,指导学生具体的操作方法,切忌
盲目的操作。
特别是在讲授新课之前,要根据教学内容,用简单的方式创设学习新知识的气氛,唤起学生积极参与、
主动求知的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如讲“三角形内角和”时,首先让学生用量角器量自己做
的三角形任意两个内角的度数。教师能很快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学生感到奇怪,很想知道教师为什
么那么“神”。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说:“这节课我就告诉你们这个秘诀,便开始板书课题,讲授新课
。这种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引课,使学生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从平静状态向活跃状态转
化,用学生急需和感兴趣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学生动手是一种乐趣,动手过程是思维和认识的过程。我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通过让学生摆弄学具
,比一比,摸一摸,量一量,强化了认识过程。这样,寓数学思维于学生的实践操作之中,使学生既活
跃了思维,又掌握了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是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实践出真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
手操作过程,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它不但能培养学生具体的操作技能技巧,而且对于学生认
识能力、思维能力、创造才能的发展以及情感的培养、意志的锻炼都有着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动脑能力,把感知转化为表象。
操作并不是教学目的,决不能追求形式,单纯地为了“操作而操作”是凑热闹。要通过操作促使学生思
维,把操作过程中获得的直观感知进行内化形成表象。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动脑进行思考,才能使学生的
动作思维逐步过渡到具体思维。这样教师要结合学生动手操作,提出恰当的思考问题,给学生充分的动
脑思考时间,让他们独立、自由地思考,使学生的活动充分细致。决不能直接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而要设计好有助于学生继续展开思考的问题。教师在讲授新内容时尽量从操作直观起步,引导学生凭
借操作中获得的具体形象和表象及时展开抽象思维。如讲“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时, 退位减法算
式42-28,个位上2减8不够减怎么办,是通过演示和操作进行。学生操作的方法不一样,有的把整10的一
捆小棒打开 ,与表示个位上的2合在一起是12,12-8=4;还有的把整10的一捆打开,先从被减数个位上
减去2,再从10 里减6,最后个位上还等于4;还有的把整10的一捆打开是10,10-8=2,2+2=4。操作之后
教师让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最好,学生异口同声说:“第一种方法最好。”通过摆小棒过渡到竖式的计算
,并且学生能自己说出计算方法。就这样让学生比一比前后所学知识的不同点,动手摆一摆小棒, 说一
说怎样列竖式相减。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作用于学生大脑,促进了大脑的积极活动,从感性认识逐步上
升到理性认识,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动口能力,经过抽象进行概括
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初步获得感知形成表象。可是数学活动并没有结束,伴随着学生动手操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育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三动”能力(2)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