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辖16个区、4个县,面积6300km2,常住人口1300万,登记外来人口300余万。解放前约有2000例麻风患者,1926年中华麻风救济会在上海成立,开展了麻风诊治。1935年建成上海中华麻风疗养院,设病床96张,开始收治患者,限于当时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历史条件,绝大多数患者得不到治疗,流散在社会上,造成严重畸残和传染。解放后,市卫生局于1954年接管中华麻风疗养院,改名为上海市麻风医院,并逐年整顿、建设,充实人员和医疗设备,1956年,在市区武夷路建立麻风门诊部,全面开展麻防工作。1967年分别在青浦、奉贤、川沙三县修建麻防院,扩建了崇明县麻风村。上海属麻风中度流行区,到1998年,累计发现麻风患者5432例,存活者2461例,其中现症9例,患病率为0.0007‰。1990年4月,以县市为单位基本消灭麻风通过卫生部达标验收。
一、主要防治措施
(一)宣传调查、普及知识、培训医务人员、早期发现患者:1958~1970年,先后派出医务人员55批计435人次,组成医疗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以线索调查为主,专业普查和过滤性普查相结合的方式,共查出麻风患者836例,占郊县累计发现患者的27.85%。市区未进行过大规模调查,1959年作过2个街道的调查。1975年,为考核防治效果,全市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患者37例。结合流调工作,我们采用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普及麻防知识,培训各级防治人员,建立了县、乡、村三级防治网,为早期发现患者打下了基础。因此,自报和报病发现患者占累计发现的44%。皮肤科门诊也在发现麻风患者中发挥了作用,1958~1979年占发现患者的25.5%(579/2267),1980~1989年增至60.3%(47/78)。
(二)普遍、正规治疗患者:1983年前,主要以氨苯砜单疗为主,多菌型酌情住院,少菌型门诊治疗。1983年开始采用联合化疗(MDT),历年的正规治疗率和覆盖率都接近100%。另外,并对原经氨苯砜单疗的685例多菌型和208例少菌型治愈者进行了联合化疗复治,控制了复发。
(三)加强对密切接触者的监测:40多年来,坚持在监测患者的同时,定期对其家属及密切接触者进行健康检查,从中发现72例患者。50年代,对家属中的儿童接种卡介苗,接种组发病率为0.66%,均为少菌型,未接种组为3.15%,多为多菌型。
(四)开展科学研究,为防治服务:1956年开展了麻风菌素的应用研究。70年代开展了麻风免疫学研究,建立了动物模型。此外还开展了麻风临床、诊断、治疗研究和耐药调查。自50年代后期起,对畸残进行了一系列整复外科手术治疗。
二、防治成果
(一)发病率:1956~1960年,平均阶段年发病率高达2.92/10万,1971~1975年降至0.28/10万,1981~1985年为0.06/10万,1991~1995年降为0.005/10万,近年几乎为0。
(二)发现率:发现率受防治工作开始年代、流行病学调查等因素影响,1956年门诊成立,麻防工作开始,因此发现率最高,达7.89/10万,1960年已下降至3.62/10万,1970年为0.91/10万,1980年为0.11/10万,1990年为0.05/10万,1990年后新病例很少。
(三)少年儿童发病率:上海累计发现少年儿童麻风307例,大多在50~60年代发病,近10余年无少年儿童发病。
(四)患病率:患病率受判愈标准和判愈时间的影响,1960年高达0.35‰,自70年代后期起大规模判愈,患病率明显下降。1980年降至0.04‰,1987年为0.007‰(达标),1990年为0.003‰,1998年为0.0007‰,11个区(县)中已有7个区(县)多年无现症患者。
(五)复发率:由于长期应用氨苯砜单疗,加上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防治工作松懈,导致70年代起复发逐年增多,到1980年复发率高达1.26%,其中多菌型5.49%。1983年起采用MDT,并对单疗治愈者进行联疗复治,有效地控制了复发,1984年复发率为0.35%,1987年为0.12%,1990年为0.09%,进入90年代后,仅偶有复发患者出现。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年终工作总结上海基本消灭麻风病前后的防治工作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