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引进IT人才和培养复合性人才的关系问题
近几年来,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各特派办通过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和加强培训工作,计算机审计人才队伍已显雏形。但人才问题始终是制约审计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核心问题:一方面由于待遇偏低,一部分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或是引不进来,或是远走高飞;另一方面,中级骨干人员学而不用,专而不精,整体作用发挥不够;再一方面,受现有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限制,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审计信息化工作的整体推进。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必须把人才引进和自主培养两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审计信息化人才队伍的“Δ”结构。首先,要立足于对审计人员进行自主培养,即选拔一批审计业务精湛的年轻同志,通过强化计算机技术培训,使之迅速掌握审计现场必备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形成“Δ”的中间层。因为从实际情况来看,“计算机审计”的关键要素是“审计”,如果审计业务不精或经验不足,就算计算机水平再高,也查不出问题;而且从培训成本来讲,把审计业务人员培养成为复合性人才所需要的成本(包括时间、费用及经验积累)要远低于把计算机人员培养成为复合性人才所需要的成本。其次,要在重点培养复合性人才的同时,提高审计人员计算机应用的整体水平,形成“Δ”结构的底层实力。对这个层次的审计人员也要提出一个最低应用水平的要求,否则,审计信息化工作就会失去广泛的群众基础,有些工作也难以推进。比如最近审计署推出的“AO”和“OA”两个系统,都需要所有审计人员的广泛参与,不然就会出现信息不完整,从而影响软件系统的整体效果。其三,要抓住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的有利时机,通过层层选拔,引进一批高层次(硕士或博士)技术人才,形成“Δ”结构的顶尖层。这个层次的技术力量是必须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越来越复杂的被审单位信息系统,靠审计人员去解决所有技术问题是不现实的。但这个层次的技术人才也不需要太多,1-2人即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公务员队伍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包打天下,必要时,我们完全可以借助社会IT力量,通过临时聘用计算机专家解决复杂问题。总的来看,计算机审计人才队伍应该是多层次、立体化的三角性结构,这是审计干部队伍建设的大势所趋,更是推动审计信息化向前发展的客观要求。
四、关于如何为计算机审计人才创建发展平台问题
李审计长有一句名言:审计人员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就将失去审计资格。现在又增加了一句,就是审计机关的领导干部不了解信息技术也将失去指挥的资格。我们从审计干部队伍建设的层面来理解,那就是说,今后审计机关提拔任用的领导干部必须是既懂审计又能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性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将是否具备计算机审计资格作为干部提拔条件的一个硬性指标,是迟早必须兑现的现实承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批综合素质比较高、业务能力比较强的年轻干部大多都通过了审计署组织的计算机中级考试,在1-2年内将中级资格作为提拔任用的硬性指标,其现实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当然,这里面有一个中级资格认证的问题,中级水平考试是否就是唯一的参照标底?如果这样的话,中级水平考试必须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在此不予讨论。实际上,我们更关心的是:是不是所有的审计干部都通过了中级,审计信息化工作就水到渠成了呢?显然不完全是这样。所以,除了强调计算机中级水平以外,我们更希望为中级人才创建一个发展平台,通过强化其信息化思维,逐步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新的审计方式、程序和质量管理模式,全面推进审计系统信息化建设,从而真正实现审计工作的三个转变:即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财经金融关于计算机审计人才资源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2)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