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广大市民的文物保护意识,淮北市博物馆十分重视宣传工作。多年来,每年都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和法制宣传日等活动,开展文物法等法律法规宣传,走上街头散发宣传资料,现场讲解文物知识,张挂宣传条幅。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作用,不断进行文物法律法规的宣传。《安徽省建设工程文物保护规定》下发后,博物馆配合市文化主管部门,积极推动了《淮北市建设工程文物保护规定》的制定工作。该文件出台后,他们翻印了5000多份,分别寄送到相关单位。宣传工作的有力,使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深入人心,广大市民文物保护的意识日益增强,群众举报次数逐年大幅增加。市民丁仰振同志,为支持博物馆的建设,一次性就无偿捐赠古瓷藏品近2000件。该馆还十分重视文物征集工作。平时注意收集信息,已发现文物,就努力克服资金短缺,路途遥远等困难,想方设法的去收集。柳孜镇发现大量文物后,他们先后8次深入到该地区,进行摸底、调查,收集,共征集古陶瓷器等文物上千件。听说离市区几十公里处的铁佛由一农民收藏了2只古铜鼎,他们连续十多次上门做工作,使他主动捐献这件贵重文物。
200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博物馆新馆建设于2000年动工建设了。在一缺经验,二缺人手的情况下,该馆全力以赴,全身心地投入,反复论证陈列方案,精心组织施工。为赶在2004年国庆节前开馆,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在文化局领导的带领下,吃住在工地近两个月,顶着三伏酷暑和蚊虫叮咬,一天工作十几小时,有的职工病了也不休息,打完点滴就上工地,有的家中有急事,来不及处理就赶来加班。有一次油漆气味一下子就熏到了七、八人,但是没有一人离开工作岗位,也没有一人叫苦。博物馆上上下下拧成一股绳,齐心合力,艰苦奋战,终于如期开馆,向国庆55周年献了厚礼。博物馆建成开馆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和广大市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开馆的前七天,为配合市文化旅游周对外免费开放,原计划每天只接纳1000人次,但市民的踊跃参观,博物馆主动调整安排,加大组织力度,在七天之内共接待了观众达10万人次。新馆开馆后,博物馆在抓好管理工作的同时,热情接待观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人手不够,就加班加点连轴转,白天接待观众,晚上苦练基本功,为贯彻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他们针对中小学生的特点,制定措施,变更开放时间,修改讲解词,得到广大市民的好评。开馆三个多月以来,共接待参观团体260多批次,观众达13万余人次,其中免费接待中小学生近万余人次。
文史研究工作也成绩显著。近年来,他们先后进行了淮北地区历史,汉画像石,大运河,古陶瓷等研究项目,出版了《柳孜码头发掘报告》二册,发表各类学术文章70多篇,近40万字,为淮北的历史研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三、文物管理工作成绩斐然
淮北市丰富的文化遗存使文物管理工作责任重大。身负全市文物管理工作职责的博物馆,在人手少,资金短缺等困难下,奋力拼搏,努力工作,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近年来,完成了两次文物普查工作,对全市境内的文保单位,文物古迹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建立基础数据库,为文物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文物普查同时,认真落实了文物保护“四有”工作,为全市文保单位树立了标志牌,划定的保护范围,制定了保护方案。在文物发掘工作中,近年来,博物馆配合基建工程抢救性发掘古墓葬数十座,特别是1999年4月开始的柳孜码头的发掘和2004年12月的市保单位双垄孜谷堆发掘工作,取得重大成果。1999年的柳孜码头发掘历时200多天,共出土唐代沉船4艘,唐宋陶瓷器近千件,唐宋时期全国各大窑口的瓷片万余片,宋代石筑码头一座,这不仅是对考古学补史,证史有巨大作用,而且解决了通济渠流经地点和路线这一历史悬案,对研究当时的经济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这次发掘被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柳孜码头遗址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去年的双垄孜墓葬发掘也取得了重大发现,出土了700多片铜镂玉衣的玉片,几十件釉陶,其中釉陶博山炉及釉陶楼,在我市尚属首次发现。发现这么大的墓葬,这么多的玉片在安徽省也属首次。近几年,我市基本建设工程较多,各处的施工工地发现墓葬也很多,仅三中墓葬一次发掘汉墓21座,出土了500余件陶器,铜镜等文物。这些墓葬的发掘大大丰富了馆藏,而这其中,无不浸透着博物馆全体人员的汗水和辛苦。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先进事迹市博物馆先进事迹材料(3)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