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的到来,为XX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带来了资金,带来了就业机会,使XX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它们的到来,对XX镇稀有的土地资源进行了大量的蚕食。加之近年来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农民耕地资源逐年锐减,造成了大量失地农民。截止2007年底,XX镇耕地仅有4336亩,人均耕地0.67亩,部分村组人均耕地仅有0.024亩。
大部分农民在失地前的主要收入是粮食种植和养殖收入,虽然年总收入不多,但是相对比较稳定。按照以往的生活方式,他们种粮、种菜自给自足,燃料费支出也很少。而失去土地之后,在土地征用方面,尽管政府给予了经济补偿和房屋赔偿,表面上看数量相当可观。但农民的支出也随之加大。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家庭的赔偿金基本上都用在了建设新居,个别家庭还动用补偿金。甚至出现补、赔不抵支的情况。随着水、电及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以及其他一些不可预料的情况,政府的补助、赔偿款将在短时期内很快消费掉,失地农民将在生活上出现问题。失地农民土地补偿、赔偿金根本不能解决失地农民长期的生活问题。
目前,“两路”建设相继完工,旅游开发尚未形成规模,农民就业承载力有限,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问题和长远生计成为了当地党委、政府最重要的任务。
三、XX镇解决失地农民生活问题的实践
(一)围绕旅游项目开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多途径促进农民增收
为解决失地农民长远生计问题,XX镇围绕旅游项目开发,以做好旅游的下线服务为重点,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镇上确定了以发展陕南特色农家乐为突破口,积极开发绿色农产品,发展特色养殖和规模养殖大户,满足城市居民乡村生活需求,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增收。
1、大力发展农家乐。对准市民阶层消费水准,在红庙河口、营湖小区、药王小区、林丰小区发展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农家乐群,提高农家乐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外地游客“游在山野、食在农家、乐在其中”的需求。通过发展农家乐,既留住了游客,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2、做强特色养殖业。凭借自然资源,做大做强传统特色养殖基地,发展虹鳟鱼养殖、土鸡饲养、养猪养羊等养殖大户,满足项目营业及XX市民需要。以省高校后勤集团为例,采取企业和群众共同筹资的方式,发展特色养殖大户,由省高校后勤集团实行定单包销,执行保护价格收购,保障养殖户利益。
3、提升绿色农产品的开发。积极实施山野菜、土鸡蛋、豆制品的包装推广力度,培育产、供、销一体化企业,开发以腊肉、山野菜、包谷酒、小杂粮,以“岭之南”为品牌的系列涉游农副产品。
(二)发展以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劳务业,保障失地农民就业,实现企地长远利益
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满足企业用工需求,镇党委、政府结合旅游项目建设,开发就业岗位,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促进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
1、组织劳务。发动村组干部,组织和引导群众参加旅游项目建设。在项目建设期间,土建工程和技术含量较低的工程,一律由当地群众参与建设。在锦苑盘古山庄建设过程中,项目区80%的农民剩余劳动力工作在建设第一线,加快了项目建设,增加了农民收入。
2、开展培训。结合企业用工计划和农民文化水平,利用上级扶贫、就业培训资源,分层次、分专业对农民进行培训进行培训。同时,调动企业积极性,根据自身需求,开展农民工培训,满足企业多层次用工需要。陕西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项目开工以前,就组织了多次农民工培训,培训科目有餐饮、养殖等,培训农民500人次。满足了企业用工需要,拓宽了就业渠道。
3、召开用工洽谈会。由政府牵头,定期组织企业和失地农民召开企业用工洽谈会。由企业提供岗位,政府组织岗前培训,安置失地群众,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支持,实现失地农民和企业的长远利益。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调研报告关于XX镇失地农民生活问题的调查报告(2)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