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动脑思考,应及时引导学生用语言来表达操作、思考的过程,强化操作引起的形象思维。但是不能
仅停留于此,还要继续让学生动口,完整地复述操作过程,抽象出用数学名词、术语、符号来表达,然
后通过分析、或者概括为公式、法则,从而摆脱对直观的依赖。
以9加几为例,当学生会用“凑十法”摆出9+2,也能口述出9+2的操作过程后,应继续提出:如
果没有实物该怎样想呢?启发学生说出:“先想9加几得10,9加1得10,就把2分成1和1,9
加1凑成10,10再加上1得11,从而概括出9加2的口算方法。并且在以后几个例题中,联想例
1分层次进行操作,说口算方法、思考填空,把操作、思维、语言表达结合起来,抽象概括出9加几的
“凑十”口算方法,从而完成9加几的教学任务。
总之,教者在教学中应积极动脑,遵循认识论原则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成为学习
的主人,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培养学生的“三动”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既然是学生认知规律对数学教学的客观要求,有利于知
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在引导中注意以下几点
:
1.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要根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的具体内容、课堂上采取
的方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发展水平等因素来确定。一定要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防止走过场
、摆花架子。
2.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对学生要有明确的要求。比如动手操作,应告诉学生课前
要准备什么样的学具,操作时的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让学生操作要有步骤,统一行动。使整
个教学过程有条不紊。
3.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要适度。它既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那就应该紧紧围绕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恰当、合理地安排。适度就是每一项活动的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速度不宜过快或
过慢。教师要控制好时间,要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准。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处于
兴奋状态之中,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
极探索得出结论,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育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三动”能力(3)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